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规划研究

时间:2024-08-31

田玥 韩炜

【摘要】“兩山”理论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理念,通过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表征。在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如何落实底线约束,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基础之上,促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实现乡村发展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全面过渡与转换,成为乡村跨越发展的重要议题。因此,本文探索提出以绿色发展为统领、以“五大振兴”为目标导向的村庄规划研究,为稳步推进乡村振兴顶层设计和治理能力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国土空间规划;底线约束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31.021

1、引言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是习总书记的重要战略指示,也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要求。

伴随我国城镇建设增速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日益凸显,在 “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中,提出要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绿色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及城乡人居环境。2020年9月,自然资源部印发《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 (试行)》,要求坚持底线思维,探索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乡村区域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构成,对于实现全域土地的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村庄规划的编制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置要求,特别是推进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更需要注重农村人居环境的显著改善和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使用[2]。因此,在在国家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对接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在陇县乡村振兴规划实践中,提出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体要求,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以“富民美村、生产发展”为目标,系统谋划、合理布局、加强管控的规划设计思路,对创新村庄规划方法及有序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2、“五大振兴”为引——绿色发展规划框架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推动“五大振兴”。通过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 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基于以上战略引领,现阶段我国乡村规划工作应对标“五大振兴”目标要求,以问题为导向,铆钉规划策略,严守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底线约束、秉承绿色发展理念,通过科学制定村庄规划,全面协调“三生”空间、有序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规划的前提就是要遵循乡村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3],在陇县乡村振兴示范区首批试点村庄规划工作中,将以上规划及发展思路进行实践,以绿色发展理念为统领,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牢固树立学习标杆,坚持“立足本底、底线约束、战略导向、系统谋划”,整合资源、科学构建乡村振兴规划框架,积极推动乡村振兴, 为陇县建设乡村振兴先行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3、“两山”理论指导——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国家“十四五”规划为指导,坚持“两山”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实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转变,使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必然选择,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陇县产业特色优势明显,“陇县五宝”特色农业产品热销网络,形成“举县兴羊乳、台塬载苹果、川道食用菌、浅山上核桃、深山育中蜂、特色抓烤烟”六大特色产业板块,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发展潜力较好。在陇县村庄规划中,以生态优先为发展基本要求,结合“十四五”产业发展导向,坚持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相统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并作为解放绿色生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的根本指引,紧扣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传导落实县、镇产业发展要求,探索形成以“农业为基、生态为屏、文旅为引”为总体导向的乡村绿色产业发展思路。在现有生态环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产业生态价值提升,立足 “陇县五宝”农业特色发展基础,夯实产业发展,加大土地流转规模和力度,鼓励集中集聚发展,通过打造农产品种植养殖示范基地,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板块;依托山水田园良好的生态区位优势,以生态保育为先,结合山林开展中蜂养殖、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项目,同时做优村庄生态环境、做美村容村貌,使乡村建成环境成为生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重要的后方配套供给基地;以全域旅游发展及旅游环线为依托,带动沿线村庄与关山景区、西武当景区、雷音山景区等特色旅游资源联动发展,依托现状田园观光、文化旅游项目,盘活村庄资源,提升村庄人气与活力,实现乡村和旅游良性互动发展。通过走产业有机融合、绿色发展路径,争做践行“两山”理论的典范。

4、“品质”空间塑造——人居环境生态治理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编制村庄规划要立足现有基础,保留乡村特色风貌,不搞大拆大建[4]。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引,要求实现村庄建设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整治提升。不仅要持续推进村容村貌提升,进一步开展农村设施配套完善,更要加强乡村生态治理,大力实施生态宜居建设工程。

在陇县规划工作中,依托村庄现有布局和空间格局,慎砍树、不填塘、少拆房,避免大拆大建,以建筑风貌整治、乡村绿化综合整治、乡村生活垃圾、污水、乡村厕所治理为基础,强化乡村生态保护与用地整治,按照“柔性治水、依法治山、全域增绿”的理念,加强河流流域治理,加大荒山荒坡绿化治理,全面实施国土绿化及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修复保护,系统保护“山水林田草”原生态本底。

在生态保护方面,在不减少林地面积和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坚守生态红线底线约束,落实生态保护修复任务,加强系统修复和治理;在农用地整治方面,突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 “三位一体”保护,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耕地集中连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完善田间基本设施,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占比,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重视农田生态景观建设,利用荒山荒坡为主进行绿化治理,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实现生产清洁化、产业模式生态化转型;在建设用地整治方面,针对农村闲置及低效建设用地,采用自愿、政策引导等方式,建议逐步腾退部分村组宅基地,并通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优先安排用于村庄产业发展用地保障,对于低效利用建设用地,盘活闲置资产,优先置换为公共绿地、广场用地,补充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并针对重要公共空间进行场所设计,优化、美化村庄环境,提升宜居配套水平。通过全域人居环境生态治理,为乡村发展打造坚实的生态屏障 ,推动品质宜居村庄建设。

5、“乡愁”特色彰显——文化传承与乡村治理

“看的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习总书记对于美丽国土建设的重要期许,在人居生态环境治理的基础上,立足文化振兴,加强文化传承、文明乡村塑造,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是乡村精神面貌全面改观、公民素质全面提升、社会全面融合、幸福平安的重要抓手。

历史底蕴深厚的村庄,落实历史文化保护要求,坚持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突出乡村文化内涵;针对乡风文明建设,进一步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强化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创新乡土文化、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加强乡村文化软硬件建设,提升乡风文明气质;在基层乡村治理方面, 强化党建阵地规划引领,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红白喜事厅、积极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基层综治中心”、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和“雪亮工程”建设,培育文明、法制、平安乡村。在此基础之上,加强组织领导及人才队伍建设,巩固和完善用地保障制度、健全财政机制、强化项目支撑,全方位落实保障机制,共同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结语:

在我国乡村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的基础上,如何创新乡村发展,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是我国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换与衔接的特殊历史阶段必须直面的重要任务。在生态文明建设及国土空间治理的发展背景下,本文创新将乡村振兴目标要求融入村庄规划,精准把握乡村振兴科学内涵,以绿色发展为根本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守生态底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推动“三生”空间全面协调发展,提振乡村活力,为全面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示范村庄提供经验借鉴,是以村庄规划为引领,践行“两山”理论、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陈建江.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探讨[J].建筑·節能[J].2021(27):178-179.

[2]蒋杏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村庄规划编制研究[J].国土资源情报.2017(8):39-43.

[3]童俊,黄银,肖运来,等.基于底线思维的乡村规划策略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J].2021(9):98-107.

[4]何炅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庄规划格局优化探究——以四川省仪陇县观紫镇泉水村村庄规划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3-1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