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马振宇
摘要: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将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正式启动。此计划的实施给高职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本文首先分析了“三全育人”的发展历程,并对三全育人的理论进行解读,最后针对“三全育人”策略提出构建育人主体协同、构建课程育人协同、构建课程育人协同三种方法。
关键词:“双高计划”“三全育人”“育人主体协同”“课程育人协同”“课程育人协同”
1 “三全育人“的发展历程
2016年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为新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三全育人”这一概念也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探讨。2017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再次强调“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至此,“三全育人”这一概念更加成熟,内涵也更加丰富。
2 “三全育人”理论的分析
“三全育人”的理论渊源来自马克思主义关于过程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1],据此为理论指导,不断完善和丰富“三全育人”的内涵。简单来说,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多环节的育人体系。
“三全育人”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全员育人,强调育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要充分挖掘整合所有的育人力量,积极调动学校全体教师、家庭成员、社会力量及学生群体等不同方面的力量优势,形成一个强大的育人支持体系。特别强调的是高校的每一位教职工都积极参与到育人当中,形成从上到下的合力。无论领导,还是行政岗、任课教师、辅导员等都应积极参与其中,为“三全育人”的实现打造良好的氛围。二是全过程育人,强调如何才能做到“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高度总结,强调育人的时效性。育人不仅仅体现在思政课堂和辅导员的日常教育管理中,更要体现在学生所有的教学课程中,使课程思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人人说思政,堂堂融思政,潛移默化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三是全方位育人,强调育人工作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新时代思想政治价值观为引领,建立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全方位覆盖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现高校专业技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合的教育体系[2]。
3 “三全育人”的实现路径
“三全育人”要发挥更好的育人合力,关键是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3.1 构建育人主体协同
“三全育人”是一项全校性的共同工作,纵向上需要层层激发育人动力、形成育人共识,横向上需要各部门或各单位打破工作界限,协同配合,相互支持。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由于上层领导事务繁忙,无法抽出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加之缺乏专人指导,往往使得“三全育人”的“口号”很大,而实际落到实处,起到育人效果的却微乎其微。因此,在纵向上,既要着眼学院的全局发展,又要把“三全育人”的工作落到实处,可以设置相关的专门部门和人员进行统筹、制定、指导、监督、验收实效,形成从上到下,从制定实施到验收成效的全方位闭环流程。另一方面,由于高校职能部门分工不同,职责不同,不同部门间的规章制度、执行标准也存在差异性,常出现部门间协同配合时育人工作推动缓慢,育人措施或方法被拖延甚至出现无法执行下去的窘境。
3.2 构建课程育人协同
高校学生学习时间的80%用于专业学习,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因此,要想更好实施“三全育人”必须依托专业课程的教学。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既不在专业教学中“贴标签”“两张皮”式的生搬硬套,又能保证在专业教学水准的前提下自然融入思政元素,对于专业教师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因此,一方面高校不仅要对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提出一系列创新要求,同时对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提出多项工作举措,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思政专业教研室与各个专业教研室的沟通和交流,可以建立思政专业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或课程思政建设老教师与新教师之间的一对一的帮扶与学习,形成一对一,点对点,老对新的帮扶机制。
3.3 构建校企育人协同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本质特征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3]。为了更好达到“三全育人”的效果,必须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一是采用“学校主导、企业引导、共同参与”的模式,组建校企合作机制,在企业主导技术,学校主导德育教育的联合下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相关技术课程,合理融入思政元素,共建实践基地,互聘人员师资,形成校企无缝对接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协同育人的机制。二是继续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推进“双高计划”,融合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进行人才培养,形成长效化、常态化的德育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龙晓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9, 000(015):194-196.
[2]张伟. 文化传承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6).
[3]纵剑玲.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