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武悦琪
摘要: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和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学科。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化,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也俱增,所谓综合性人才,是指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外,其德、智、体、美、劳也能全面发展,而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劳动教育;教育教学
一、充分把握专业课程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关联关系
高等师范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来已久,其目的是让师生获得未来教书育人工作和现时学习生活所必需的心理学知识、理念和能力,形成相应素质,为其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打下心理学方面的基础。
二、劳动教育的心理学理论支撑
劳动教育在学生个体心理素质的培养中,具有独特的心理效应。劳动教育的心理效应是指劳动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和实际效果,它是通过多次劳动教育及实践活动的影响而不断积累或沉淀的结果。
(一)人本主义与劳动教育
人的自我实现论是人本主义教育目标的核心思想。自我实现原本是一个哲学概念,在心理学中起源于荣格和戈尔德施泰。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而劳动教育基本理念的提出,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让学生面对真实的个人生活、生产和社会性服务任务情境,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善于观察思考,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率。
(二)认知主义与劳动教育
认知学派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是寻求知识和信息加工的过程。知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引导学生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主来建构知识,所以认知学派关注和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劳动教育便是以此来训练人的认知机能。
(三)建构主义与劳动教育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对所接受到的信息进行解释,生成了个人的意义或者说是自己的理解。个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调动的知识经验相异,对所接受到的信息的解释就不同。人类离不开劳动,人类与外界交流互动亦离不开劳动。
三、心理学在高校劳动教育的运用路径
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但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部分学校仍未重视劳动教育,仅仅以简单的理论知识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抑制了学生的发展。新课改背景下,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从多个角度出发优化劳动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各项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保障劳动教育资源
教学资源是确保劳动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因此,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点把握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结合实际需求引入更多教学资源,为学生创建适宜且完整的活动场地,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必然需要资金保障。在心理学专业学习过程中,对心理过程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既要掌握人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理论,知道每个过程在安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必须重视劳动教育,全面了解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兴趣偏好,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劳动教育课程,结合实际设定相应的教育目标,逐漸形成开放性、综合性的课程体系,贯彻劳动教育。在规划劳动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学校需要遵循针对性、适宜性的原则,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于此设定相应的教育目标,有效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勇于挑战、吃苦耐劳的品质,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为了实现劳动教育的全面渗透,可以从课程教学的角度出发,找到劳动教育与不同课程的衔接点,将其视为贯彻教育的主要载体,全面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并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除此以外,学校还应当结合现实情况设置凸显文化特色的课程,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同时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引导,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学到更多知识,然后将其应用于生活当中,充分感知劳动的乐趣,最终达到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目的。
四、劳动教育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促进作用
劳动教育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因此,现阶段应把握实际需求、合理规划课程、融合不同课程、组织劳动活动等多个方面做起,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策略,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自己,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劳动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往,这个过程体现了人自身的心理、智力、体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同时对自然规律、对社会关系、对他人的性格等进行了解。因此,劳动是认识自己和认识社会的过程。
其次,劳动教育能化解学生的自我认同危机。当今,随着信息化的影响,自媒体平台的不断涌现,有些大学生在自媒体氛围中产生自我认同危机。人一出生就处于一个社会集体生活的情境之中,必然会和其他个体或群体发生道德的关系和劳动的关系。
最后,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占据核心地位。在校内,积极参与劳动活动能够加深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在活动中可以充分体会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不断完善自我。除此以外,学生参与劳动活动之后,就会充分体会劳动的辛苦,学会体谅父母,并主动关心父母,这样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参考文献:
[1]何义.通过劳动教育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14):57-58+61.
[2]刘美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落实机制[J].法制与社会,2019,6:241~242.
[3]郭维刚.时代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9,10:41~4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