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霍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施工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全段围堰导流技术作为水利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了社会各领域的关注。本文根据水利工程的特点,基于全段围堰导流技术的原理,分析了全段围堰导流技术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指导,更好地控制水利工程质量。
【关键词】全段围堰导流技术;水利施工;应用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全段围堰导流技术适用于河床上下游水利施工,当水利施工完成或接近完成时,临时排水道或永久性排水构筑物会被堵塞,如果建造下围堰,建造过程中剩下的所有水都会储存在湖中,如果排水水位低于河床高度,则无需在下游建造下围堰。
1、水利工程施工及全段围堰导流技术概述
1.1 水利工程施工的特点
1.1.1水利工程施工现场
水利工程以室外工程为主,各类水库、水坝、水闸、运河的衬砌与室外环境的季节性影响密切相关,由于属于不可抗力天气因素的范畴,全段围堰导流技术的应用必须考虑雨雪对水利建设的不利影响,因此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非常困难。
1.1.2水利工程施工设施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施工材料和方法不先进,防护设施不整洁,施工机械设备落后。影响全段围堰导流技术预期效果,一旦发生工程问题,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同时,水利工程运行周期长,场地跨度大,涉及工程类型多,沟通不畅也是全段围堰导流技术的隐患[1]。
1.1.3水利工程施工人员
目前,水利施工人员大多来自农村,教育水平低,安全意识不足,这也给水利行业的工作条件和环境适应带来了更多的问题。水利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相关技能,这些不利因素制约了全段围堰导流技术的质量控制。
1.2 全段围堰导流技术
全段围堰导流技术是指在干流子工程前后一定距离内截留河水,暂时或永久排在河床以上的技术,当主要工程完成或即将完成時,临时排水道会被堵塞,全段围堰导流技术一般适用于中小河流和河床较窄的大江大河,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工作量大,此外,永久性排水结构可以与全段围堰法导流施工结合使用,这种方法更经济。
1.3 在水利施工中应用全段围堰导流技术的意义
水利工程施工条件特殊,易受水流影响。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采用先进的引水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施工技术的创新需要科学的施工方案支持,为施工提供有效的指导,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全段围堰导流技术有利于提高水利建设的整体水平,保证水利工程铺设的质量。此外,全段围堰导流技术还可以减少施工因素,消除施工水流的干扰,保证施工进度,避免施工延误造成的经济损失。因此,全段围堰导流技术的应用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有利于控制和降低水利工程造价。全段围堰导流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2、围堰类型的划分
2.1 按照施工材料划分
围堰按建筑材料分为土石围堰、植被围堰、混凝土围堰和钢板桩。目前最常用的围堰土石围堰。土石围堰材料经济、结构简单、施工简单,同时,土石被广泛应用于许多河流和深水地区。混凝土围堰也是广泛应用的,可直接用于施工,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但由于成本高,拆卸难度大,后续推广将受到限制,混凝土围堰结构可分为圆弧型和重力型。重力式混凝土围堰可直接用于机械施工,跨径混凝土围堰具有良好的抗压性能。目前,钢板桩围堰主要用于蓄水,其结构由几块钢板组成,另外,由于钢板的形式不同,在技术应用上也有明显的差异[2]。
2.2 基坑淹没情况
围堰按基坑浸水程度可分过水围堰和不过水围堰。
3、全段围堰施工的原则
3.1 围堰构筑稳定性要求
施工人员应充分考虑围堰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要求的施工方法,防止在围堰施工中误操作造成不良影响,另外,合理的建筑材料配比和选用符合设计要求的合格材料(混凝土、砂浆、钢筋等)是防止渗漏、腐蚀甚至倒塌的直接措施。最后要考虑局部土荷载、冲击力、压力和水流对围堰的影响,以保证围堰的后续安全使用。
3.2 围堰结构设计严谨性要求
围堰作为水利建设中的临时工程,随着水利工程的完成,围堰结构的设计应力求简单。并不能因为简单而不考虑结构的正确性和严密性,只有正确的施工现场解决方案才是围堰结构稳定的前提。在水利工程围堰结构设计中,还应考虑加固处理方案、大修方案和堵漏方案,以避免破坏围堰结构的稳定性,围堰接缝连接需要增加接触面,增加埋深,拓宽渗流渠道。
3.3 围堰构筑经济合理性要求
围堰施工是否合理是水利工程成败的关键,因此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人员充分考虑了方案的可行性,施工人员要按规定完成相关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围堰的安全。当然,合理的围堰设计也可以降低施工成本,所以在围堰勘探、基础选择、开挖、建材选择等方面都必须遵循高效、安全、经济的原则,严格控制项目成本。
4、水利工程中全段围堰导流技术的应用
4.1 隧洞导流
(1)隧道导流:由于隧道两侧河谷狭窄,地形陡峭,一般采用隧道导流;由于每个隧道的排水能力非常有限,隧道的造价非常高,又没有大流量,所以可以采用导流方法。根据实际情况,每个隧洞的流量严格控制在2000m3/s~2500m3/s之间,大多数工程采用2个左右导流孔,为了降低引水成本,有必要将引水渗漏与永久隧道结合起来,如果高土石坝互通立交建在山川上,则采用永久性隧洞。因此,隧洞导流广泛应用于土石坝,如果在山区河流上修建混凝土大坝,还可以利用隧洞引水。
(2)导流隧洞布置方法:新隧洞建成后,形成岩层,隧洞布置应避免沿隧洞平行于钻孔、地层和裂隙带的大滑移,必须严格控制井眼中心与地层之间的水平冲击角,防止水平冲击角小于或大于45°。利用大坝附近的便利地形,确保隧洞施工的准确性,为了缩短隧洞长度,改善隧洞水力条件,隧洞压力的旋转半径和下坡隧洞的宽度应大于孔的5倍,旋转角度必须小于60°。要确定曲线前后的直线过渡,直线长度必须大于孔宽的5倍,必须严格控制进水口与河床干流的交点,否则会影响上游水势,导致下游有害截流和涌水,出口路口数量控制在30个以内,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放宽上游入口的要求[3]。
(3)导流隧洞断面设计:在确定隧洞断面尺寸时,必须考虑设计流量、地质条件、施工条件等诸多因素,单孔流量控制在2000m3/s~2500m3/s。考虑隧洞的地質条件、工作条件和施工条件,合理确定隧洞断面形状,在孔洞设计中,选择一个合理的粗糙度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将直接影响截面尺寸,而粗糙度会直接受到涂层、施工质量等因素的影响。下图1为青海省龙羊峡水电站隧洞导流。
4.2 明渠导流
明渠导流就是在河岸上开挖河道,把水排入河中。在选择开孔位置时,必须遵循轴线最短、工作量最小原则。为了保证导流顺利,有必要在进水口和出水口上下游动。明渠底宽的转弯半径应大于明渠宽度的5倍,并应适应公共合闸角度,防止明渠水流冲刷围堰进出,满足用水要求。入口和出口之间应该有适当的距离。一般来说,明渠进出水口与上下游围堰之间的距离为50~100米,此外,明渠表面与基础表面的最低水平应大于2.5-3.0h,其中h为明渠表面与基础表面米的高差,明渠开口通常适用于软斜坡,如埃及的阿斯旺坝,利用引水渠尾水和水电站。如图2。
4.3 涵管导流
涵管是一种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施工位置有具体的场地,一般位于海滩岸边,位置高于干水位。选择后进行围堰施工,围堰施工时沿涵管排水,但是,涵管不一定是用钢筋混凝土制成的,而在河岸建设区域用岩石制成,一般岩沟开挖后,采用覆盖方式形成不同的涵管。它不仅节省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涵管在使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渗水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可在涵管外层设置密封圈,既可减少渗水,又可延长渗水距离,减少渗水破坏,这对促进建筑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达到防渗效果,在水工混凝土施工中,由于施工条件复杂,类型和内容不同,要灵活运用防水材料,才能有效提高水池的防水能力。
此外,在实际工程中还采用了多种引水方法和排水构筑物,例如,所选排水建筑的通行能力远低于洪水通行能力,排水系统不能完全排水时,水会从围堰溢出。采用了通过基坑引水的方法,在山区沟道,当预期流量较低时,可安装水管,以吸收建筑流量[4]。
三种技术在水利工程方面的应用无差异。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地理特征、供水条件和建筑条件,灵活应用这三种技术,从根本上提高工程施工中的水保护质量和效率。
4.4 应注重的事项
全段围堰导流技术施工和导流路径的选择关系到施工效果,为了保证正确的导流水平和提高导流质量,必须接受和不断更新新的导流技术。为了控制全局,获得最佳导流质量,在水利建设的初期,其价值必须通过计量来确定,通过仔细观察,确定整个水质环境、水流速度和地形特征,检查完成后,确定最合适的导流方法。
例如,隧道通常排成一条直线,以确保良好的交通,进出口时,上下围堰应有一定距离,对于特殊光滑的衬砌表面,还可采用爆破增加总排水,降低施工成本。值得注意的是,隧道有一定的排水限制,全年汛期很难满足排水要求,因此,改道后,路口和隧道应关闭,以确保可持续使用。
结语:
总之,在节水方面,全段围堰导流技术有着关键的应用,一定要详细了解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明渠引水、隧道引水、涵洞引水,以提高各种施工方法的应用效果。同时,组织适当的施工人员,采取适当的措施,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促进水利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振淼.全段围堰导流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6,44(8):124-127.
[2]王赛北,高亚威.全段围堰导流技术在水利施工中的应用探析[J].时代农机,2018,45(11):194.
[3]刘龙彬.全段围堰导流技术在水利施工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3):131-131.
[4]李全勇.全段围堰导流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探讨[J].数码设计(下),2018(8):23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