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陈开颢
摘要:课程教育改革理念提倡:“教学向着生活化迈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向着生活化迈进呢?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过:“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其根本就是要特别重视学生们的生活化教育作用,其旨在改变“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育状况。那么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該如何践行道德与法治回归生活的教育教学呢?
关键词:初中阶段 道德与法治 回归生活 实践研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总结的说偏向于抽象化和理论化的知识多一些,而不可否认的是,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回归生活,又是课程教育改革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这一点,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应积极的就现状做出改变,把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融入到生活实际中,并从生活化的思维中不断激发学生们的认知能力。
在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我们的教育教学向来是仅仅只局限于书本中和课堂里的。在这样一种封闭的、单一的教学环境里,教师很难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还提什么生活化的教育教学呢?长久如此,如果教师一直经遵循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还会加深学生们对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负面情绪。
在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的课程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依旧占据着课堂的“主流”地位,虽然有很多教师逐渐加深了对素质教育的学习,可以采取一些创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但是受各个方面的影响和限制依旧不能有效实施课程教学。而且,现阶段的教法单一、枯燥、乏味、灵活性差,其教学氛围就十分的死板、沉闷,加之学生们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又谈何回归生活呢?
为了应试升学或者考试,其实很多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还是偏重于应试教育的,这种“一切以成绩为主”、“成绩才能证明一切”的教学方式,只注重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情况,反而却忽略了学生们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由此可见,虽然国家时刻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在我们的心中的地位可谓是根深蒂固了,这对学生们学习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从构建主义来看,已经学过的知识是新知识的增长点,而学生们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才可以主动地在某个活动中构建自己的知识,因此创设能够促进学生们自主构建知识获得新知识的生活化情境就很重要。
“师道尊严”已经成为了“过去式”,“主题互换”才是教育的“将来式”。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建立一种生活化的师生关系。那么~首先,教师要做到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要从一名“灌输者”、“管理者”转变成一名“引导者”、“组织者”,起到一种“帮、扶、带”的作用。
例如,以教学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第一课“新天地、新感觉”为例。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以问题“进入初中以后,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为引导,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在得知答案以后(学习科目增多、学习节奏加快、学习难度加大、管理更加严格......),教师对此问题正确引导学生(生活上,要学会自理和自立;行为上,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学习上,要和同学互帮互助......)。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以即将面临的初中生活使学生们贴近实际,以实际问题使学生展开思考,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通过回归生活的方式切实解决初中生现阶段面临的问题。
所谓的“教、学、做合一”,是一种典型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教”、“学”、“做”不是三件事情,而是一件事。在课程教学中,教师教了,学生学了,但是在做的环节我们是总是失败的。“教”而“不做”,视为“白教”;“学”而“不做”,不可视为“学”,唯有以“做”为中心,才可以切实的学习知识、体验知识、理解知识,这~就是回归生活的真谛!
例如,继续以教学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第一课“新天地、新感觉”为例。针对初中阶段,在新的学校、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科目多了、学习负担重了、不知道怎么和新同学相处了这些知识。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合理制定学习计划、根据学科特点合理分配时间,以此来提高学习效率;在和同学的相处上,应敞开心扉,主动向新同学介绍自己,让新的朋友们了解自己、走近自己、迎接自己。这样的教学方式,旨在以“做”为中心,明确的点出切实问题及解决策略,把“做”放在重点上。
结语:从素质教育的提出至今,教育行业始终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很多教师提倡“应试教育”,鼓吹着要理直气壮地追求升学率,大搞英才教育而对国家要求素质教育的要求视若无睹。而从实际效果来看,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不仅改变了“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教育现状,更是活跃了学习氛围、推动了知识的内化、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