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

时间:2024-08-31

崔春

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人文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 我们的人文教育常常重在课堂、重在教,而对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学生个体的人生体验却予以忽略。从这个角度分析应当从社会背景、教育体制、教育者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人文教育;人格魅力;人生观;价值观

一、引言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呢?

二、措施与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研究新课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自覺摒弃片面追求高分的短视行为,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具体应做到一下几点: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师者,应该多才多艺,具有杂家风格。教师若才华横溢、素质过硬,本身就是能对学生产生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②听取优质课,向同行取经,学习他们的授课方式,揣摩他们的授课技巧,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观看优质课堂教学录像,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增长见识,增进技能。③重新审视对职业角色的定位,把自己从“神坛”中请下来,能与生为善;把自己从“经验”中请出来,敢自以为非。关注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课堂上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

2、关注心灵花园,培养学生丰富而生动的内心情感世界

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好的差的都一视同仁,让他们都在课堂上有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都能得到尊重,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民主,真正的和谐,真正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每堂课都给孩子留一小块空间,解放他们的口、解放他们的眼、解放他们的手,关注他们的心灵。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蹲下来看学生使我彻底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走进学生的心扉,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

3、以情冶情,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精彩的人生观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表现力,将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 “情” 的触动,激发学生兴趣、打动学生的心灵。

通过语文教学把孩子带到了宽阔而多姿多彩的空间里,他们的情感与课文作者产生共鸣,正是在对孩子的爱中,在对语文日益加深的感悟中,采取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得以实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我让他们接触一些各种性格的人物形象,感受他们的生活经历,揣摩他们的思想情感。

4、激发质疑思维,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独特的人格魅力

质疑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由于学生知识面窄,生活经验贫乏,阅读理解能力还不强,提出的问题不可避免的带有肤浅性和片面性,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做恰当的鼓励、肯定,保护他们乐于发问的兴趣和热情,逐步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的发问能体现学习语文“个性”特点,比如,可以从课题发问;从标点符号和词语的特别用法或句子作用以及特殊含义方面发问;从句子和课文内容本身前后有没有矛盾方面发问。在教学中,我积极培养学生凡事问个为什么的习惯,使他们明白多疑多问是好学深思的一种良好学习品质。我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波澜”,也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设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

那么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思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思维的流畅性。就要注意从观察、兴趣、感悟入手,让学生出现一种亢奋、昂扬的精神状态,思维就更加活跃。语文课上要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兴趣盎然,首先反映在思维的流畅性上。 ②思维的独创性。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与众不同的见解。在解决问题时不因循守旧,能够敏锐地发现事物之间可能存在的新关系,具有超常超群超前的特点。③思维的灵活性,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势,标新求异,提倡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

同时对学生提出的肤浅的问题,切忌武断,更不能讥讽嘲笑,我们不断的给与鼓励,并循序渐进的诱导,促进他们形成健康、独特的人格魅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它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实现教育最根本目的和手段,从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社会全面进步最基本的因素以及现代社会日益科学化的趋势来看,未来教育必须以人文教育为价值导向,才能使科学真正有益地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人文思想渗透在字里行间,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所以教师须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使自已拥有足够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积淀,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本文系阜南县教育科研课题《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立项号NJK2018016)》研究成果之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