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侗族木构造建筑保护与设计创新探究

时间:2024-08-31

【摘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保护传统建筑是一项重要工作,关系到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本文以侗族为核心,首先分析了区域现状,然后指出木构造建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阐述了保护与设计创新途径,以供参考。

【关键詞】新型城镇化;木构造建筑;保护设计;创新途径

2013年,国家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方案,并颁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1],明确指出让居民记住乡愁,发展有历史印迹、凸显出区域差异和民族风貌的美丽城镇,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以下结合侗族木构造建筑,阐述了其保护与设计方面的创新。

1、侗族区域现状分析

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位于湘黔桂交界地区。以鼓楼、风雨桥为代表的建筑和装饰,因其复杂性、多样性闻名于世。2006年,侗族木构造建筑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传名录。这些木构造建筑的建造,由于采用传统技术工艺,施工期间没有图纸,且专业人才不能批量培养,因而难免和现代建筑的设计和建造相脱节。因此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保护木构造建筑、传承传统技艺、对建筑设计进行创新,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2、侗族木构造建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研究工作较少

一方面,基础研究数据和资料缺失。本土研究机构和人员,对侗族木构造建筑的研究不足,缺少历史建筑、传承人、技术工艺、艺术价值等研究资料,导致社会民众对建筑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认识模糊,不利于传承和创新。另一方面,系统性研究专家缺失。没有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支持,针对这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比较浅显,官方宣传资料过于简单,针对传统技艺的专著少,导致侗族木构造建筑的文化价值缺失。

2.2 技术标准落后

其一,建筑行业资质不全,缺少技术标准。调查数据显示[2],侗族地区从事建筑行业的企业中,正规注册的不足10家,部分企业虽然能够承接木构造建筑工程,但企业资质不满足建筑设计和施工要求。其二,工程质量检验不规范,存在安全隐患。侗族木构造建筑在质量验收上,没有国家技术标准支。虽然目前可参考的是1997年版的《CJJ70-96古建筑修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但其中部分内容和实际建筑工程有出入,无法直接套用。在工艺技术上,考虑到木构件对防火要求高,由于缺少相关技术标准,为工程设计和施工都带来诸多困难。

2.3 人才数量不足

第一,从业人员学历和待遇低。201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侗族木构造建筑工匠师约1270人,其中60岁以上占比超过51%。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目前木工人员约1800人,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分析这些从业人员的共同点,是学历水平低,以初中文化水平为主,年龄偏大,缺少职业教育背景;而在薪资待遇上,每日工资在200-300元之间,没有其他待遇。第二,人才培养不满足新时代要求。现有工匠大多是农民兼职,木工只是暂时状态,工作流动性强。在技艺传承上,依然采用拜师学艺的模式,由于传承方式封闭,难以适应开放性的市场需求。

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侗族木构造建筑的保护与设计创新途径

3.1 加强基础研究,实现保护传承

在侗族木构造建筑的保护上,可以参考日本民艺运动的成功经验,从加强基础研究入手。具体操作上,首先开展田野调查,走进侗族人们的生活,了解文化习俗,深入分析历史发展、建筑类型、种类特征。其次采用博物馆保护模式,让民众了解木构造建筑的发展变迁,积极参与建筑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提出有效的意见和建议。最后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结合木构造建筑的特色,制定科学的保护维修标准,并设立监督机构;②保留木构造建筑的传统价值,积极融合现代化、科技化因子,提高人们的舒适性;③保存文化价值,引导侗族人们增强保护意识,积极参与保护工作。

3.2 制定技术标准,突出地域特色

在技术标准的制定上,可以参考北京、山西等地在传统建筑技艺传承和发展上的成功经验,探索地方标准。其一,侗族当地住建局牵头,组织建筑设计师、专家、民间工匠等,依照国家标准,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建筑工程技术标准,为木构造建筑的设计、施工、检验提供支持。其二,地方政府督促建筑企业进行指导、培训,建筑企业要和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加强合作,促使工匠走进市场,参与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提高建筑项目的专业化和创新性[3]。其三,积极引进外部专业设计人员、管理人员,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促进木构造建筑向专业化、正规化、国际化方向转型。

3.3 推行信息技术,落实人才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建筑行业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侗族木构造建筑的保护和创新,也应该搭上信息技术的顺风车。一方面,和高等院校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积极尝试开设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系统化学习木构造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知识体系,形成完善的理论基础。目前在山西、浙江、内蒙古、黑龙江等地,部分高校已经开设此课程。另一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拜师学艺理念,除了继承传统文化和技艺以外,还要积极学习BIM技术、装配式技术、互联网技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现代化转型,推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向现代化转型,真正满足建筑市场的发展需求[4]。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建筑是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以侗族木构造建筑为例,指出目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研究工作较少、技术标准落后、人才数量不足。对此,应该加强基础研究,制定技术标准,推行信息技术,落实人才培养,以实现保护和创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廖开顺.侗寨木建筑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J].宜春学院学报,2016,(4):54-58.

[2]许伟明.侗族鼓楼永不满意的层数[J].世界遗产,2015,(3):108-113.

[3]蔡汉忠,甄小翠.湘西传统木建筑构造探析[J].森林工程,2012,(6):94-95,115.

[4]张锡成,马赫迪,代武强,等.木结构古建筑抗震性能参数分析[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7,(5):426-434.

作者简介:

杨显俊,男,1985--,本科,工程师,国家二级注册建筑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