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研究现状分析

时间:2024-08-31

尉伟

一、“课程思政”研究发展历程

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是紧跟国家政策的出台动态发展的,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探索时期

2017年12月底,教育部首次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概念,随着文件的颁布,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的文献、课题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加。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对“课程思政” 发展内涵的探索,注重探索思政工作的特点、高职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和高职专业课程特点和规律等。

(二)稳步发展时期

2019 年,教育部联合其他九个部门共同制定了关于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系列文件,文件的发布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研究的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这一时期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聚焦于从学生的培养方案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再到课堂实施效果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路径,专家、学者们结合各自的专业,挖掘自身特点,在教学全过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如何结合各专业学生的特点,如何在教学中融入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思政教育路径。

(三)蓬勃发展时期

2020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院思政课程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该文件中反复强调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并明确表示人才素质的增强离不开思政教育,通过课程思政课程全面落地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任务。文件颁布后,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

为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课程思政的研究人员,将传统的研究内容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实现了课程思政的信息化教育。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传递价值取向,为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人生观。

二、“课程思政”研究发展现状

(一)“课程思政”研究广度增强

伴随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研究的越来越成熟以及课程越来越落地,各专业、各院校的专家和老师研究课程思政的程度越来越深入,思政元素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中的体现和渗透的研究和实践越来越多,根据职业的不同,对课程思政中的要素进行提取并总结,重构课程体系,加快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向学生价值体系转化,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课程思政”研究的加入信息化元素

课程思政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扩大课程思政的广度,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使之带有时代的烙印。充分利用学校及区域资源,大力推进网络教育,职业院校的师生要强化信息化的意识,保持信息化的思维模式,整体提高信息化的素养和水平,创造出更多高水平正能量的信息化产品。

(三)“课程思政”研究深度和研究广度不断发展“课程思政”的研究从一开始到经历了发展时期和爆发式发展时期。最初“课程思政”的研究只注重于“思政”,对于“课程” 的研究较少。如今,在多个院校和多学科老师的共同努力,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已经深入至各个领域之中,并且迸发出新的活力。

今天的“课程思政”摆脱“孤军奋战”的单一局面,跨专业、跨学科的共同研究、各种思维的碰撞,促进了“课程思政”积极向上蓬勃发展,能够更有效的推动高职教育的發展。因此,必须融合各方面的力量,综合不同学科和学术机构的思想观点来推动高职课程思政工作的发展。

三、“课程思政”研究发展趋势

(一)明确选题研究主体

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假设研究的主体从最初的规律研究到发展时期的课堂改革研究,再到目前较多的互联网 + 视角下课程思政课程改革研究,总体来看,研究主题重复较多,而且比较宽泛不够精准,缺乏创新性,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应该精准挖掘,对重要内容进行深度剖析,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合理规划相关院校的思政发展的路线,实现相关问题的深度研究、精准分析。

(二)增加实证研究

目前的研究比较多的采用规律研究、经验的总结,实证性的研究较少,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在前期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目前落地的课程思政课程,进行更加有理有据地实证研究。在充足的研究理论基础上,更深入地探索理论。

(三)继续紧跟国家政策引导

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研究根据国家经济政治发展趋势长期的动态的发展过程,思想的高度往往能够决定人生的广度,将课程思政作为高职院校的基本任务,是提升人才素质的根本途径。对于课程思政的研究应当更加深入,才能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质量的稳步提升。

四、结语

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全面。在强大的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结合当下的社会环境,充分利用各种技术优势,根据这样的路径和体系进行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的具体建设,才能真正实现全面育人,为国家培养拥有担当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