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体育课对大学生的价值

时间:2024-08-31

米娟 钟新月 王平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分别抽取大一到大四学生进行调查,对西华大学本科生上体育课的状况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首先,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健康,还能得到良好的身心放松;其次,大一大二体育课居多,锻炼时间符合标准,大三大四体育锻炼意识下降,上课情况不容乐观,且女生高于男生;再者,体育课出勤率达到80%,说明学生上课积极性较高。

关键词  大学生  价值  体育课  措施

引言

随着我国体育的社会化,终身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又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经常地进行身体锻练。为此,在大学体育中加强对他们身体锻炼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对大学生本人的事,也是关系到增强中华民族体质和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养的大事。不断改进体育课的教学方法,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

一、体育课在大学生中存在的价值

1.国家政策的指导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体育文化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不断提高,中华体育精神传承发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2017年9月3日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建设体育强国、教育强国重要论述,大力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全面发展。要开足上好体育课,强化“天天锻炼、人人健康”理念,培养体育兴趣,形成终身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要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因材施教,丰富特色体育项目,弘扬体育道德风尚,促进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协调发展。要推动体教深度融合,畅通校园体育与专业体育、职业体育通道,推动学校和社会体育场馆资源共享。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自觉行动,强化基本条件保障,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发展。

2.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体力和智力协调发展、人格完善、才能卓越的人才。当今社会既要一批在各行各业拔尖优秀的专门人才,又要能够统揽全局的复合型人才。如今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每一个大学生都应具备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去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大学生要立志成才,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而身体健康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因为身体健康是生活和工作的本钱,人人都期盼健康,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才能為人民服务,才能挑起生活的重担,才能享受现代社会的繁荣、祥和、文明、进步、幸福与快乐的生活。

3.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

保持身体的健康,要做的就是加强体育锻炼。“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除了要从运动开始,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加强大学校园体育课的措施

1.校方引起重视

学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定期举办各种体育知识的讲座,通过体育知识讲座宣传体育理论知识,并通过体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与其结合,同时配合各种竞赛活动提高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进而扩大学校体育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增加校内竞赛, 拓宽竞赛的资金来源渠道, 有效利用社会资金增加学校收入, 扩大学校影响力。根据高校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 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优势, 建立校内外结合的一体化教育模式。强化体育课上课纪律,严格考勤,另外,要加大经费投入,要进一步改善学生同样活动场地体育设施,要维护并保护好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提高场地器材的使用效率,使学生得到更好的体育锻炼,增强自身体质。

2.学生增强体育意识的途径

学生在提高对体育的认识的同时,还应该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增强自己体育兴趣。充分利用高校体育教学和体育设施一切可利用资源,比如,通过教学视频、网络图片等有效途径来扩充对体育知识、技能、技战术的了解,以此增强锻炼的自觉性,牢固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3.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学生应该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因为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丰富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和提高了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意识。例如,拔河比赛、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排球比赛等一系列的球类比赛,提高体育意识,了解其比赛规则,便于以后更好的融入。

参考文献:

[1]张楠, 刘军, 张胜衿. 新时期体育与大学生身体健康[J]. 成功(教育), 2013(1):266-266.

[2]李兵. 高校体育课对大学生健康促进的实验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2.

作者简介:

米娟(1996-),女,汉,四川省成都市,本科,研究方向:体育学,体育教育专业.

钟新月(2000-),女,汉,四川省成都市,本科,研究方向:体育学,体育教育专业.

王平(2000-),女,汉,四川省资阳市,本科,研究方向:体育学,体育教育专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