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不光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还应有创新意识,具备将奇思妙想变成现实的能力。这就需要我国高校企业必须要进行人才培养结构改革,针对实际情况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以便于他们将来更好的适应和融入社会,如果一味的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那学生终将得不到长远的发展。而基于此,本文将从我国高校企业管理模式出发,就如何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作出一些探究。
关键词:高校企业;创新型人才;模式构建
一、我国高校教育培养模式的现状
首先我国大多数高校教师创新意识不高,他们有一个根深蒂固的理念就是要给学生传播知识,久而久之,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其次,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比较老套,没有将创新意识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导致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主动思考和主动判断的意识,极大的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考核评价体系比较标准化、大众化,很多学生都为了完成考试而掌握了很多的应试技巧,而淡化了创新意识,以至于大多数的学生都是一样的,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由此可见,进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刻不容缓,我国高校必须要创新意识渗入到教学内容当中,默默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做出一定程度上的创新。
二、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
不少高校忽视了自身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学设备设施出现短缺等一些客观问题,除此之外,有一些高校盲目的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将目光放在了市场上,缺忽略了学生和教师的客观需求,其具体表现为:有的高校不顾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导致教学混乱;有的高校不顾本身的实际情况,盲目开设热门专业,导致学生学艺不精等,在这个过程中,这些高校失去了原本的教学初心,没有好好的思考如何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影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创新应该要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由此才能给学生们树立一个榜样,从而起到一个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例如,高校要对教师进行“创新精神”的培训,要鼓励和表扬践行“创新精神”的教师,要求他们将创新意识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和工作中,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要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要以身作则,给同学们树立一个创新精神的榜样,不知不觉的将“创新精神”逐渐形成自己的职业素养,起到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在新课改革的情况下,高校教师也应该注意时代的发展,运用当下已有的技术和思想来启迪学生,不仅要重视学生在职业技能上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在思想文化上的培养,要潜移默化的将创新意识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思想文化教育是学生最为基础的教育,要想成事必先成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水准和正确的思想,才能正确的运用自己的能力造福国家和人民。
所以在高校教育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领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培养学生优秀的“创新思维”。而这些都要融入到课文当中去,通过思想和行动的交融,让学生系统性的去创新,去创造。
例如,教师在上课前,要进行充分的备课工作。教师要思考,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兴趣,将教学内容与“创新精神”相结合,多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强动手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够将脑海中的奇思妙想变为现实中的发明创造,从而让学生直观的体悟创新实践的意义,让学生提前感受和适应竞争日益激励的社会。
三、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创新
高校要根据课程特点和新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创新精神”为指导,推行学分制改革,鼓励学生多从课本出发,去学习新的知识,从而为学生的创新打下基础,培养高校学生全面发展,更要系统化的评价学生,让学生在高校学习中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为学生营造一个创新的基础。
例如,高校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创新,帮助学生更全面的发展,考核的主体可以由教师、学生、企业人员三方面共同来完成,每一部分都占据这一定程度上的分值,更为综合的评价一个学生,改变以往的单一考核模式,实现学生考核评价的的多元化,从而使高校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更具公平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考核内容可以从理论知识考核、职业创新能力考核和综合创新能力考核三部分组成。创新考核评价体系能够促进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技术人才,从而推动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结语
以上便是本文对于我国高校企业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讨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不仅仅只是高校的努力,它需要教师、学生和企业三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将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协作、与时进取为内涵的“创新精神”植根于学生的大脑,学生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求,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志花.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07):86-89.
[2]杨云皓,何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06):168-169.
[3]赵胜男,霍楷.中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及质量标准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04):69-71+74.
作者简介:牟青平(1973-),漢族,吉林省吉林市人,中共吉林市委党校教授,大学学士,主要研究实用经济学、企业管理方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