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倪行玉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4-0047-02
探秘是儿童的天性,充满好奇心的他们容易被“卷入”大自然的秘密世界中。当他们在探索时,会出现很多的状况和疑问。面对这些问题,作为教师的我该如何引导呢?
惊喜连连的发现
幼儿园的沙地上,孩子们围着一只刚发现的小虫子。壮壮说:“我认识它,是西瓜虫!”我问道:“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西瓜虫吗?”洋洋说:“因为它卷起来像个小西瓜!”果果说:“它背上有像西瓜皮一样的花纹。”这时有孩子疑惑道:“我怎么没看见?”我问孩子们:“要想看清楚可以使用什么工具?”孩子们根据经验选择了放大镜,他们发现西瓜虫身上真的有一节一节的花纹。我追问道:“它的身上还有什么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我说:“别着急,我们怎样才能看得既清楚又完整呢?”“从头开始看!”点点提议道。于是,我引导孩子们从西瓜虫的触角开始观察……
在这次师生互动中,我没有直接对西瓜虫进行介绍,而是让孩子们观察西瓜虫的外形来思考名字的由来,给予他们充分的自我学习空间。当孩子提出困难时,我引导他们根据以往的经验去选择合适的观察工具,并且引导他们有条理、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和记录。
坚持不懈的寻觅
午饭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奔向沙池,可是西瓜虫早已不见踪影。我提议大家把幼儿园分为几个区域,再组建几个寻找西瓜虫小分队,分头去寻找。不一会儿,就有孩子兴高采烈地带着西瓜虫回来了。有的小分队空手而回,个个垂头丧气。我安抚道:“别着急,为什么潮湿的泥土里有西瓜虫,有阳光的操场上却没有呢?”孩子们恍然大悟:“西瓜虫不喜欢阳光!”没找到西瓜虫的孩子又带着希望去继续寻找,不一会儿就乐呵呵地满载而归了。
当孩子不知道如何寻找西瓜虫时,我引导他们把难以完成的任务分解成小的容易完成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与同伴合作,学会解决问题。在有些孩子失败的时候,我及时关注他们的情绪,鼓励他们不放弃,為孩子养成不怕失败、敢于尝试的良好品质打下基础。
入木三分的探索
孩子们把找到的西瓜虫放在了自然角。“西瓜虫要吃东西吗?它吃什么呢?”孩子们猜测起来。我问道:“要想知道西瓜虫吃不吃东西、吃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苗苗说:“我觉得应该试一试,喂给它吃。”我引导孩子们进行对比实验,自己找寻问题的答案,通过“做”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并在做的同时思考。
与西瓜虫相处久了,孩子们每天都会产生很多问题,作为老师的我知识也是有限的,于是我请孩子们去查找资料。孩子们通过绘本阅读等方式学习,并将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和同伴分享,我们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知道了西瓜虫更多的秘密。孩子们逐步构建了自己脑海中的西瓜虫的形象,将一个个西瓜虫的卡通形象画在纸上,制作成一本本故事书。
有一天,我问孩子们:“你们觉得西瓜虫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呢?”孩子们的回答都是“有益的”。我提出了我的看法:“可是西瓜虫喜欢吃蔬菜,它在菜园里会怎样?”有孩子说:“它会破坏农民伯伯种的菜,是有害的!”大家沉默了,一时间难以接受。有孩子说:“我们不要养它了,把它踩死吧!”但立马遭到了大家的反对。经过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应该把西瓜虫放回大自然。在孩子稚嫩、善良的内心里隐藏着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为了消除孩子们的担忧,我提醒他们西瓜虫是有天敌的,不用害怕它们会破坏瓜果蔬菜。
陶行知先生说:“大自然便是我们的先生。”我们幼儿园的秘密探究课程在自然中孕育和渗透,教师尊重和追随幼儿的兴趣,选取有价值的问题,不断地设计秘密、建构课程,引领幼儿共同探秘。西瓜虫吸引着幼儿、教师,教师在被卷入的世界里试着读懂幼儿,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尝试引导幼儿进行深度的探究,幼儿和教师获得双向的互动与成长,也使得秘密探究课程以螺旋上升的形式不断完善。
(作者系南京市江北新区浦园路幼儿园教师,二级教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