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本刊编辑部:教育的本义在立人,在“上所施”和“下所效”之间,给予人发展的能力。您倡导做真实的教育、做有良知的教育,积极践行中国新样态学校“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的理念,能跟我们作一些具体的分享吗?
刘玮:我觉得教育应该是真实而有温度的。
真实的教育崇尚平实,而不屑于形式的夸张。它拒绝浮躁的推介与包装,不提供整日应付与准备的现场;它从容地弥散在孩子们慢慢长大的课堂、奔跑的运动场以及校园的每一个地方。晨诵、午临、暮省、晚读,日复一日;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年复一年;如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孩子们就这样在快乐而安静的校园中悄悄生长。
真实的教育充满温情,倡导尊重、唤醒、激励与鼓舞。真实的教育是蔡芸芝老师高高举起却又轻轻落下的教鞭,真实的教育是陶行知先生送给王友的“四块糖”,真实的教育是教师进教室后摸摸十个孩子的头,再拉拉五个孩子的手。在充满温情的教育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如此不同的生命。我们用心把孩子的每一个日子擦亮,让孩子们每天都幸福快乐,有所收获。
1920年,夏丏尊先生流着眼泪看完了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并由此联想到当时的教育,在文章中写道:“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是空虚极了。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的更变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从未闻有人培养顾及。”做真实而有温度的教育,崇尚平实,遵循规律,充满温情,这是我们对于100年前夏丏尊先生忧思的积极回应。
本刊编辑部:一所学校的办学追求源于校长及教师对教育的理解与坚守。您任职过的学校都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绩,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对教育的理解及一直坚守的教育理想吗?
刘玮:2013,我到无锡市立人小学任校长。面对来自全国19个省的1092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源,我与全体教师在深入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办一所流淌着奶和蜜的学校”的办学愿景。
“办一所流淌着奶和蜜的学校”是从“爱”的角度对“儿童立场”的诠释与捍卫。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必须承认儿童是一群“未完成的人”,从儿童的本性出发,“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将仁慈、关爱、悲悯、温暖和鼓励渐化成“奶”和“蜜”,并使之成为儿童向上与向善生长的力量。在这所“流淌着奶和蜜的学校”里,教育总是以“流淌”的方式出现,滋润着儿童的心田。没有灌输式的强加,更多的是循循善诱的教化;没有单一的说教,更多的是直抵心灵的体验。
任小学校长的20年间,无论是在哪一所学校,我都努力描绘着心中那所流淌着奶和蜜的学校的图景,那便是儿童自然、自主、自由地生长。在这图景中,一切的教育目的、教育的价值和教育方式都回到教育的原点,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遵循儿童身心成长的规律,保护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儿童的社会性。作为教育者,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宽容的态度和期待的心理,再构评价体系,优化教学方式,重组发展课程,氤氲学校文化。唤醒儿童,给予其丰富而必需的成长营养,推动儿童成为更好的自己。在这图景中,我们看不见固化的知识和无用的识记,我们所见的是“生长”“唤醒”“激励”“发掘”“滋养”五个主题元素构成的儿童学习生活场景。这就是我心中一所流淌着奶和蜜的学校应有的样子。
本刊编辑部:刘校长,听闻您带的教师团队获评“苏州市四有好教师团队”,在您心目中,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
刘玮:一个好的教师眼中是有光的。教师是那个点亮受教育者心灯的人,他的眼中必定散发着不同于常人的光芒。那束光芒蕴含着爱与悲悯。面对家庭背景、文化成绩、成长环境各不相同的儿童,教师眼中的光芒坚定地透出一个有教无类的信仰,一份民胞物与的博爱。班级中的每个孩子都是他的学生,“泛爱众,而亲仁”。他眼中的公平与善良,会在儿童澄澈的眼眸里映照出这个世界最初的模样,也会在儿童纯真的心田播种下朝向未来的梦想。看到终日为过重学业负担所困的儿童,他的眼中总是显现着一丝悲悯。他知道,唯有“息奔竞”,才能让儿童保有原本的“幼稚良心”。而这“幼稚良心”,即是好奇心,即是探究欲,即是儿童应有的童年生活。
那束光芒闪耀着智慧与理性。眼中有光芒的教师总会创造出一个让学生主动参与且富有探究意味的课堂,使学生得以沉浸于对问题的思考、方法的探索和过程的体验。他能够通过激励、鼓舞、引导,让儿童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经历似是而非的迷思、寻根溯源的探索和豁然开朗的顿悟,实现儿童对所学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能力发展的自我超越。他的眼光深邃而洞明,浅近却又致远。在他眼中,教育不仅是為了传授知识,更是为了让受教育者通过知识获得智慧。在他眼中,教育与美好人性的绽放息息相关,教育即是成全,即是为了培养完整而自由的人,拓展其人生发展的可能性,让其成为最好的自己。
那束光芒中还映射出淡定与执着。那个眼中有光芒的教师,他不会汲汲于富贵,也不会戚戚于贫贱。他专注地投身于这份培育人的事业,一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追求着理想的教育姿态,为儿童呈现无垠而广阔的精神世界,并把智慧、美、公平、爱、善良与希望等人类永恒的价值置于其中。在他的眼光中,那种淡定式的执着渐趋成为一种痴迷、一种疯狂、一种热爱,人们甚至能从中看到一种担当与使命、一种情怀和信仰。于是,投射于学生心灵的那束光芒,或为“无声之诲”,或为“不言之教”。一如时雨,润花著果;一如春风,吹面不寒。
曾在《韩诗外传》中读到这样一句话:“目者,心之符也。”今日终有更深感触。一个教师眼中的光芒,源自他真实的内心。因为眼中有光,所以爱满天下;因为心中有光,所以不惧道阻且长。
本刊编辑部:刘校长,当前的数学教学改革着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您觉得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培育有哪些路径和方法?
刘玮:南京师范大学杨启亮教授曾说过,教育改革好比射箭,无论你把靶子画得如何精美,接下来最重要的还是教给射手射箭的技能,并让他射出去并射中靶心。“有的”,使我们看到了教育变革的方向,那便是从对“分数”的关注转向对促进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关注。而要真正促进人的核心素养形成,我们更需要去“放矢”。由此可见,当核心素养的相关概念及目标取向已经厘清后,我们亟须做的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找寻核心素养落地的路径与方法,以此促进核心素养对具体的人的生命成长的成全。
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实需要我们建构多元整合、融通关联的课堂空间。核心素养的培育并不是依靠单一的课程实施即可完成的,它往往需要多样化、跨学科的课程形态来承载。我们需要建构一个整体的课程体系,加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之间的关联,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用知识的整体性和结构性关联来培育人的综合素养。在课程变革的进程中,我们要摒弃传统教学中一味重视学科知识传授的倾向,着力于人的生命成长规律与学科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面契合,从而形成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体的核心素养培育的模型。
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实需要我们建构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一切从每个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他们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并促其对知识的获得做出分析和诠释,培育其批判思维品质与理性精神。我们还要为学生营设更为宽阔与自由的学习空间,积极建构以启发式、体验式、讨论式、探究式等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有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培育其崇尚真知、勤于反思和勇于探究的素养,让学生学会在发现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自主中学习。
本刊编辑部:刘校长,当下全国都在推进教育集团化办学,您所在的苏州市吴门教育集团也进入了品质发展的阶段。您认为教育集团化办学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刘玮:当前,以名校引领的集团化办学在各地方兴未艾,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破解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之间矛盾的制度设计之一。从我们集团化办学的实践来看,唯有从学校管理走向学校治理,才能重建基于整合的集团文化认同,才能顺利进行集团内校际资源的输出与分配,才能充分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集团各学校的跨越发展。学校治理是紧密型教育集团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目标的客观需要。治理视阈下的集团化办学,需要我们着力主体多元、权力让渡、协同治理,促进集团治理组织的结构再造;实施集中决策、分布领导、全面治理,促进集团治理机制的方式创新;坚持理念认同、特色并存、优势互补,促进集团治理文化的融合共生;强化分层多维、注重过程、激励引领,促进集团治理评价的功能放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