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冉春燕 孙元利
摘要:科学教育发展到新的阶段,和STEM教育的融合成为科学课程中新的教学理念.STEM理念下的科学教育强调跨学科综合性、真实情境性、实践性、团队协作性、趣味性。测评是检测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目前,科学学业测评改革滞后,许多测评基于科学知识机械记忆,对STEM理念下的科学课程改革无法有效判断优劣。本文以以往科学测评的试题为例,探讨过去科学测评的优劣,重新探寻基于STEM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测评,以期通过有效的测评促进STEM课程理念下的科学教学改革,促进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 STEM课程;科学评价;科学命题性测评
通过深入解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我们真正加深对小学科学课程的认知,并得出以下结论:教师在小学科学的授课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并注重让他们在实际的实验中,增强动手能力,借助实验这个方式,进行相应问题的探究。
STEM是基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将各学科的特点进行综合,找到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之间存在着的相互支撑、相互发展和相互补充的关系。教育界对STEM教育有不同的理解,但其核心思想相同,即将四门学科融为一体,应用于课程中,用于解决实际性问题。
一、小学阶段的STEM教育特点
跨学科综合性:STEM教育的核心特征就让学生运用多种知识,解决某一问题。
真实情境性:STEM教育中教师创设情境,在真实的情境中隐藏知识,紧密联系生活,探寻生活中科学的问题的本质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践性:STEM教育强调学生的动手动脑,从实践中获取经验,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整合学科,构建知识体系。
团队协作性:STEM课程项目以科学设计为主。合作学习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趣味性:小学阶段的STEM教育最吸引学生的特征就是趣味性。趣味性的活动提升学生探究兴趣,从活动的成功中体验成就感,激发学生兴趣。
二、基于STEM理念的课程构建
引入常见的STEM课程管理(以某课程研究为对象)
(一)STEM课程构建基于以下几大理念
1.以问题/项目为途径
在开展STEM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某一问题为切入点,并注重让学生参与到此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在实际的参与中,可以观察项目,并运用个人的科学知识,解释项目中的问题,以及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解决这些问题。
2.以跨学科为核心
本文的跨学科注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不注重沿用某一特定学科的知识。在解决实际的问题中,学生需要运用的学科知识为以下四大中,分别为数学、技术等。此外,学生需要真正理解四大知识,并构建各个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更为高效地解决相应的小学科学问题。
3.以新技术为支撑
本文中的新技术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层面一,注重各个学科技术之间的融合性。
层面二,注重实践性的原则。新技术需要运用在具体的科学问题探究中。
层面三,注重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并建立各种知识连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以满足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为基点
基于理念,在学校整体课程的框架下,有团队、有方案、有目的地開展STEM教育,基于学科,从学科出发,以科学课程为基础,链接数学等知识,开展对象的项目式练习,结合家庭教育资源、社会资源,打破学习的边界,以创新精神和终身发展为目标来架构STEM课程体系,最终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目的。
(二)基于STEM理念的科学课程体系
1.基础学力课程
基础学力课程的重要目标是夯实学力。在STEM课程中,将科学作为力学教学的载体。科学是STEM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避免单学科学习、知识割裂,根据STEM教学理念。在此过程中,教师注重让学生之间彼此配合,深入探究科学问题,最终学习到相应的力学知识。
2.STEM拓展课程
拓展课程是基于科学常规课的延伸,将科学链接数学、工程、技术,开发特色STEM科学课程,包括STEM主题科学实验、STEM科技模型制作、STEM科技创新活动等内容,着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国家教材不能弃,因此某某小学科学组对教材进行解构与重组,挑选出最适宜进行STEM主题的内容,以主题单元的形式整合教材内容,对国家教材进删减、补充。
三、 基于STEM理念的科学命题性测评
全国各省市均进行了义务教育阶段试卷评估工作,据调查,发现很多测试问题,较为明显的问题有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忽视他们的实操能力,不重视具体的操作过程。
(一)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理解能力,轻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学习《科学课程标准》,我们达到如下的结论:小学科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证实这种认知的实操能力,比如,让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常识,具备论证这些常识的能力。但是,通过实际的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小学科学教师在试题的创设中,更为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比如,教师会出设简答题、填空题等。这种方式可以减少教师的工作量,但是对于学生实操能力的提升,是极为不利的。
(二)科学能力测评有名无实
尽管一些试卷明确设有“科学探究”或“观察实验”的板块,但很多试题指向课堂观察实验的简单再现。
题例5
写出你们“制作蝶的标本”的活动过程。
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题例6
会设计实验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我使用的材料是:
我的实验步骤是:
我的实验结论是:
题例7
我会使用弹簧称量力的大小。
1.使用前先检查指针是否在处。
2.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
3.教师需要确保弹簧的承受力最大值大于被测试的力。
在实际的题目设计中,部分教师以学生的用词,比如“我用”“我制作”等等,作为考评分点,并不注重让学生参与到相应的实验中,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差。为此,教师需要真正观察学生的实验过程,也可以让学生边操作,边表达,促进他们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表达能力的双重提升。
四、基于STEM理念的科学命题性测评内容
基于现阶段的STEM课程和命题现状分析,科学命题性测评内容必须改变现状,只有确定基于新的课程理念,并反应在新的试题中。
(一)测评内容的定位
STEM课程理念下的学生的定位:学生具有较强的知识运用意识和能力。他们具有较强的执行能力,也能在科学学习中,关注身边的事情,以及社会中的事情;也能树立正确的意识、具有实效性的思维方式。
此外,关于科学教育的方向,教育界还有如下的说法。
说法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学生需要理解概念,更要理解概念背后蕴含的知识,以及各种之间之间的相对关系,而不是单纯地记忆一些科学概念。
说法二,注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演进的整个过程,并加深对科学知识中各个科学小知识点的认知。
说法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论证相应科学现象和问题的能力。
说法四,注重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学生需要掌握相应的科学内容,并以此作为未来进行思维,进行探究的重要知识依据,以及思维落脚点。
(二)科学能力
基于STEM理念下的科学能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注重从认识事物的过程介绍。首先,学生需要结合科学现象,提出个人的预判。其次,学生需要搜集相关的证据,证明个人预判的正确性,或是错误性。最后,学生需要运用语言,描述论证的过程,并交流个人的看法。以上属于小学科学能力的范畴。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进行证据的搜集。实验的设计能力,现象的观察能力,也属于小学科学能力的范畴。
此外,小学科学能力还包括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比如,论证思维、建模思维等等,注重从学生思维的迁移性等角度入手,进行思维方式的培养。
(三)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态度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情感性。科学的态度往往更为注重让学生的情感以及主观性更为贴合实际,贴合事物的发展规律。这也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务实精神,以及论证思维,还有求新求变的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是指:学生需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并以科学的视角,分析相关社会事件的成因。
学生还需要关注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以及生态问题等等,并能够运用科学视角解释这些问题,也能从参与到这些问题中,并约束个人的行为。
五、命题实践探索——纸笔测试
纸笔测试是通过试卷的方式,考察小学生科学知识掌握能力的方式。在小学试卷的制定中,教师需要考虑下面问题。
一是为什么测试?测试什么?如何测试?教师需要制作相应的表格,登记这些内容。
二是需要合理控制各个知识点在总测试题目中的占比,并制定相应的分数。
三是注重引入开放性的小学科学试题。这种试题的作用是为了拉开学生之间的差距,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是需要構建绝对公平的评分机制,并注重评分的科学性。
在具体的试卷命题中,教师需要遵循如下原则。
原则一,教师需要理解STEM理念,并将此种理念,贯彻到题目的设置中。
原则二,教师既要让学生理解概念,更要注重让他们从概念中蕴含的思维和规律入手,去理解概念。
原则三,教师需要设计出带有“生活味道”的测试题,让学生解决生活中问题,增强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STEM 教育理念下的科学命题具有新的特点,从试题中甄别学生的知识背后的能力素养,知识的综合性素养,从测查反观教学,促进教学,更加全方位的有利于学生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有利于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1.
[2] 贾璐,STEM 教育:内涵、必要性与路径[J].基础教育研究,2019(05).
[3] 温·哈伦.韦钰,译.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
[4] 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