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聚焦“三全”育人 打造“四有”团队

时间:2024-08-31

【摘 要】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聚焦“三全”育人,打造“传承普爱·助力学生行健远航”的“四有”好教师,用理想信念铸就忠诚师魂,构建普爱型人际关系,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创新课程研发与校本教研,实施教学创新,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坚持问题导向,开门问策,依托11项江苏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让思政课在校园文化长廊延伸,通过法治教育、劳动教育、人格教育与思政课相融,为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育人转型构建宏大格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师;教师团队建设;师德师风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4-0060-03

【作者简介】武兴华,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江苏连云港,222006)教师,正高级教师。

***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也提出:“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十四五”时期,“三全”育人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新行动指南。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校党委聚焦“三全”育人,打造“传承普爱·助力学生行健远航”的“四有”好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成为学校加强思想政治教师共同体建设的一个新常态。

一、师德教育:团队建设的根本抓手

教师发展,师德为要。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校党委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加强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建设,弘扬高尚师德。

1.倡导“忠诚”。

教育忠诚关系到教风学风,关系到学校品质提升。“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是思政课教师走向讲台面向学生的基本立场。学校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不断强化“思政课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的意识;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用理想信念铸就忠诚师魂,让“党建+”成为培养“四有”好教师的基石;“用心讲好每一堂课”,用实际行动诠释对教育的忠诚,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坚守道德底线,规范从教行为。学校把思政课教师作为干部队伍重要来源,为思政课教师忠诚履职、干事创业搭建平台,一批思政课教师成长为优秀管理人才,成为学校高品质发展的中坚力量。

2.践行“普爱”。

“普爱”出自新海校训,其本身带有“普济博爱”意蕴,表现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爱为魂,把师爱撒进每一位学生心田。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践行“普爱”校训,引领教师提升普爱情怀,拉近师生之间、同事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人与人普遍关心爱护”的工作学习氛围。学校对照践行“普爱”总体要求,帮扶学习困难的学生,关心爱护老教师,引领思政课教师在师德实践中提升师德境界,在教书育人中实现自身价值,多人成长为“慈母型”“导师型”“学者型”好教师。

3.学习“榜样”。

弘扬榜样爱岗敬业、勤勉工作的奉献精神,可以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和工作观。对学养深厚、成果突出的思政课教师加大宣传力度,引领思政课教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强化对优秀教师正面形象的立体宣传,发挥“优秀共产党员”“名特优教师”“教坛新秀”等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注重表彰优秀思政课教师,推选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作为先进典型,以榜样的精神感染人、鼓舞人、引导人;在抗“疫”斗争中,广泛利用校园网、文化长廊等分享抗“疫”故事,介绍在线教学优秀课例,彰显思政课教师风采。

二、创新引领:团队建设的强大动力

创新是事业的引擎,是发展的动力。丰富的课程、务实的教研、多彩的课堂展现了我校思政课教师强烈的创新意识与扎实的创新能力。

1.创新课程研发。

创设阅读场域,丰富阅读内容,拓展教师课程视野,在课程设计中重返教育的精神山水。贯彻“知行合一”,促进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学校坚持学科导向,整理出《***治国理政的哲学智慧》,借助时政信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学生明确哲学的基本结构,领会学科基本概念与原理。学校坚持需求导向,提升课程研发水平,保证课程配置质量。学校坚持校本导向,制定《弟子规》导读校本课程,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研发《“霍元甲”变形记》,引领学生健康向上、向善的精神品格。该课程是利用心理学原理打磨而成的心理品格提升课程,集知识性、趣味性、校本性为一体,精神理念与校训高度契合,受到专业人士好评。

2.创新校本教研。

我校在“教研写一体化”的连云港实践中彰显个性化特色,在全市率先实现“八个全覆盖”“八个再突破”;顺应大中小学一体化教研潮流,融入区域协作,寻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支持;开展“普爱”教育的核心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在学理上打通“普爱”教育与“三質”教育的联系,促进新海教育哲学繁荣,丰富青少年人格教育实践,总结连续十多年的人格教育经验。聚焦知识呈现方式多元化的实践路径,加强“教供给侧”为“学需求侧”服务的策略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第一生产力;组建“核心备课组”,编印《核心素养立意的高考政治试题研究》供团队成员研修,开展面向新高考的教学研究,注重知识立意向素养立意转化;坚守学生立场,强化学情调研,推陈出新,博采众长,形成新的集体方案,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思想政治课研究》等期刊发表了多篇高质量文章。

3.创新教学范式。

设立思政大讲堂,学生“以文史证哲学”,发挥基础学科的引领作用,促进“文史哲”贯通融合,引领优秀学生搭乘“强基计划”第一列快车;“法治时评”将生活点燃,营造“依法说事,依法论理”话语环境,打造“弘扬法治的思政课”特色课堂;引入议题式教学,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下文简称《民法典》)普及教育,通过“《民法典》知多少知识竞赛”“《民法典》研究答辩会”“《民法典》进校园方案设计”等学习环节,挖掘《民法典》法条背后的价值,让学生在议题讨论中感悟国家法治进步;追寻释放师生潜能的课堂,“讲真话”“做真我”“上真课”,强调“事实逻辑”“知识逻辑”“思维逻辑”三结合,培养有“国家栋梁特质、学术大师潜质、君子情怀气质”的新海学子;探索线上线下互动的智能学习,利用智能设备,增强课堂的探究性,引导深度学习。

三、育人转型:团队建设的前瞻目标

学校拥有11项江苏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被确定为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首批建设立项学校,为思政共同体实现育人转型构建了宏大格局。

1.把思政课上在校园廊道。

学校打造了廊道系列主题文化,生态环境、近代科技、中华汉字、主流媒体阅读等十多个主题文化长廊日益凸显实效,为新时代思政课注入无限生机。在省级教学展示中,教师通过“读报”引导学生搜寻课程资源,从本土出发,用身边事开展议题式教学;学生走出教室上思政,在校史文化长廊体验文化魅力,在生态文化长廊参与劳动体验,在排球文化长廊弘扬民族精神,在汉字文化长廊唤醒家国情怀。行走的思政,多彩的课堂,让思政课的育人效应在文化长廊里不断拓展和延伸。

2.让思政课走向精准滴灌。

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思政课解答“青春的困惑”,耕耘“思想的田野”。我校根据年级确定层次性德育目标,高一“立凌云之志”,高二“行修远之路”,高三“入登高之境”。一方面,育人从“心”开始,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制订个性化辅导方案,通过排查摸底确定各班级重点关注对象,在辅导中进行针对性帮扶。另一方面,以考点结合考题,梳理知识重难点,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法,或者在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建构知识体系,強化学科思维,把优生拔尖工作落到实处。思政课走向精准滴灌,有效发掘了学生的闪光点,唤醒了学生成长的自信。

3.将思政课融入时代洪流。

思政课是青少年社会化的“精神伴侣”。社会是真正的大课堂,是思政课的源头活水。我们加强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模拟法庭”“模拟政协”“模拟联合国”作为学生思政课实践考核作业的主题,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学生连续三年在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中获大奖;加强思政课的研究性,教学中引入项目式学习,让课堂密切关注社会、紧跟时代步伐,学生的多项合理化建议、研究方案被地方党政部门采纳;强化学生劳动教育,唤醒学生劳动自觉,弘扬劳动精神,锻炼劳动技能;开展“普爱·行健”校训传承活动,组织专项募捐、五四远足活动、校园普法系列活动等,让学生在社会环境中感悟成长。

目前,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共同体已经完成1项国家级课题研究、6项省级课题研究,研究成果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出版2部专著,发表论文138篇,走出1位江苏省特级教师、2位正高级教师,4人获市名师称号,1人获全国优质课一等奖,2人获省优质课基本功一等奖。2019年以来,“学习强国”平台、《中国教师报》《江苏教育》《连云港日报》等媒体陆续宣传新海思政课建设情况。站在新起点,思政共同体将继续改革创新思政课,当好青春引路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