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4-08-31

何绍飞

【摘要】从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出发,对生态城市思想的过程进行了回顾,分别阐述了生态城市的特征、内涵与概念。综合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与实践的理论、原理、规划以及方法等方面,并与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相比较。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研究与实践的差异,对中国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如真正生态城市与理想生态城市的区别。探索城市生态的驱动因素和建设途径,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对理论与方法进行系统、完整的研究。创造出全方位的生态城市建设氛围等。

【关键词】理论;实践;生态城市

目前我国多数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建设生态城市,相比国外城市的生态建设进程,我们还处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初级阶段,对建设生态城市的思路、方式方法、管理制度、理论基础还需要研究探讨,更需要多方面专家积极参与,为建设生态城市打开新的突破口。

1、生态城市建设思想的萌芽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是生态城市建设思想在我国最早的追溯点,国外古代的一些城市和村庄也开始形成了生态城市的雏形。英国霍德华的田园城市理念是现在生态城市建设思想的来源[1]。霍德华在1989年发表了《明天:一天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他在这里面提出了将城市和乡村相结合、建造有着优美环境的“田园城市”,英格兰莱奇沃思城镇是德华在1903年构思设计的,在经历一个世纪后这座城镇依然有着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在20世纪后,生态城市建设思想迎来了两次高潮,对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最先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1年提出的“人与生物圈计划”中被提出的。《人类环境宣言》发表于斯德哥尔摩在1972年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其中提出了要对人们的居住和工作进行规划设计,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可能对环境带来的污染和负担,为人们在环境、经济、社会获得利益的最大化。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1992年开展了未来生态城市全球高级论坛,从此,生态城市建设思想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并被接受,这也宣布了生态城市思想的正式实施。

2、生态城市的概念和内涵

2.1 生态城市的概念

随着人类文明的持续进步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进步,使得生态城市这一概念被提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人与生物圈”研究进程中表明,生态城市是从自然生态和人们社会活动这两个方向出发,使得自然和科学技术得到充分的配合从而能为人类居住和社会活动提供优异的环境,从而促进人们生产力和创造性的发展,并使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和生活方式得到改善[2]。隨着生态的理论研究不断进步,生态城市建设的进程不断深入,生态城市的概念得到持续的发展并且在不断完善。

2.2 生态城市的内涵

基于生态城市概念阐述的多样性,不同的人对于生态城市内涵的理解也会不同,不同角度出发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基于社会学角度,生态城市不仅能促进自然环境生态化,更重要的是人类社会生活和活动的生态化,使得文化、制度、教育、科技、法律、等方面达到全方面的生态化。基于生态经济学角度,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必须得到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支持,这一支持需求必须处于资源环境的承受范围之内。基于生态哲学角度,生态城市的根本目的是使得人和自然、人和人达到和谐统一。基于系统论角度,生态城市的根本目的是构建一个有着稳定功能和合理结构的复合型生态系统。基于地域空间角度,生态城市是构造一个开放式的城乡结合部,使得城市和乡村形成地域的整体性,实现互惠互利并得到持续不断的发展。

2.3生态城市的特征

生态城市的内涵及概念决定了生态城市和传统城市的区别,相对于传统城市它有着明显的生态特点:(1)生态城市的内部生态结构合理、生态秩序和谐稳定、生态功能合理完善,为生态城市的正常运转提供了稳定、完善的生态服务,为生态城市系统的健康发展和内部沟通联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生态城市要求整体实现高利用以及不断增值,就必须实现物质资源、空间资源、人力资源都达到最大化的使用率。(3)建设生态城市必须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实现资源、技术、信息互享,全面协调发展,为实现生态城市的可持发展保驾护航。

综合生态城市的概念、内涵以及特征,可以知道生态城市是一个综合性的多元体,它由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经济进步三个方面结合而成,生态城市的良性循环是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

生态城市主要是在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深刻认识等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上建立,而且建立起来的社会与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主要是在生态学原则的基础上成立的,这样可有效对环境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还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生产与其生活的方式。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生态城市建设就是按照生态学的原理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设计,并建立其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生态城市建设的提出将人类从工业文明转变为生态文明。这也是人类生态意识从“生态挫折”转变为“生态觉醒”的重要阶段。自1971以来,生态城市的概念被提出,这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生态城市的理论和实践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发展。

3.1实践

自从生态城市的概念被提出,大多数国家都一直在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在这过程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例如:美国就通过对位于西海岸的临海城市伯克利进行合理有效能源利用与城乡空间的改造调整,还根据该市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交通与环境等问题的解决方案;而巴西则通过对市民的环境教育与城市的规划性开发、社会公益等方面进行大力改善,以此实现规划性典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2理论研究

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起步较晚,有研究学者提出国内的生态城市建设是强调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重视,主要是针对整体、宏观、抽象的理论研究为主,完全没有重视理论研究的实际操作,目前对于实践和理论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是有局限性的。且还有研究学者认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必须要满足自然生态学与经济学高效等原则。而通过对各类学者的研究中可以得出,国内的生态城市建设主要是从整体性与系统性等方面出发,以此对生态建设的方向完全把握,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但这些理论有着较强的宏观性,学科的综合研究相对缺乏,这对进行实践有着局限性的作用。

结论:

将国内外对生态城市的理论进行研究与实践,根据这些可以得出:①国外对于生态城市的建设主要是针对回归自然为主,且主张对资源进行合理应用,还需进行城市扩张与经济增速等;而国内的生态城市建设主要是以社会、人与自然进行复合式发展为主,特别强调对维持资源高效利用,而对于适度性方面则考虑较少,这则是通过环境压力来换取生态发展的效益。②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研究主要关注的是设计特点和技术特点。研究了多个城市中的现实性问题与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局部特征。这样就形成了“提出问题——计划研究——实际应用——理论完善与提升”的理论与模型,这和实践密切相关; 国内则是强调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重视,主要是针对整体、宏观、抽象的理论研究为主,完全没有重视理论研究的实际操作,目前对于实践和理论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是有局限性的。③国外生态城市建设主要是依赖于强大的科技实力与政策、财政的支持,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和以企业为导向的城市经营模式[3]。由于有针对性的程序和显著的结果,其经验具有高度可复制性。国内生态城市建设主要是强调技术、制度与行为等方面。它往往由政府單独进行主导,其市场和公共资源的支撑性较为缺乏。由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大规模的资本投资,生态效率和实证性不能有效增强。

从上述比较中可以看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在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进行探究与扩展:①要对生态城市中存在的内涵充分了解,对生态城市与理想生态城市之间存在的区别有效进行区分,还应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与演化进行合理、系统性的调节,并有效进行对城市生态化建设途径与驱动因素的探索。②对理论研究与实践两种内容的结合性加强,使其规划出的方案与各城市、地方特色相吻合,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其制定出具体可行且合理的建设目标;③对研究的理论、方法以及其体系进行系统性的加强,同时还需将城乡生态建设完全把握,实现城乡整体结构生态与区域生态的完整;④提高人民的生态意识,将社区服务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并调动其积极性,使其积极引导社会各界与广大人民群众融入到生态城市建设的活动中,以此实现全面的生态城市建设氛围。

参考文献:

[1]俞慰刚.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体系建设与全民通力配合——以现代日本的理论与实践为例[J].上海城市理,2017,26(4):19-24.

[2]宋春丽.三亚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理论与实践经验[J].价值工程,2017,36(19):34-36.

[3]刘秀晨.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城市园林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园林,2015,31(4):36-4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