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索

时间:2024-08-31

刘福平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得到进一步优化,教师要积极引入新的育人理念、授课方式,以此更好地引发学生兴趣,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升教学质量。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完善人格、丰富精神,也是增加学生知识储备的关键内容,将其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能有效提升育人效率。鉴于此,本文将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策略,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优秀传统文化是历经时光淬炼的思想结晶,更是滋养当代人的重要养料。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传承中华优秀道德,培养有思想、有抱负、有道德、有担当、有作为人才的课程,对小学生未来发展影响深远。因此,让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重要意义,其“渗透”的教学方法也应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亟待探究的关键问题。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它的影响下,我们披荆斩棘、自强不息,用自己的智慧、勤劳书写了一个个传奇,这也是中华民族长久发展的根本和重要契机。因此,作为传承中华优良文化、弘扬道德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必须要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入,以此迸发出更大的教育价值。

(一)继承传统文化财富

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蕴含着人生哲理、励志奋进、民族精神、修身养性、行为规范等诸多内容。通过让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能极大丰富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到更多千百年来哺育中华儿女的优秀传统道德元素,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和探究兴趣,使其更为高效地继承、弘扬传统文化财富,让这些宝贵的财富在新一代中华儿女身上得以延续、弘扬。

(二)开发传统文化富矿

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核心是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在开展教学时,我们必须要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上,对其中蕴含的优质思想与现代教育背景下学生的需求进行对比、树立,摒弃其中的糟粕,进而发掘出更适合当代学生发展、符合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的新思想,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光发热。

(三)培养传统文化富人

让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让他们的成长落脚点放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上,帮助其更好地把握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质思想,使其能做到古为今用,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通过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养料,更好地品鉴传统文化中的魅力,从而帮助他们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文化传承自觉。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定位分析

(一)传统文化是重要内容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在提升中华民族素养、道德水平层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的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教师在授课时应格外重视对小学生良好品质、道德观念的养成与发展。在此期间,我们可以发现,道德与法治课程与传统文化间存在诸多联系。例如,结合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可以融合爱国精神教育;结合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可以让学生形成坚持、奋进的品质等。在授课时,我们应着重认识到传统文化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在实施育人工作时,我们应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让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进一步提升自身的道德与法治水平。

(二)传统文化是动力来源

古往今来,一个人若是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树立坚定、明确的理想,关注个人品质、道德的培养,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样方可为社会、他人创造出更多价值。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其中蕴含着极为多样的优秀精神、思想,例如,结合《弟子规》可以让小学生明白孝、悌、谨、信等优质思想;《三字经》可以让小学生明白人伦仪理、忠孝节义等内容。通过将其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为小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充足动力。例如,诚实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关键品质和不竭动力,只有让小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方可进一步促进国家繁荣发展,民族长盛久昌。通过发掘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诚实元素,可以在无形中借助传统文化帮助小学生树立优良品质,实现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的动态调整。

(三)传统文化是发展关键

小学是孩子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开始阶段,其自控能力、认知能力、辨析是非能力略有不足,三观也在形成之中。通过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我们可以更为高效地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并以此为动力,促进小学生获得更好发展。从当前小学生情况来看,他们中很多人尚未形成三观概念,但对于物质、金钱、幸福等也有一定追求,尤其在互联网急速发展的今天,小学生接触到的信息类型非常多样,导致其很容易被一些不良思想影响,从而生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观念。为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并通过“不为五斗米折腰”“箪食瓢饮”等传统文化故事,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金钱观、幸福观,让传统文化成为促进小学生发展的关键动力。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依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特点,创设的能够有效实施的教学方案,更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行为指南。为提升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从如下几点入手分析:

(一)突出学生主体

我们都知道,学生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主体,他们也是传统文化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主体。为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要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认清他们的发展需求,以此通过道德与法治课教育培养其形成探究精神、践行精神、学习精神和传承精神等,以此提升教学效果。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要找到优秀传統文化与学生思想实际的契合点,克服只看教学内容不看学生的现象,让学生能在课堂上真正学到知识、形成优良品质。

(二)优化教学形式

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一个有序化、常态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要将其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结合,不断提升问题探究、观点辨析、案例分析、研讨交流以及点评引领等环节的精度和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优秀传统文化背后的内涵,让他们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为人处世哲理,在思辨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各抒己见、善于思考的习惯,以此实现教学意图与教学效果的统一,提升育人质量。

(三)关注教学评价

高质量的教学评价能够让教学设计更完善,从而实现一种正向循环。为此,在对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时,我们除了要考查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材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还应对学生的优良品质、素养提升、情感变化等进行评价,让学生能够逐渐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保证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效果和教育质量。

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围绕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分析,必须要引入更为多样的教学策略,这样方可保证“渗透”的效果,助力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一)问题导向法

通过在教学中引入问题,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学习与探究,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一般来说,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问题主要有两类:其一,基于课标的学生需要具备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类的问题。此类问题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认清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比如,在儒家思想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顾炎武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等名句。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能够让他们逐渐明白励志、奋进、家国情怀等优质思想,这对其未来发展极有益处。

其二,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品鉴问题。针对此类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更为科学地分析,促使其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比如,“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就是让人们知道,凡是可以靠近仁德,能够和其他国家建立良好邦交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国宝,这也可以让学生明白,只有为人身正,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

(二)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能够综合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和应用能力,有非常关键的教学作用。案例分析应该重点关注其教育价值,保证案例内容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契合性,这样方可让学生透过案例看到其中蕴含的道德元素与法律知识,帮助其形成良好品质。在应用这一教学方法时,我们应对如下三点提起重视:

其一,案例要做到“一例多解”,即可以让学生对同一案例从不同角度展开分析,从而发掘其中蕴含的知识养料。比如,对于“国家”情感的表达,不同的时期有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儒家提到,我们可以通过修身的方式齐家,家齐则国安,最终实现天下太平的愿景。诸葛亮则从个人角度入手,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态度,表明了个人对于国家的奉献。

其二,案例要做到“一例多问”,即从不同的层面引入问题。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程门立雪”的故事,让学生对这些案例提出问题,而后引导他们对问题展开深入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带领学生更深层次地发掘传统文化故事中蕴含的营养元素,助力学生更为高效成长。

其三,案例应保证“一例多悟”,即学生可以通过案例,从不同角度对知识展开认知,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看法和理解,这样做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案例的思考,从而使其在案例中产生新的感悟,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

(三)观点辨析策略

在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观点的引入,让他们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的知識体系,这对其未来发展有重要作用。观点辨析的重点在于辩,就是让学生通过辩论的方式,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通过辩论,学生能够逐渐发现传统文化中各类观点的优劣,明白哪些观点对自己学习有益,哪些观点需要批判、摒弃。另外,我们除了要让学生能够辨别知识、观点,还应培养其分析能力,使其能够以科学的方法对各类观点进行分析判断,使其在辩论中能够做到自圆其说,这样方可在无形中帮助学生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体系。

例如,在《诗经》中有“夙夜在公”的语句,贾谊在《治安策》中也提出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观点,这些都能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中家国大义、以人民为本的思想产生深入理解。也正是在这样优质思想的影响下,我们的国家才能持续发展、壮大。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整体主义思想在每个历史阶段有不一样的解读,我们不能被阶级统治者所利用,要避免被统治者以个人私利打上思想烙印,要真正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内涵,明白统治者并非人民,这样方可辨析地理解、吸收传统文化,从而对所学知识产生更深入理解。

(四)重视研讨交流

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对两者的知识展开比较研究,这有非常强的教育意义。首先,在研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应重点展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成果,其基本点在于学生间的思想碰撞。比如,我们可以结合“完善自我 健康成长”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孟子提出的“独善其身”进行研讨。

在研讨中,学生可以提出非常多不同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只有做到独善其身才能实现止于至善的目标。”还有学生认为:“只是独善其身并不够,我们还应做到兼济天下。”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将得到有效激发,能够促使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更为深入、系统地梳理,并以此为武器驳斥他人观点。不仅如此,在研讨过程中,学生还需倾听他人的看法,从而逐渐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再次认知,产生新的感悟。

其次,在学生研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保证其主题的鲜明,并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例如,针对“独善其身”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从励志的角度展开分析。无论是何种主题,我们都应追求精细解读而非全面解读,并鼓励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结合主题表达自己的看法,避免出现漫谈、泛谈的情况,要保证观点的针对性。

再次,在研讨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追问、辩问、互问”等方式开展研讨活动,以此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例如,针对“独善其身”这一观点,部分学生认为“只要管好自己,就能减轻别人的负担”。而有的学生则认为:“想要独善其身除了自己的主观因素外,对客观因素也有一定要求,并不是自己想要独善其身就可以。”为此,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并提出“我们为什么要‘独善其身’?独善其身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阻碍?”等问题,以此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让他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并提出建议,以此加深学生的思考深度。

最后,我们要重视对研究交流的总结和提升。研讨过程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到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其展开更深入思考,但对观点的总结不够全面。为此,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对研讨结果进行总结,从而使其更为系统地对知识进行理解。例如,针对“独善其身”这一观点学生虽有多种看法,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总结,让学生明白至少两个道理。其一是任何观点、判断都有一定的先决条件。其二是关注古为今用。通过此方式,能够让学生学会辩证思考,让他们能够明白独善其身与责任担当间的联系,促使其道德水平得到进一步发展。

(五)点评引领策略

点评就是对学生所理解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评判,使其能够更为深入地理解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以此强化他们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探索和认知能力。通过点评,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优秀”是什么,让他们能够形成自己对“优秀”的看法和观点,这样方可使其以所学知识指引自己的行为,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

例如,在进行“学会反思”部分的讲解时,我们可以引入儒家的“行己有耻”观点。有的学生认为,一个人如果有羞耻心,那么他们必然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效控制。还有学生认为,一旦人们明确了“格”的道理,必定“行己”有度。通过此方式,能够大幅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渗透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若想进一步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我们可以利用问题导向法、案例分析法、观点辨析法、研讨交流法、点评引领法等开展教学工作,以此在无形中促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孟俊涛,汪伟.普法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育研究[J].青少年法治教育,2021(12):3-8.

[2]劉维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7):61-62.

[3]孙玲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模式探析[J].教育界,2021(50):38-40.

[4]邱丽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读写算,2021(32):33-34.

[5]沈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考[J].文理导航(上旬),2021(11):54-5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