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王思雨
【摘要】广府民系是广东省三大民系中的第一大民系,其人口所占比例近60%。同时。广府人在广东三大民系中分布范围最广,是广东风俗文化的主要代表。珠江三角洲是以粤方言为载体的广府文化分布的核心地带。其具体位置主要在广佛肇、清远、江门、东莞等地区。广府文化从属于岭南文化,在岭南文化中个性最鲜明、影响最大。由于广府文化在广东民系文化中的突出地位,因此,广府文化在各个领域中常被作为粤文化的代称。因此对广府地区的城市格局中的开敞空间的研究是研究岭南地区传统文化的重点之一。
【关键词】广府文化;开敞空间
英国伦敦1877年制定的《开敞空间法》中将开敞空间定义为:任何围合或是不围合的用地,其中没有建筑物,或者少于1/10的用地有建筑物,而剩余用地用作公园或娱乐场所,或者是堆放废弃物,或者不被利用的地域。而我国学者就此也有基本相似的解释:城市开敞空间通常是指允许公众进入,具有一定公共设施、一定规模自然生态基底或人文内涵、富有景观特色的地段或地区。
在广府地区传统的城市规划体系中,开敞空间主要包含四方面内容:1.街巷空间;2.滨水空间;3.重要节点;4.以祠堂为中心的空间。
1、街巷空间——以佛山东华里街区为例
1.1特色街巷
特色的街巷空间构成了街区历史传统的主要载体,对这些特色街区的保护不仅是对城市历史的尊重,更是激发街区活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佛山东华里在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福贤路,原名“伍杨街”,以清初聚居此地的杨族和伍族姓氏命名,其后两族相继衰落,房产逐渐转卖与他姓,至清乾隆年间更名为“东华里”。早在明清时期,这里便是佛山商业、手工业中心,街区内历史建筑数量多、类型多并且保存完整。这也导致在传统的街巷空间中,除了主要街道及重要界面外,其余地方均没有形成高质量的开敞空间,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传统思想中缺乏公共空间的意识,导致传统街巷空间在遭遇现代商业文明时,所表现出的不适应的原因。
东华里街区整个建筑群“三间两廊”式平面布局,内部院落相套,外部街巷空间整齐,形成了典型的“梳式布局”。建筑形制融合了中西方特色,例如简氏别墅则以仿西洋式而又中西合璧为特色,主楼是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府邸式建筑,地面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砖砌成图案,窗玻璃是磨砂的刻花彩色玻璃;后楼的外墙全用一色水磨青砖,窗檐使用佛山常见的砖雕装饰,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体现着民初时期归国华侨潮带来的岭南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的融合;街区内随处可见岭南建筑的标志性元素,如锅耳式山墙、瓦脊、雕花屋檐、蜿蜒街巷等。
2、滨水空间——以佛山杏坛水乡为例
2.1水口空间
所谓水口,即指传统理想风水环境中水的入口与出口处。水口位置离村较近,往往就在村口处,因而水口广场作为村中一个重要的广场形象出现。水口的设置一般因地制宜利用天然溪流和山林,将山水、田园、村舍融为一体,在此建桥镇所水口,并广植高大乔木,旁建水口庙、文峰塔或炮楼等高耸建筑物作为村口的标志物,形成高低错路、层次丰富的风景。
2_2滨水广场
按照地域环境的景观形态,城市滨水景观一般可分为四类。(1)滨江型,(2)滨海型,(3)湖泊水泊型,(4)洲岛型。在广府地区,河涌江河密布,因此滨水景观主要是滨江型。
街巷与河岸的交汇处,既是沿河的一个节点,又是内部街巷的边缘空间,通常与桥与水埠,但也有村落在此布置极具地方特色的神庵或祠堂。
2.3桥
桥是水乡村落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特色元素,能很好体现水乡的特色。桥是路的延续,是跨河道的通道。桥是河道与巷道的空间交汇处,是河道上的节点,也是街巷的节点。同时,桥还把河道分割成数段空间单元,使河道空间呈现出多层次的景深与具有某种韵律感的节奏变化,避免了单调感。
佛山杏坛水乡的桥主要有3种,一种是年代较早的石拱桥,建造时间段为明代至民国,其形式有单孔和三孔2种,一种离水面高约3~4米,顶宽也约3~4米,由于使用的石材有粗面岩、花岗岩、红砂岩等,以及桥侧通常采用实的石质栏板,使得桥的形态十分厚重,有的桥在正对河道的桥侧面中央拱顶刻有桥名,既强化了桥的视觉节点意向,也为环境带来了一份古朴悠远感;一种是比较常见的木板石墩桥即以厚重的石材做桥墩,以石阶上下,其上架有铁条加固的木板;还有一种是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桥,具有混凝土的质感和现代拱肋结构的外观。
桥头空间可分为后街式与前街式两种,后街式多出现于桥头为横向商业街的地段,前街式比较普遍,多为广场。
3、重要节点
3.1广场
广场和街道空间的联系是极为紧密的,它们共同组成城市空间的网络体系。它往往形成区域的中心,展示空间的内聚力和向心力,具有半开敞性。为广大的市民提供了聚会、交易、娱乐的生活活动场所。我国传统街区广场大多尺度和规模较小,往往是线型空间的膨胀,结合丁字路口处围绕文庙、戏台、古井或古树等。形成一种阴角与阳角结合的广场活动空间。
广府街区里广场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文化类,二是商业类,三是景观类。
3.2历史文化空间
历史文化空间在街区中是比较核心的空间元素,它不仅承担传承历史文化的责任,而且对于提升整个街区的特色及价值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广府民系的街区中,历史文化空间多以祠堂、书院、宗教建筑为主,如广州的陈家祠、农讲所、圣石心大教堂等,这些被保留至今的文化遗迹,是唤醒整個街区乃至城市的要素,在新的城市规划中,对城市中历史文化空间的处理方式,体现着规划师对一个城市负责任的态度。
4、以祠堂为中心的开敞空间——以佛山大旗头村及东莞茶山南社村为例
作为居民重要的活动空间,祠堂广府地区气候炎热,日照时间长,热辐射强度大,为庇荫防热,建筑往往采用小面宽、大进深的平面形式。广府地区年降雨量大,相对湿度高。为通风防潮,室内空间通常高敞、通透。此外,广府文化是一种糅合了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多元形文化,具有重商性、实用性、世俗性、开放性等特点,这使得广府地区的宗族制度更世俗化,祠堂建筑功能空间更丰富,装饰更精美等,最终得以形成以祠堂为中心的开敞空间。
4.1水域空间
水域是祠堂周边必要的环境因素,祠堂的选址或在河涌边,或在水塘边,或在开阔处做人造水塘。祠堂前河道比上下游更宽,一般人为改造成半月形水道是常见的形态,其原因除了当地的风水观念以外,也有扩大祠前河道空间以容纳、停泊更多船只的功能因素。
佛山大旗头村具有典型的广府地区的风水格局模式,古村坐西向东,西面背依老虎冈、大窝冈、企冈等山冈,东面为乐平涌环绕,古建筑群将地势垫高,并自西向东倾斜,东面开挖半月形水塘,古建筑群可以通过地下排水系统,依靠倾斜的地势,汇入到水塘中,取“四水归塘”之意。古建筑群的梳式格局,面向水塘笔直的巷道起到通风、避暑等调节气候作用,西面封住,对减轻冬季西北风影响起到一定作用。此外,位于大旗头村北向的祠堂巷的格局也具有代表性,沿祠堂巷有钟氏祠堂、郑氏祠堂,前面为半月形水塘,自巷口沿水塘种有一排榕树,水塘、风水树(榕树)和广场构成北向村民活动空间场所,这对于改善该地区的小气候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4.2文化活动空间
祠堂的形制有民居演化而来,一般以朱子祠堂的形制为主,随着家族的繁衍发展,传统的祠堂已远远不能容纳参加祭祀仪式的族众。随着村落规模的扩大,原位于村落中心的祠堂往往已不可能再扩建,只能另择新址,加上风水观念对村落水口的重视,这种大型祠堂便向村首水口处发展。这种祠堂的基本部分采用四合院式,轴线上有门屋、享堂、寝楼。与朱子家礼的祠堂相比,中轴线上的进深增加了,空间层次特别是祠堂前部序列的纪念性气氛加强了,同时为了适应祭祀需要,前庭的空间扩展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祠堂的文化功能有所减弱,但在广府地区,祠堂仍然是居民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根据需求,人们赋予了它更多的功能,比如村文化展览,村聚会场所,改造地区商业中心等等。
4.3祠堂周边空间
根据区位分类,可将祠堂周边空间分为前、后两类,前方一般为较大的前广场,滨河的祠堂前广场一般有3种基本类型:①宗祠相对周围的建筑离河退缩,形成一片较大的前广场。②宗祠与周围建筑平齐,在河正对岸形成广场。较大型的祠堂背靠自然的山陵或人工堆起的土坡,人工的土坡上一般种有高大的古树,用以固定土坡河寄托宗族繁茂的文化观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