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思政:建设全面育人的价值高地

时间:2024-08-31

【摘 要】教育是充满着价值的生活世界,而且,教育的重要而本质性的目的就是进行价值塑造和价值传递。因此,思政课必须以“大思政”为旨向,突破自身的课程边界,在对学生的价值培育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功能,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奠定鲜明的价值基础,提供可以依据的价值准绳,努力建设全面育人的价值高地。

【关键词】大思政;全面育人;价值高地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83-0012-05

【作者简介】张晓东,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南京,210036)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2021年3月6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着重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大思政课”是对全体学生和全体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这不仅是对思政课的准确定位,更是进一步明确了基于思政课的学校德育发展的基本取向。我觉得,“大思政课”最重要、最核心的“大”,是“价值之大”。正如俞吾金所言,“人的社会存在不能归结为认识,人生活在一个意义的世界中,一个价值的世界中”[1],教育同样是充满了价值的生活世界,而且,教育的重要而本质性的目的就是进行价值塑造和价值传递。因此,思政课必须以“大思政”为旨向,突破自身的课程边界,在对学生的价值培育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功能,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奠定鲜明的价值基础,提供可依据的价值准绳,努力建设全面育人的价值高地。

一、丰富学校精神,重塑学生理想信念,整体建构价值体系

“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2]学校教育不仅本身充满了文化,还要把文化传递给一代又一代人,而文化的内核就是价值,作为“大思政”的德育课程的核心也是价值,是社会主义的政治价值和道德价值,两者在价值这一基点上是相通的。因此,必须以“大思政”的价值观占领学校文化的价值阵地,成为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并进一步统摄、引领其他价值,从而推动教育价值体系的整体建构,为学校的全面发展提供价值导航、价值屏障和价值支撑。

从这个角度而言,为了实现思政课的“价值之大”的育人目的,一定要让这一价值进入学校文化中,并确保成为学校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带动学校文化的价值生长,达成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浸染,让“大思政”的价值走进学生的世界,实现文化化人的重要涵育和陶冶,从而达成“他以他自己的存在的活动使这个文化完善,而这个文化对于他,可以说,是他的第二天性”[3]。通过价值导引产生出我们理想中的文化,进而形成的“第二天性”的目的就是培根铸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成为学生成长的价值之魂,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让孩子们成为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学校文化核心的大思政价值会成为学校的精神符号和精神气质,弥散在学校的方方面面,从而让教育充满崇高与高贵,让学生充满理想和信念,进一步带领社会充满让人向往的正能量,从而摆脱过于功利造成的教育浅表化、短视化和庸俗化,走向一种具有崇高意蕴的精神追求,因为“没有精神的民族是庸俗的民族,没有精神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国家。只有以强大深厚的中国精神为底蕴的中国梦,才能成为引领整个国家奋斗的理想蓝图”[4]。这一精神符号会重塑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学生成为新时代精神的创造者和践行者,将伟大的精神代代相传,实现更高品质的存在和发展,以教育情怀为实现中国梦而砥砺前行。

二、夯实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能力增值,寻找学科价值突破

受旧有观念的影响,在传统教育模式的桎梏下,我们就像尼采所说:“现代人自身根本没有任何东西;只是由于我们用外来的时代、风俗、艺术、哲学、宗教、知识充填并过分充填了我们自己,我们才成为某种值得注意的东西,亦即成为会走路的百科全书。”[5]除了对知识进行识记以外,学生不知道还能够做什么,不知道识记的目的是什么,更不知道学习与国家、民族之间的紧密联系,不知道大我与小我之间的关系,不知道奉献同样能够使人获得幸福,而且,由于只顾机械地“充填”“载入”,知识本身也变得僵化无比,人性的光辉从他们身边滑落,他们甚至连“会走路的百科全书”都算不上。

卢梭在《爱弥尔》中提醒自己:“我的目标不是教给他种种知识,而是教他在需要的时候获取知识的能力,教他准确评估知识的价值,教他爱真理胜于一切。运用这个教育方法,尽管进步很慢,但决不会走一步冤枉路,也决不会被迫重新回头。”[6]一定要让儿童的能力增值,让他们学会“评估知识的价值”,让他们在知识学习中形成“爱真理”的态度,让他们在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实现学科育人,让每一门学科都担负起价值培育的重要责任。这种培育尤其要激发出学生的内生力量,这种内生力量是他们成为“大写的人”的力量,能够让他们主动成长为敢于担当的时代新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者、宣传者和捍卫者。

我们要思考,学科对于学生成长的价值何在?这就需要对学科进行哲学思考,因为“一个学科的基本概念仍然要超出这一学科才能获得理解,我们仍把这些基本概念的思考称作哲学思考”[7]。不仅对于学科的基本概念要超越学科进行思考,对学科本身更应该进行哲学思考。哲学思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思考,或者说是对学科的人学和人性思考,就是要让不同的学科从育人的角度进行考量。中国自古至今一直强调成人比成事更重要,如果我们希望学生都学以成人,每一门学科应该担负何种使命?如何为学生成长为时代新人助力?不同学科的价值切入點在哪里?因此,必须让不同学科成为“大思政”的价值转化载体,成为价值育人的重要阵地,所有学科都要达成课程思政的最终目的。

三、拓展学习时空,激发学生无限创意,彰显活动价值附着

活动育人是思政课的重要实施途径,更是大思政价值的转化载体。但是,价值的接受不能变成简单的概念与话语传递,尤其是一些比较抽象而重要的价值判断需要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进行运用与检验。在课堂中学习的各种价值理解与认识需要实践进行检验;否则,价值不能活化也不能入脑入心,更不能成为可以带得走的素养,因为“经验不仅包括人们做些什么和遭遇些什么,他们追求些什么,爱些什么,相信些什么;而且包括人们是怎样活动和怎样受到反响的,他们怎样操作和遭遇,怎样渴望和享受,以及他们观看、信仰和想象的方式——简言之,能经验的过程”[8]。

伴随着经验的生长,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发生,那就是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激发。想象力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宝贵的财富,是童年生活的一个重要而不可或缺的注脚,因为想象力可以帮助学生打开充满魅力的生活,而“只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孕育出丰富的想象力——这乃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心理学定律”[9]。想象力不仅让经验得到创造性生长,还能够对价值实现创造性理解与认识。不能把价值作为僵化的教条来学习,这会让价值变得刻板单调;而要让价值成为充满生命张力的实践的活的灵魂,不断引领和陪伴学生的教育生命旅程,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与生存境界。

正是在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童年精神和生命得以释放,他们才越来越像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活出了他们应该具有的样子,生命的尊严得到了充分尊重,生命的意义得到了充分肯定,“而生命必定具有某种内在价值:倘若生命只有作为其他生命的工具才有用,它也就毫无用处”;我们“一定会在某个地方超越那环环相扣的功利链条,找到挂住链条的固定点;否则,链条的任何环节都没有真正的实用性”[10]。因此,我们必须要找到大思政与儿童内在价值的交汇点,让这一交汇点在活动中相遇,实现价值的深度附着,让他们的生活成为环环相扣的价值链条,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鲜活的实践载体,让学生的价值成长与国家的价值培育深度耦合。

四、内化育人目标,点亮学生人性光辉,形成教师价值示范

在新时代教育中,教师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特别强调:“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看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将他们作为全面推动变革的力量。”[11]教师再一次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教育深度变革的重要推动力,甚至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教育的教师时代。实际上,中国有着重视教师的优良传统,特别重视教师作为人对学生的影响。《资治通鉴》曰:“经师易遇,人师难遭。”这意味着教人读经、诵经的教师比较好找,但是自己是人也教人做人的教师就不容易找了,因为这样的教师首先就是具有价值理解与价值内化的人,是一个大写的有尊严的人;否则,既不能成为受人尊敬的人师,也不能真正以内在的价值影响学生。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教育在今日受到了轻视,而非一项最荣耀且责任重大的工作,大部分的教育者也将它视为例行公事。他们只是传授知识,并不真正关心人的完整与智慧;而一个只传授知识,却任由世界在其四周崩溃的人,并不是个教育者”[12]。不是每一个教育者都能有深刻的认识和坚定的行动,一些教师甚至放弃了对自身价值的塑造,放弃了教育必须全面育人的根本宗旨,放低身段迁就种种不良的需要和要求。我们要督促每一位教师尤其是非思政学科的教师深刻理解“大思政”的独特意义,思考自身和自己所从教的学科能从“大思政”中汲取什么样的价值与精神力量,从而牢牢树立起社会主义的育人观,绝不能任由“世界在四周崩溃”。

更需要思考的是,教师通过什么来教育学生?教师是行动的旁观者吗?仅仅是言语层面的对话吗?仅仅是告诉学生你们应该这样,你们应该那样吗?仅仅是给他们一些应该遵守的规范和条文吗?肯定不是。“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该为学生做样子,让孩子们参照学习,让自身成为价值符号、价值代表,用自己的价值观、价值理解、价值追求和价值行动引导学生。而人格是一个人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人格影响就是一种重要的价值示范,以教师的价值观去培育学生的价值观。所以,“我们教育学生首先不是靠某种方法或手段,而是靠本人即人格的影响”[13]。教师要非常注重自身的人格培育,让自己成为一个正直而有教育情怀的良师益友,用包含美好人格的生命一路陪伴学生的成长。

五、引导各方有力支持,充盈学生生命底色,优化社会价值生态

学校教育从来都不是脱离人间烟火的世外桃源,而是与社会生活产生着直接而紧密的联系。良好的社会生态有利于教育的快速进步,不良的教育生态会阻碍教育的持续发展。需要警醒的是,当下社会生活在不断地物欲化和浮躁化,与理想中的美好价值日益疏离,并对教育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反向作用。正如鲍德里亚所描述的:“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的现象。”[14]消费的结果使得一切廉价化,教育与崇高、尊严、伟大、高贵渐行渐远,一切都以有用和无用作为衡量标准,希望所有的目标都能够马上兑现、立竿见影,导致教育在急功近利中发生了异化,我们已经不会在慢慢中从容欣赏。

最让人担忧的是,不良的社会影响还侵蚀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个仅仅要求人胜任他自己特殊社会职能的社会里,人就会变得和这种职能等同起来;而他的存在的其余部分充其量任其自然——通常被棄置到意识表层下面而被忘却”。育人价值在社会不良价值的裹挟和挤压之下,不知不觉地滑落到意识表层的最下面,甚至是被整个社会有意无意地遗忘了。实际上,有意遗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根本不觉得我们遗忘了什么,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所以,产生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人们看似非常关心教育,经常性地把教育当作中心话题,但恰恰就在这样的高度“关心”下,知识传授占据和充斥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完整的人的培养、坚定的革命信仰铸造、家国情怀的涵育被搁在一边,教育离我们的梦想越来越远。

我们是教育工作者,经过了深入的教育专业理论学习,具有长期丰富的教育实践,理应比社会和家长更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必须引导整个社会进行教育价值重建。“大思政”看起来是对学生德育的价值要求,实际上其中包含着重要的教育价值,这种价值不仅用来培养学生,还可以用来引导社会发展,并且与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形成整合性的力量。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大思政”的价值之“大”,进一步明确学校的育人目标,引导全社会的价值追求和舆论氛围,这样才能让所有人都能准确把握住教育的本质,形成学为中心、人在中央、政治方向正确的教育价值生态,明确教育的价值核心是培养全面而有个性的人,努力让学生成为具有坚定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成为具有奉献精神的开拓进取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俞吾金.超越知识论——论西方哲学主导精神的根本转向[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74-84.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

[3]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王德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94.

[4]张汝伦.哲学对话与中国精神的重建[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2):4-12.

[5]尼采.不合时宜的沉思[M].李秋零,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69.

[6]让·雅克·卢梭.爱弥儿[M].彭正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7.

[7]陈嘉映.说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25.

[8]涂纪亮.杜威文选[M].涂纪亮,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44.

[9]Ш·А·阿莫纳什维利.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么样?[M].朱佩荣,高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8.

[10]伯特兰·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M].张鑫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7.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2.

[12]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M].张南星,译.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0:108.

[13]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1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772-773.

[14]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