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万亚峰
上小学时,语文老师经常用自行车载同路的我一起回家,黄昏时他告诉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春来时他带我读“山水绕城春作涨,江涛入海夜通潮”……我突然发现,语言真是神奇,遣一词造一句,居然可以生出许多美好的意境来。平时看上去威严的语文老师在我眼中渐渐变得可爱又可亲。也许就是这份潜移默化的熏染,使我日后走上了三尺讲台,也成为一名语文教师。
膜拜·学习
在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学习的那几年,我特别崇拜教我们《文选与写作》的汪政老师。当时全国中等师范学校校长会在我们学校召开,汪老师上了一节《〈论语〉八则》观摩课。课堂上,汪老师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听课的校长们都纷纷感叹汪老师的博学多才。看着讲台上神采飞扬的汪老师,我顿生一股敬意。平时的课堂内外,我们常读到汪老师撰写的文章,有时是厚厚一沓的文稿,有时是几段精妙的文字,评论字字珠玑,散文文采飞扬,常常让我们赞不绝口。我们最喜欢的是到办公室看汪老师的书法作品,他的字迹或清秀飘逸,或龙飞凤舞。正是怀着对汪老师的这份崇敬之情,在师范学习期间,我博览群书,刻苦练好每一项师范生基本功,梦想在毕业后踏上工作岗位能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工作后不久,我有幸参加了海安市海陵中学举办的教研活动。有一位年纪较大的副校长执教《天上的街市》,他带领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朗读诗歌,探究了解作者郭沫若的生平和诗歌的写作背景,对比体会词句的精妙,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诗句背后蕴含的感情。整节课师生的朗读交流贯穿始终,教师精湛巧妙的引导启发、学生妙语连珠的表达交流,让初为人师的我惊叹不已。这位老校长读诗的那份激情和陶醉至今仍常常浮现在我眼前。
20世纪90年代初,教师研修活动大都是以各乡镇为主体开展,县级培训要挤公共汽车去县城。由于出行不便,我这个小年轻便时有机会去县城参加学习。县教研室负责语文学科的章松年、颜敏、於德甫由是成为我终生难忘的老师。他們注重教师教育理念的引导、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教学技艺的提升。他们上示范课或是评课指导,从教育理论到课堂实践,从课堂的整体架构、问题的设计、语言的推敲到节奏的把控等,都恰到好处,精彩连连。每一次学习培训,总会让刚走上讲台的我豁然开朗,如沐春风。
实践·坚守
犹记得我第一次被听课,真是紧张而又兴奋。面对着讲台下学生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看着后排严肃正坐的学校领导和同事,我竟然有些乱了分寸,实习时的那份自信和豪情荡然无存,自以为准备得较充分的教学流程竟然在脑中出现了空白。之后的一段时间,我很低落,我能胜任语文老师吗?那份恐慌与痛楚使我游离于课堂之外。我觉得自己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虚浮飘荡。
或许是天生不服输的性格起了作用,在内心稍稍安定之后,我开始调整自己并坚信勤能补拙这一不变的真理。我每天主动加班,早上提前到教室带领学生读书,适时点拨个别学生;课间积极参加学生的活动,和学生交流谈心,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下午放学和学生一起走到校门口,分享阅读写作经历,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然后自己再回到办公室研读教材、查阅资料、写好教案,理顺第二天课堂教学的步骤思路,标注重难点教学内容,批改课堂作业等。每周日,我总是提前备好下一周的课,这样每节课前就有时间修改补充教学内容,充分熟悉教学流程,充分把控课堂教学的节奏。平时,我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和学生一起写字、读书、写作、分享交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生一起在优美的语言文字里徜徉。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初中学生,大多思维敏捷、知识丰富,对事物常有新颖独特的认识,相互之间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有意见相左的激烈争辩,他们提出的一些学习疑问也常让我措手不及……这又让我意识到,在重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知识掌握、学习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的同时,教师也要提升自己。
于是,我向书本学习,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向好的教学资源学习,海量听课、做读书笔记、摘录教学精彩片段、反思课堂教学得失,和同事一起探讨每节课的教学构思、预设与生成,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函授大专和本科课程等。值得一提的是,我当时工作的单位教学环境相对轻松自由,语文教研组教风纯正、教研氛围浓厚,并有一大批个性鲜明、勤奋钻研的教师,这让我拥有了不断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以后的日子里,我埋头前进,先后被评为海安县骨干教师、南通市骨干教师、南通市优秀班主任、南通市课改先进个人等。我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坚守语文教学,坚守乡村教育。看着一张张可爱的面孔,捧着中学语文教科书,我感觉沉甸甸的。这条路走起来很艰辛,但是我深深地感觉到,能在沙漠中寻找出绿洲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拔节·成长
环境育人,教师的成长也不例外。2013年,我从工作了20年的海安县调到南通市区的南通市北城中学工作。北城中学有3位特级教师和几十位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研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我真正感受到了专业发展的差距,于是我开始奋起直追。
2015年,在我的教育人生导师李凤、葛平等的精心指导下,我研读教育专著,拜访教学名师,与同事们听课、磨课、研课,主动执教区、市级公开课,主持或作为骨干参加省级、市级规划课题研究,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功夫不负有心人,同年12月,我参加南通市初中语文优课评比获得一等奖。
后来,我幸运地加入了李凤老师的“无痕语文”团队,得到导师段承校、王笑君、曹津源、郭志明等前辈专家的教诲与鼓励。课堂内外,李凤老师手把手指导我,教师和学生要细读文本,在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交流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欣赏言语的组织形式、感悟作品的精神内涵,并在丰富的、真实情境的语言运用训练后,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写作教学中,我秉承李凤老师主张的真实、细微的教学理念,注重引导学生讲真话、写真景、抒真情。我在李凤老师的课堂与文章中,逐渐体悟到语文课的“无痕”与深厚丰盈,认识到只有注重熏陶、注重情境、注重浸润的语文课堂才是美的课堂。
李凤名师工作室每年都有一次成员成果展示,团队成员那一沓沓凝聚汗水与智慧的证书,常常在无形中激励着我。工作室成员经常开展同课异构,就语文教学进行思考探索;或就某一细节片段,朗读吟咏,咬文嚼字,切磋琢磨,教学相长。每次参加工作室活动,我总是收获满满,既得到导师们高屋建瓴的指导与教诲,又领略到团队伙伴们教育教学的灵活变通、严谨规范……
2018年12月,江苏省初中语文优课评比如期举行,我有幸作为南通市代表参赛,又是李凤老师和工作室成员坚定地站在我身后鼓励帮助我。揣摩推敲文本内容,在反复研读中品味写法和意图,深刻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构思课堂的组织架构,精心设计主问题和板书,斟酌课堂语言……上一节课就是一次弥足珍贵的历练,一等奖的比赛结果固然喜人,但准备过程和课后的反思总结更是个人教育教学积累中最宝贵的财富。这一节课,正如李凤老师的评价,文本解读回到了语言的原点,吟诵品味、对话交流、研读赏析,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感悟能力,真正体现了“无痕语文”的教学主张。
只有实践加反思,才能促进成长。教学中,我积极研究,不断探索,经常阅读各种教育教学书籍和杂志,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路。我还将自己的反思及时记录并整理出来,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有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如《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批注”指导策略》于2019年12月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整本书阅读教学旨在引领学生积累知识,帮助学生解决阅读整本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能力。但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较多,课堂时间有限,如何让课堂从容而务实,让学生读懂读透整本书,学会读整本书?我从“自主批注,凸显阅读个性”“示范引领,涵泳真知灼见”“合作交流,体察切问近思”三个方面探究了名著阅读中“批注”的方法,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质效。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文中指出:“长期以来,我国的作文教学基本上是一种固定套路的形式训练,学生作文沿套路、仿范文甚至改头换面地偷抄‘优秀作文的现象比较严重,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几乎成为一句空话。”如何让写作真实地发生?我认为需要有真实情境的触动,或阅读一段美文后有所感触,或看到眼前之景而生发感慨,或在任务驱动下产生联想、想象等。总之,要让写作真實发生,要让文字有真味,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唤起他们的写作热情。在这样的思考之下,我写的一篇《微写作的纯然表达》于2019年9月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并于同年12月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这也是在践行“无痕语文”连通生活、以学生的真实情境为本的教学主张。
近30年语文教学之路,一路走来,几多风雨,几多感慨!
在于漪老师72岁那年,我听了于老师一个下午近三个小时的讲座。她站在发言席上,思维清晰,教育名言信手拈来,切身的教育故事触人心怀。2019年11月,在于老师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之后,我去于老师工作的杨浦高级中学学习,观看了一个小时的视频,满怀虔诚,饱含泪水,感叹于老师一辈子探究语文教育本质的执著,又学习她“教在今天,想在明天,始终用生命在实践”的师者魅力。
高山仰止,平静而深刻。我默默把于漪老师的“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的人生格言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作为后辈的我,一定会不断学习,再学习,学做老师,学做一名语文老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