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摘要】高层住宅项目的内部结构复杂,如果设计有缺漏,会降低结构稳定性,導致抗震能力偏弱。本文以结构抗震设计主要探讨内容,大体上分成设计方向与设计要点两个部分,前者包括传力方式、延性、抗震措施与刚度;后者从位移和水准烈度入手,以期同行参考。
【关键词】高层住宅;抗震性能;建筑结构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25.054
高层抗震性能体现在建筑遭遇地震期间,布置的多道抗震措施以及结构本身,抵抗地震带来的冲击力,以降低伤亡与经济损失。高层中心相对更高,稳定性较差,加之内部人员总数较多,若遭遇地震灾害时,结构抗震能力不高,形成的损失是多层建筑数倍。因而,应落实结构抗震的设计效果,保障居住安全。
1、高层住宅建筑结构的抗震优化设计方向
围绕结构的抗震性能落实设计方案,需基于高层原本结构特征,继而提升构筑物强度与延性等,优化主体结构应用性能。在确定建筑体系中,应思考以下内容。
1.1地震传力方式
在设计结构抗震期间,应基于地震的特点,综合分析水平方向与重力荷载,以求设计出简单且高效的传力方式,使荷载可以准确传至结构的纵向构件,比如墙体与柱体等。首先,对于没有转换层的高层项目,部署纵向构件中,最适宜的结构模式为让纵向构件受到重力荷载,形成的轴压力作用在自身几何中心,尽可能控制偏心距。其次,超高层的项目中,以确保抗侧力的主体系统保持贯通状态,确保传力的通畅性。一般应用到的此类结构包括剪力墙与框架等。如果由于设计需要,造成纵向的某些变化,需确保此波动具备连续性和均匀性的特征,继而优化实际的受力情况。最后,在确定抗侧力的构件中,需确保整体结构不能发生脆性损坏问题。而为量化实际延性,能借助相关的延性系数(μ)确定特征,可使用下述公式进行计算:
μ=△μp /△ μy
其中,△μp 表示顶点的屈服位移量,单位是米;△μy对应顶点弹塑性的位移变化限值。基于实践总结设计经验,μ在3~4之间是比较适宜的。
1.2构件必要延性
在抗震的设计任务中,延性是必要的考虑问题。原因在于:地震发生时个别构件会由于受损不能发挥抗震作用,使得构件基数减少,荷载无变化,但依旧能保证可以全部承受,继而避免总体结构丧失抗震性能,提升高层建筑抗震效果。在地震灾害出现时,框架、柱体根部等局部的应力承受情况极为复杂且集中,容易发生损坏。对此,优化设计中,应使各部分受损位置落于梁端,并非柱体的节点位置,能避免柱节点先损坏,造成建筑总体结构坍塌。另外,若高层建筑为框架-剪力墙或单纯剪力墙模式下,每个墙段实际高宽比例需超过2 。
1.3多道抗震措施
在优化框架-剪力墙中,应设置多道抗震措施,以提升高层结构的抗震效果。在高层结构中,剪力墙负责抗侧力的同时,还应是结构整体抗震体系中的第一个措施。设计师应保障剪力墙布设量的合理性,并准确设置该结构底部的倾覆力矩,根据高层建设标准,此数值至少应满足工程总倾覆力矩的一半。另外,不可出现间距超过限定值的现象,否则会造成楼板在平面中发生明显的变形。具体控制数值可根据结构施工方式,加以确定。一方面,现浇项目中,非抗震设计应5B, 间距60m;Ⅵ度以及Ⅶ度要求下,4B与50m间距;Ⅷ度标准中,3B和40m间距;Ⅸ度对应 2B与30m间距。另一方面,装配式的建筑中,非抗震设计应是3.5B,50m间距;Ⅵ度以及Ⅶ度要求下,3.5B与40m间距;Ⅷ度标准中,2.5B和30m间距。其中B表示结构的高宽比例,上述各组数值均为较小值。
在相邻剪力墙间形成开洞现象,需适当缩小高宽比例。同时,若剪力墙发生开裂问题,地震产生的作用力会被充分传递分配,并在新的位置上发挥作用。高层住宅建筑上的各层需根据结构与墙的协同情况,确定地震剪力,该数值不可低于结构底端总剪力值的20% ,且不能超过各层剪力最高值的1.5倍,或不足两项控制参数的较小值[1]。
1.4确保结构刚度
结构抗侧力性能,从力学角度来看,刚度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需保证结构刚度适宜性,并综合考量水平方向上的移动、稳定性与强度延性等多项数值的标准,准确把控刚度,确保高层结构能安全应用。结构设计环节中,不能盲目提高该数值,处于或略大于标准范围为宜。
2、高层住宅建筑结构的抗震优化设计要点
在高层项目中,若把抗震防水标准设置过高,会扩大物料及各类资源的投入规模,增加工程造价。但若此数值偏低,总体造价也随之降低,但会影响结构的抗震能力,若遭遇地震,结构会严重受损,甚至发生震中坍塌的情况,造成的后果是难以估计的。在设计环节中,应对此加以兼顾,输出最合理的结构设计方案。
2.1位移约束
高层项目结构体现出高宽比例偏大的特征,而各层间的位移会被物料及框架体系等多因子的共同作用,在设计结构中,需平衡各项因素。巧妙设计钢筋砼结构下位移限值,提升结构的平稳度,维护结构的功能性。高层整体高度偏大,相较于多层建筑,其结构的稳定性较低,容易被地震影响。因此,在地震中易发生层间的位移,对此需要在优化设计中,能强化对位移的约束,以免发生严重的位移现象。
2.2水准烈度
从国内曾发生过的地震情况来看,水准烈度能分出三个级别。首先,在半世纪内,超越概率在63.2%的烈度是众值烈度;其次,半世纪内,该指标是10%的烈度;最后,该指标在2%~3%之间的烈度。基于水准烈度的规定标准,建筑项目在面对不同烈度时应当呈现的反应标准为:一级烈度下不能出损伤,依旧可继续应用,受力情况能保持弹性变形的状态;二级烈度下,可形成轻微的损伤,通过简单修缮能继续应用,没有发生显著弹塑性变形,且永久型的变形程度没有明显变化;三级烈度下,总体结构为非弹性情况,但依据处于可控状态,没有趋近于临界变形值,不能出现倒塌问题。具体的设计标准为:小震环境下,需低于设计防烈度1.55度,结构不坏;中震可等于设防烈度,结构可坏;大震环境中,可略超过设防烈度1度,建筑结构需保持不倒[2]。
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层住宅项目持续增多及扩大趋势下,优化主体结构是必然趋势。本文着眼于设计本身,从多个维度深入,旨在提升高层抗震效果,维护主体结构的平稳度,控制因地震造成的损坏率,并兼顾建设经济性,为居民创建安全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袁见明.高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的重点事项研究[J].建材与装饰,2020,(18):110-111.
[2]原晓辉.高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需关注的问题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9,(01):185-186.
作者简介:
高跃军(1983-),男,本科,工程师,从事结构设计工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