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时代职业院校加强道德教育路径初探

时间:2024-08-31

朱宁

摘要:新时代职业院校道德教育有着新背景,首先,科技发展与产业革命大潮翻涌;其次,国内经济发展呈现新趋势;最后,职业教育自我发展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加强道德教育迫在眉睫,职业教育必须抓住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机遇,不断进行创新改革,完善三全育人体系,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大国工匠,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完成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职业教育,道德教育

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有着新背景,只有正确判断和科学对待当下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才能实事求是,找到职业院校提升道德教育的良方。

一、新时代职业院校发展背景

(一)科技发展与产业革命

21世纪,世界高新技术发展迅猛,高科技技术、理念和产品已经多层面融入到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当中。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为很多新兴行业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形成产业变革新趋势。科技发展和产业革命正在优化产业结构,改变消费需求,也对教育方法和理念带来新的冲击,对职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综合性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偏重理论研究,滞后于科技产业发展,容易与现实脱钩,某些形而上的研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站在全球化视角下,世界和中国的发展都离不开更高水平、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高职教育,离不开更多优秀的实用型、技术型、创新型人才,以支撑这场革命的迅猛发展。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职业素养成为培养优秀技能的基础,也是一名大国工匠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与产业革命的兴起,引领职业教育向新的方向发展,既为职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外部环境,也激发了职业教育向内自我革新的动力。

(二)国内经济发展呈现新趋势

新时代下,我国早已深入融入全球化的经济格局当中,虽然某些国家展现出逆全球化趋势,但人类未来的发展趋势仍将是经济全球化,一国之力不足以应对全球性事件的挑战。我国顺应全球化发展大势,提倡绿色、生态、智能等产业发展方向,使得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应运而生,传统产业也换发了新的发展契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和高质量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深水区。因此,无论是新行业的兴起,还是传统行业的升级,都需要技术、新理念、知识等方面的支撑,我国需要高质量综合技术型人才投身国家经济建设,增加就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在新要求、新机遇面前,职业院校毕业生的选择至关重要,没有道德的支撑,市场经济会呈现一片乱象,职业院校达不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只有高尚的道德、正确的三观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守,才能使技工成长为大国工匠。因此,道德是综合技术型人才的支撑,是职业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否达成的重要评判标准。更多机遇与挑战呼唤更强大的道德教育为成才保驾护航。

(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

人类历史上,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在刀耕火種的原始社会,所有教育都是通过生活实践传递给下一代,教育的目的是生存和繁衍。这种手把手演示并传授知识的方式,就是最早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产生于生产劳动,教育模式就是最原始的学徒制。进入18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完成,大规模的机器生产严重冲击了个别小作坊的手工生产,机器解放了相当一部分劳动力,职业教育也从小规模的学徒制,转变为大规模的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优点在于效率高,传授的知识更为系统化,缺点在于学生的实操能力下降,开始与企业、实习场地等脱节。2014年,教育部提出现代学徒制这一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即通过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使学生在“做中学”,既可以享受高效系统的学校教育,又能够熟悉未来工作场景和技术、道德要求,这是一种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刀耕火种时期学徒制的扬弃。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订单制培养”、“校企合作班”等,可以使人才更深入地满足企业需要,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

接下来,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是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矛盾需要及时解决。这使得我国高职教育必须进入深化改革和创新当中。只有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高等教育两条腿走路,才能培养出更适应中国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

新时代的职业教育要发展,需要思想道德教育的支撑。

二、职业院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路径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岗位工作能力

作为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职责,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育要从学校和教师双向发力。学校应该对职业道德教育进行统筹规划,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以必修+选修的形式开设道德教育课程;同时加强师德教育,教师以身作则,身正为范。

高职院校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展开。如职业道德技能大赛、校企合作、社会实践等,在真正的职场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在强化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恰当地理解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在实践环节增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同感,对本专业所涉及的道德规范有较深刻的认识。如开展丰富的职业道德教育校园活动,道德周活动、劳动模范访谈、社团活动、学生会活动、企事业单位优秀员工现身说法等活动,与学生交流探讨并解决学生在职场中有关职业道德素养的困惑。总之,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二)深化思政课程教育,完善课程思政教育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思政理论课体系的目标任务是“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加快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可以说,深化思政课程教育,完善课程思政教育,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乃至整个中国教育的共识。

除了深化思政课程改革,职业院校的专业课教师还应该加大课程思政的改革力度,明晰课程思政的授课思路,将思政政治道德教育渗透到本专业教育教学中,根据不同专业特色对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三)综合培养多种能力,加强完善多元考核评价机制

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具有实践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评价标准不能再“一刀切”,除了考核评价人才在专业技能层面的能力,更应重视培养人才的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订单制培养人才,在教育模式中亦可引入企业的管理模式,运用企业的管理制度,将德育素养和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考核评价体系当中。

除了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的时间和主体也应更为丰富和科学。在时间维度下,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事前)、过程性评价(事中)、阶段性评价(期中)、结果性评价(事后);在评价主体上,评价可分为教师评价(单一主体评价)、师生互评和生生评价(多主体评价)等。教育评价改革应向着过程性评价和多主体评价转换,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也更人性化。

这样的评价体系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树立职业道德,增强创新精神,综合考量学生的德育思想和实践能力,使专业培养人才标准满足企业发展用人的需求,实现职业院校各个专业对于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考核评价。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强,尤其是在新兴产业、互联网、服務业等等领域,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因此,高职院校的职责更为凸显,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还应重视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要具有所学专业应有的职业道德素养,例如沟通社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工作态度等方面的素质。增强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也需要多方合力,国家、政府、学校、社会都应参与,共同为建设文明和谐的职业道德环境出一份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