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摘 要】信息技术培训要基于问题,这已成为共识。要持续提升培训质量,需要对培训所基于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类,以利于培训的分层实施与“靶向学习”;需要多向视角的观照,以利于解决真实与发展中的问题;需要明晰问题蕴含的价值,以利于实现学习技术、改进教学与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多重价值。
【关键词】基于问题;信息技术;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4-0035-04
【作者简介】杨朴,南京市电化教育馆(南京,210029)二级教师。
近几年来,“基于问题”成为信息技术培训的“热词”。所谓“基于问题”,是指培训内容主要以参训教师的问题作为出发点,培训的目标就是问题的解决。但是,随着培训工作的深入,基于问题的培训中一些深层问题也逐渐浮现。我们需要对这一“热词”进行“冷思考”,具体分析基于问题的培训中的认知与行动的偏差、盲点及误区。
一、基于分有层次的问题
信息技术培训所基于的“问题”是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问题。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中不同教师是处在不同阶段的,面临的疑难与困惑是有差异的,因而培训中基于的“问题”也是有不同类型之分的。
1.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程度有差异。
笔者通过工作视导以及对一些教师的无结构访谈,对教师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程度进行分析,大致梳理了三种状况——
一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采用”。相当一部分教师主要是把数字化教学资源特别是相关的PPT课件与视频添加到教学环节,信息技术通常是在教学内容单靠口头讲授和板书不能清楚呈现与解释的情况下被采用,采用的目的是对教学中的某些不足进行必要的“弥补”,或是对教学中的某些环节进行针对性改善,使教学的效果得到一定提升。这样的使用表明信息技术对于这些教师来说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技术”。
二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一些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已不再囿于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而是力图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过程,多方面提升教学效果。他们努力将关注点从教学的个别环节、局部状况扩展到整个过程与总体状况,极力地寻找、发现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的更多可能与更大空间,不断尝试嵌入信息技术的整体教学设计。这种状况下,信息技术对于教师来说是“支撑教学的技术”。
三是信息技术的“运用”。有部分教师能够主动地探索信息技术如何“因境使用”。《辞源》把“运用”解释为:“灵活变通以用之。”教学是高度情境化的活动,教学的目标、内容、条件、学情等情境因素是影响信息技术使用效果的变量,如若教学情境因素有差异,就需要调适信息技术的使用及教学行为。这部分教师实质上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情境要素来思考,着力于改进教学的环境,是在追求“教学化了的技术”[1]。
2.培训中基于的问题需要有明确指向。
在实施同一专题的培训中,需要根据参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程度差异,对培训目标的定位进行分层,从而使培训所基于的问题更具有指向性、针对性,使培训成为一种“靶向学习”[2]。
如,在实施“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支持”专题培训时——
对于处在“采用”阶段的参训教师,培训所指向的问题可以是数字教学资源获取、演示文稿设计制作中的问题。培训所要解决的是教师如何较熟练地运用信息检索方法,并根据教学主题判断资源的适用性;如何保证数字教学资源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如何灵活组织多种媒体素材来提升教学内容的解释力,并采用可视化方式清晰地展示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等问题。
对于处在“应用”阶段的参训教师,培训所指向的问题应该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实施中的问题。培训所要解决的是如何使导入环节中媒体资源的应用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设计与优化课堂讲授活动,如何用技术工具为学生有效突破重难点提供学习支持,如何为学生的学习、体验及总结创设机会等问题。
对于处在“运用”阶段的参训教师,培训所指向的問题应该是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学生成的问题。生成性资源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作用的结果也是生成性的。但生成性资源往往看到了却拿不到,捕捉难;即使拿到了,展示共享也比较难;即使可以展示了,使用这些资源也比较难。因此,培训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利用技术工具,实时采集学生学习过程信息,及时把学习中的问题转化为资源;如何借助信息技术工具,用图像、图表等可视化形式直观地呈现即时性资源;如何利用课堂采集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数据间的潜在联系等问题。
二、基于多向视角的问题
信息技术培训所基于的“问题”是指向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问题,指向的问题不是“看上去”的问题,也不只是当下存在着的问题,观照问题的视角应是多向度的统一。
1.想解决的问题不等于需要解决的问题。
培训所基于的问题来自对参训教师的需求分析,但不能将培训需求分析简单等同于培训愿望分析。现在的培训越来越重视培训需求分析,常见的方式是对受培训的教师群体进行问卷调查,让他们在给定的菜单中选择自己的需求,或者直接通过面谈询问他们想获得什么培训。这样,就容易把参训教师接受某一专题培训的主观愿望直接当成真实的需求。这种方法存在着局限性。
受制于信息技术水平、专业发展意识以及反思能力等多种因素,有些教师可能无法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他们的某些客观需求可能得不到有效的自我识别,或者感受到的需求不是很真实准确。比如,疫情期间,教师进一步感受到微课的价值,故而在某次信息技术培训开始前,有不少教师提出学习微课制作中技术工具的使用的培训需求。报名参加此次培训的教师基本上是中青年教师,信息技术自学习能力比较强。从培训前教师交来的微课课例来看,课例中存在技术工具的使用问题,但主要问题却是设计问题。因此,此次培训的重点最终确定为微课的用途、知识点与媒体表达方式的适配、微课内容结构序列的编排、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交互等,同时融入拍摄、录屏、PPT合成等必要的技术方法等内容。从参训教师的反馈来看,这样培训的效果很好。
2.当下的问题不能涵盖需要解决的问题。
很长一段时间内,信息技术培训着力于提高技术对教学的适配性,即适合当下的教学现状,对应多数教师的教学行为。确实,培训不能远离当前的实际需求,应当让参训教师感受到培训内容听(看)得懂,够得着,用得上。但“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是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培训基于的问题不能满足于“现时好用”“拿过来就能用”的层面,还必须考虑教学改革对信息技术培训的诉求。因此,信息技术培训基于的问题既要立足于现在的需要,还要着眼于教育教学改革及发展的需要。当下教师普遍反映不少现代教学理念很有道理,也期待教学的改进,但课堂教学中缺少一些推进改革的“脚手架”,培训中如果出现这方面内容,还是很受参训教师欢迎的。
当前的教学改革正在推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构建,这也是基于问题的信息技术培训的关注点。如,有的培训团队把当下教学质量的提升与技术支持的学法指导融合起来,在培训中实施项目化学习。项目基于的问题是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及资源,支持写作表达、推理演算与实验操作等方法的教学。培训中要求参训教师完成一份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的教学设计,内容包括主题、教学对象及特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所选技术以及技术使用的目的。并且,制定了相关评价标准,诸如:教學设计要素完备,表述清晰,设计合理;技术的支持作用与方法指导目标一致,意图明晰、可行;技术有助于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技术工具的选用合理;等等。这样通过把“听(看)中学”与“做中学”结合起来,而且把学到的做出来,促使参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化、情景化、数字化等特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策略及方法。
可见,培训所基于的“问题”的确立,需要遵循一条原则,就是要适应教师当前的教学,并且能够调适现有的教学,不断引导与推动教师教学的持续改进。
三、基于体现多重价值的问题
基于问题的培训需要关注培训价值的实现,不仅要关注改进教学,获得教学品质提升的成果;还要关注参训教师的自主发展,引导与帮助参训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成果。基于问题的培训要整体考虑改进教学、发展教师的多重价值的实现。
1.基于的问题要体现改进教学的价值。
很多教师都提出,培训时学习的一些内容,培训时感觉很有用,但迁移到自己的教学实践时有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培训所基于的问题虽有针对性,但解决问题的方法上缺乏普适性,弱化了培训改进教学的价值。
究其原因,在于培训中“样例学习”缺失。汇集具体方法的样例是情境化的,是“做法”,教师听得懂。然而教学的情境是多样化的,具体的做法要在不同情境中使用,就需要进一步思考“做法”背后的“想法”。有了“做法”与“想法”的融合,参训教师才能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把学到的做出来。
如,在“考试资源与成绩分析工具应用”的专题培训中,专门安排有关学校介绍了基于数据分析的试题试卷讲评。他们以试题试卷为载体,把考试与备课、课堂教学、教学研究的环节打通,形成“诊断性讲评”“发散性讲评”“探索性讲评”和“延伸性讲评”等四种试题试卷讲评的课型。培训中只是介绍四种试题试卷讲评的样例,参训教师反映“有用但不好用”。“不好用”的原因在于培训中只有对样例的“教学解释”,缺少参训教师对样例的“自我解释”。所谓“自我解释”,是“学习者对知识内容进行自我解释的活动,这种解释活动可以使知识更加精细化,其目的是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而不是去记忆学习材料”。自我解释“直接影响样例学习的效果以及解决迁移问题的能力”[3]。于是,同样专题的第二次培训增加了对样例的“自我解释”。参训教师在学习样例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形成自己对讲评设计的理解,反思每一类讲评设计的缘由是什么,主要针对什么问题,教学的指向是什么,教学过程基本结构是什么,基本学理是什么,需要特别关注哪些方面等。样例的“自我解释”促进了参训教师在“做法”与“想法”之间的行走,既有助于把溶解于“做法”中的教学观念与策略结晶出来,又有助于参训教师把内化了的“想法”再溶解于实际情境中,促进了在不同学科间的迁移。
2.基于的问题要体现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价值。
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力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教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需要,另一个是教师实际发展状况与事业愿景之间的差距。因此,培训所基于的问题需要将“改进工作”和“完善自我”统一起来。况且,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不是单一地通过技术和教学就能完成的,需要关注教师的“非技术因素”,需要引导教师意识到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意识到教师除了应当具备传统的专业特性之外,还必须拥有一种“扩展的专业特性”——有能力通过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自我研究和对别人经验的研究,持续提升信息技术自学习的能力,实现专业上的自主发展。
笔者的访谈中,有不少教师提到,培训中有些问题“唤醒”了他们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意识与持续研究的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投入教学改革的探索活动。他们中有些人说,自己在培训后的实践探索中不断产生新的感受,于是尝试着将自己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问题的经验加以总结提炼,一旦课题被立项,文章得以发表或得到认可,他们便兴奋不已,有一种成就感,增强了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和自信心。这些情形折射出技术与情感的交互加速了教师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EB/OL].[2019-03-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904/t20190402_376493.html.
[2]吴康宁.信息技术“进入”教学的四种类型[J].课程·教材·教法,2012(2):10-14.
[3]张奇,林楠.样例学习中自我解释效应的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510-51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