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林秀彬
摘要:语文教学要求我们走进文本,去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提倡个性化阅读和变换角度进行多维阅读,让学生能真正地亲近文本,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回归到由感而悟的阅读本质。
关键词:阅读教学 个性化阅读 多维阅读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于老师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在以读写为核心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呈现了一些新气象,但也出现了一些新困惑,其中之一就是:现在的文本解读和阅读教学,常常在理性语官的建构中挖空了文学阅读的灵魂。
文学本来是情感性的,为了理解的需要,我们的确需要一定的理性分析,但我们经常却把理性分析当成了阅读最终的收获,这恰恰降低了文学作品的魅力和学生感受力的发展。例如,我们在讲解诗歌中“月亮”这个意象时,时常会说到广寒宫,寂寞的嫦娥,还有那水远也砍不倒的桂花树,“月亮”几乎是作为浪漫与相思的本体而存在的,但在上课时学生经常会冒出一句:“老师,月亮上根本就没有这些东西,只是荒芜一片而己。”于是所有的美丽都荡然无存。本来赏析是最个性化的东西,现在却经常比数学的公式还规范。我们让学生欣赏文本中精彩的句子,他们却进行公式般的解读,一看到修辞手法,就自然而然地说出这种修辞如何使文章生动、形象等。学生一旦熟用这些方式,到了真正的阅读中,他们也会跨越对文本的感性经验,运用公式化思维,直达考试所期待的答案。”这种解读背后隐藏的是学生主动阅读的缺失,应试价值对语文人文性的强势占领,它是为迎合考试而存在的,背离了真正阅读要由感而悟的阅读本质。语文教学应在重视教学内容的理性内涵时,要特别关注语文文本非理性内涵的表达。要通过对语言信息的感受来丰富学生的心灵,凝聚成主体内在的精神力量。那么,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呢?
一、应提倡介入式的个性化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与体验。”显然,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是以发展师生(尤其是学生)的主体功能为宗旨的,就其深层而言,就是一种“体验式”的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文心雕龙》中讲过:"未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因此,在学中也应让学生充分调动起日常的生活经验,入情入境,从而忘了阅读的功利性,让他们真真正正地投入到文本阅读中去。因此,教师应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个性化阅读,引导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成一个当局者,走进作品,解读作家的精神世界,感受作品的魅力。不仅使学生直面作家作品,用自己的眼睛来阅读作品,还要去亲近人物,去“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与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最后“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从而生成自己的人生感悟。
二、应提倡变换角度进行多维阅读
作者在创作文本时,试图通过文本来表达他的思想。但尽可能准确而清楚知道作者试图要表达的思想,对于一个教师来说,绝不是全部。以作者的写作意图作为评价理解准确与否的标准,这是对阅读教学任务的矮化与窄化。一个特定的文本,一旦作为一个存在,它就不可受作者思想的绝对束缚,它会在流传过程中形成它特定的意义,最典型的例子是成语,如“逃之夭夭”“鞭长莫及”等。“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教材编者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变换角度多维地去解读文本。丰富阅读方式,加深阅读休验。
如在上《鸿门宴》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
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文作的哪些情节让你最觉得赞叹或感到遗憾?你所希望的故事结局是怎样的?
走进文本,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如果你当时就在鸿门宴上,你想对项羽说什么?你想对刘邦说什么?
走出文本,与作者对话:如果你与司马迁同时代,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你对项羽、刘邦的见解和他的观点一致吗?
这种多维阅读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实现了师生与文本的沟通、影响和补充,形成一個真正的阅读方式。多维阅读还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提高阅读质量。例如,在教《孔雀东南飞》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几个阅读视角:
批判性阅读:有人认为刘兰芝被休以后,县令、太守都为儿子来求亲,显得太假,你是怎么认为的?
探究性阅读:有人认为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感情没有深厚的基础,为什么两人最后又双双殉情而死?
反思性阅读:如果你是刘兰芝,在这样的变故面前,你将如何选择人生之路,你对封建时期妇女命运怎么看?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一些探究式、反思式的问题,能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走出一个文本一个答案,多角度地来理解文中的人物,将理性的分析还原成具有二次创造性的解读创作。
所以说,是我们平时太过理性的文本解读和教学把诗化般的文学作品魅力的外衣给剥夺了,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的,而心灵的东西也借助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我们认为,在解读文本时,在理性概述性的解读之后,应该有一个感性的演绎过程,让附丽在文字中的美成为学生思想成长的营养,让文字的内涵与灵气更好地丰盈学生的感受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