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许昌良 郑虹
【关键词】合作研究;集体备课;专业发展
长期以来,集体备课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也作为最基本、最常用的教学研究方式,对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以及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我们也发现,在不少学校集体备课制度形同虚设,表现为“人坐在一起但没有关系”。这些学校的教师孤独教学,孤军奋战。不能落实集体备课的学校是不存在真正的教学研究的。在以公平而有质量为基础教育要旨的今天,更加迫切呼唤真实有效的校本研修,迫切需要消解长期以来教师备课知识化、形式化、静态化、各自为战的不良惯习,促进教师之间互助合作,达成备课组成员的“共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集体备课是教师最普通最常见的教育生活,当学校以集体备课为基本研修活动,教师在和谐的氛围中协同一致、共担共享、反思改进,学校发展一定会呈现轻负高效、名师辈出的美好景致。为此,需要重构学校教研体系以及团队人际关系。近几年来,我校(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以提高集体备课有效性为探索目标,努力实现对学校教学研究本源的追溯。
一、消解“教而不合”惯习,在集体备课中实现教师的“必要发展”
当下,集体备课在很多学校有名无实,“教而不合”成为学校中常见的不良惯习。在一些教师眼中,“备课”与“写教案”是一回事。在一些学校,备课组(学科组)形同虚设,备课只为应对上级检查,“教案一成不变,永远重复”。一些教师“备”与“教”严重分离,在他们的意识中备课已经异化为应付学校以及上級检查的程序,体现不出任何知识创造和专业挑战。事实上,教学是充满创造的精神劳动过程,任何人不可能一个人一蹴而就。教学行为从“一个人的技术操作”走向同伴互助合作,必然呼唤集体备课。
我们力图通过集体备课改变教师单干、不合作的状态,立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不断问诊、研究,改进教育教学,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笔者曾经就《再别康桥》教学组织过一次深度的集体备课活动,活动中备课组内教师围绕徐志摩与林徽因的爱情等有关背景资料如何呈现发生争执。备课组为此先后开展了三次研讨和三次同课异构,将教材研读一步步引向深度。实践证明,集体备课的核心要义就是通过组内成员交流合作,实现智慧分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进而优化教学,促进专业素养的提高。在集体备课的组织实施中,我们主张根据备课组内成员能力强弱与个人特长合理分工,备课组长要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优化人际关系,引领团队协同进步;教师个体要借助集体备课,充分利用集体资源与智慧解决自己的教学难点、痛点。教师在集体备课中互助合作,看到自己的不足,感受到团队的力量,自然就会有兴趣与动力参与到集体备课活动中来。如此,团队共同备课行为变成了自觉自律的专业活动。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随着教龄增长而自然实现的,需要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关键活动的影响,是一个在艰苦磨砺中逐渐领悟教育研究独特魅力的专业活动。教学从专业意义上讲是需要教师不断成长进步才能胜任的,这便是教师的“必要发展”。集体备课是教师最基本最常规也是最重要的专业活动,是教师胜任教学、主动成长的必经通道,唯有合作互助,才能实现教师的“必要发展”。
二、完成合作关系建构,在集体备课中实现教师的差异发展
与一般备课的个体化行为不同,集体备课特别强调成员之间的深度合作。不是偶一为之,而是常态化的合作协商。我校在学科组内按照年级的备课组进行分工,在备课组之间按照单元、主题等条块进行分工。分工不是平均摊派,而是强弱搭配与发挥个体特长,实现智慧互补与资源共享,使备课组成为研究共同体。此时,学科组长不再是“传声筒”与“二传手”,而是学科专家,是学科质量的“总开关”。学科组长以现行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立足本学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以及学科质量提升的需要,明确学科组内各个年段备课组每个学期的集体备课方向,统筹、协调相关的备课主题,收集、提炼备课资源。同时,学科组长也要在相应的备课组发挥个体成员的作用。
在我校,备课组在寒暑假放假前一周必须集体研讨两至三次,主要任务有三:一是备课组长组织学习课程标准,带领全体成员整体把握下一学期的课程目标、学习主题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课程实施的主要策略以及课程评价的主要思路等。二是集体研讨单元教学计划,确立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材结构,制定单元教学实施方案,包括课时目标、知识来源、问题解决、学习策略、评价要求等。三是备课组内具体分工,每位教师需要在假期中研制相应课时的教学计划,包括学情分析、设计理念、课程资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主要学习活动、教学流程、课内外作业设计等内容。分工时,重难点单元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
我校在实践中探索出以下的集体备课操作模式:
备课组长在放寒暑假前与教师协商分工,通常按照教材单元内容或者教师能力水平,结合个人学科专长进行分工,各成员在假期中按照分工完成学期与单元教学计划和教案初稿。寒暑假结束前,备课组进行集体交流,主要任务是:互换审阅教案初稿—提出修改意见—各自一周内修改到位。新学期开始后,各成员在使用集体备课成果资源的同时不断对其添加个性化内容(此处要体现对年轻教师的个性化要求),学期中备课组再进行若干次交流研讨,下一个“假前周”交流汇总使用情况,对教案作适当修改(形成定稿,作为学校教学资源备存)。
下一年级备课组教师使用上一届的集体备课成果,在使用前备课组长同样要进行集体备课,进行分工调整(教材不变或者变化不大的前提下),对上一届的教案作必要修改并定稿。如果定稿比较成熟,备课组长和学科组长共同整理,形成集体成果出版。
学校教导处的主要职责是对集体备课进行有效管理,具体流程为:“假前周”首次组织集体备课—组织新学期开学前的第一次集体备课—期中前后进行调阅—组织期末的备课回头看并收集教案定稿存档—召开专题会议总结表彰—启动新一册教材的集体备课。
经过三年的教学小循环,借助合理的分工协作,我校教师个体、团队和学生的发展都在较轻的负担下得到实现,名师、名学科组的打造也有了可靠的基础。教师专业发展不可能“齐步走”,通过集体备课的平台,大家都有所发展,但是又和而不同,这就实现了教师的差异发展。
三、实施教学专题研究,在集体备课中实现教师的渐进发展
教师发展是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要在诸如长期认真备课与研讨等教学细节打磨中,渐进提高专业水平。为此,我校在集体备课中,倡导主题式推进教研活动,让教学研究在动态化、系统化的情境中得以深化,更重要的是让教师专业发展有稳固的抓手,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循序渐进。
首先,集体备课的主题体现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学校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核心素养培育要求与课程改革方向、学校阶段发展需要,提炼出相应的研究主题,进行教学价值追求的引领。我校根据学校五年发展规划的指引,设计了贯通式、渐进式、圆融式的教学研究主题系列,每年一个主题,渐进提升。学校五年内的研修主题分别是“学习习惯标准研制与优秀教与学习惯养成”“课程领导力提升与校本课程深度建设”“校本课改思想提炼与课堂‘学模创生”“校本学科质量标准研制实践范式探索”“优质课堂文化建设与教学品质提升”。这样由浅入深的主题推进,让集体备课既有鲜明的研究导向,又立足于“坚实的地面”,并呈螺旋式上升之势,实现教学整体之“圆融”,避免了传统备课的虚浮、随意和“碎片化”。
其次,主题化的集体备课,有利于引导教师循序渐进地突破教学实践瓶颈,实现专业发展的“可见”。我校提炼出年度教学研究主题后,通过开展专家讲座、论坛等活动,实现理念引领。动员各学科组将年度研究主题融入本学科教学过程,联通整册教材备课、单元备课。各备课组通过集体讨论,整合提炼出本年段、本年度的二级、三级小主题,并根据教学进度以及学情分阶段实施,呈现本组教研自下而上的自觉性、动态性、系统性。
比如,根据学校教学研究年度主题“学习习惯标准研制与优秀教与学习惯养成”,数学学科在集体备课时形成的年度研究主题是“课前预习、阅读课本的习惯”“审题的习惯”“质疑的习惯”“反思改错的习惯”“规范演算的习惯”。备课组开展集体备课时,就根据教师个体专长,结合学情和教学实际,分阶段进行研究,在教学计划制订、课例研究、专家讲座、考察学习、反思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这样,就把“教”和“研”紧密结合在一起。在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持续不断地改进,甚至通过遭遇挫折与失败,教师逐渐“明白了什么”或者在一些关键节点发生“顿悟”,这就实现了教师的渐进发展。
四、激发教师主体间性,在集体备课中促进组内优秀教师的卓越发展
集体备课应当避免教师形式化、被动式应付,也要打破权威者的“一言堂”和单向度的经验灌输。我校日常的备课活动是年级组内分学科备课组进行,大型的学科专题活动则以大学科组为单位进行。不管哪种组织形式,组长都精心设计活动,强调团队的集体智慧,充分重视教师的互动式、平等的交往,正确开展评价,使成员“愿意参与”“懂得参与”。
以英语组开展的“教师教研课题的申报及成果表述”专家讲座为例——
首先进行集体备课。开学前制订学科组的活动计划时,学科组长根据开展课题研究的需要与成员进行交流,了解到教师们迫切想知道如何进行课题申报、如何进行成果的搜集和整理、如何进行成果发表等。于是,就确定了本次专家讲座的主题。随后,学科组长发动成员力量、借助学校资源,了解本校、本区是否有相关专家可以接受讲座任务。确定了专家,就将教师们的困惑转达给专家,让讲座能朝着教师们希望的方向进行。在讲座中,教师们及时记录自己的困惑,形成与专家交流的问题。专家讲完后,教师们提出自己的困惑,专家现场答疑。到此还没有结束,学科组还要求教师对专家讲座再进行“反刍”,形成自己的初步研究方向或者思路,在组内进行汇报、交流。学科组汇总教师们的交流结果再次和专家对接,请其进行把脉诊断。这个过程中,组内成员由始至终都围绕研究的主题开展平等、互动的探讨交流,每个成员都有交流的机会。这样的协同备课是典型的互动式、参与式的教研活动。立体、多向与互动式的研修,激发了教师教学以及参与研修的主体性,也因互助与合作激发了教师研修的主体间性。同时,团队共同成长,有利于在和谐的氛围中促进名教师的培养和名学科组的建设,相信幾年后,一批优秀的教师就会逐步走向卓越,进而产生学校教师成长的“群落效应”。
实践证明,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质量提升,以集体备课为平台加强备课组建设,基于新型教研人际关系建构加强教师合作,推进专题研究,激发教师研究的主体间性,教学研究才会真正发生,也才能建立和谐共生的学校研究文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