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世界这么乱,没人相救怎么办?

时间:2024-04-24

赵慧+许诗雨

短短一周之内,社交网络被两件事刷屏。一是一夜之间迅速发酵的如家和颐酒店事件,二是此前的柳岩事件。

如果说,第一轮传播中,公众只是愤怒于事件发生时周围人的袖手旁观,第二轮传播时,关注重心就已经涉及到另一个重要议题:“所以这事情到底是谁的责任?以后怎么办?”以及更重要的共鸣:“以后我遇到同样的事件,没人救我怎么办?”

如今,在社交网络上容易引起广泛转发的事件,大多是与每个人利益相关、而且会激起情绪共鸣的事件。它可以是正向情绪,比如有趣、开心,也可以是负面情绪,比如愤怒。这时候,像如家这种不痛不痒的声明,只能进一步激怒关注事件的人。

在公司遭遇负面事件时,真诚地道歉首先是一个态度问题。任何一家公司都会与客户、与人接触,尤其是B2C型的公司。可以说,它们的生意好坏,直接取决于顾客是否买账。但如家这次的做法,包括CEO孙坚发布的最新回应,都让人觉得困惑,从事件发生的4月3日到现在,这家公司到底做了什么?这表面上是危机公关失策,实际上更让人质疑,同意释放出这种信息的管理层,是否有能力真正从服务顾客的角度运营好公司?

另一方面,我们已经看到社交媒体的力量。这种愤怒的催化,常常又来自于对公共安全监管与对媒体不信任的无奈。公众情绪很容易被引燃,但也太容易忘记,直到下一次事件发生,公众才会再次找到一个集体爆发的机会。

这些天的各种不幸事件,我们都听到了太多声音。比如柳岩事件,有人引申说,女性需要学会保护自己,台湾的街头无差别杀人事件发生后,也有媒体发布“如何在外保护好你的小孩”的所谓实用信息。这些声音都受到公众驳斥。因为很多事,并不是个人做好防范就能阻止其发生,它需要公司、政府与整个社会的力量。如果说,需要从教育层面解决,也丝毫不为过。

我们常常感怀于技术进步改变了生活,社交网络也在最近几年急剧改变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从公司角度说,这意味着你的公司将更多、更快地暴露在公众视野中,厘清公司为谁服务,如何更有效、有责任地运营,比遇到问题迅速找一个所谓的责任人,然后让事件不了了之要重要得多,毕竟,公司做的不是一次性生意。对于政府,承担起监管责任、重新找回信任,也是亟需重视的事。

最后要说的是我们每一个人。我们能够理解大家的愤怒,但更想说的是,冷漠是公众让事件被忘却,乃至反复发生的最大帮凶。你也许靠一时转发与破口大骂纾解了情绪,但还有更多不说话、觉得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侥幸继续使用这些公司服务的人,正因如此,公司似乎并不在意“不作恶”这件事,因为这不会影响它们的生意。有一个前提也要在此提出:也只有在中国,因为有一个广阔的市场,公司不用在意负面营销对品牌的损伤,因为公众很快会忘记这些事,被实际到手的“实惠”吸引而打开钱袋。这才是不成熟社会与不成熟市场前进的最大阻力。在这一点上,承担信息传递关键角色的媒体也是一样。

无论这次的剧情走向如何,有问题的公司的责任不会因此而减轻,反而是作为看客的你,很可能在未来为冷漠付出代价。

假设真那么倒霉碰上了

01#该抗争就抗争,不要忍气吞声。你在争取自己的权益,同时也在帮助更多其他人。

02#留心收集和保护好各种证据,并且无论如何要在第一时间向警方寻求帮助。

03#投诉无门的时候社交网络或许真的是你最后的指望—虽然我们都不希望这样的情况发生。

04#即使投诉有门,也不妨分享经验教训给更多的人提个醒,让人能对危险有所察觉,也让路人能对他人的涉险有所了解。

05#不过在社交网络上别乱撒气,那可能会模糊焦点。

06#作为此类公众人物(即便是一次性的),压力可能会超出你的想象,建议先做好心理建设以及风险防范。

推而广之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智慧

07#警钟长鸣还是有必要的。不论你去的地方是高大上还是下三滥,是私人场合还是公共场所。

08#也有必要了解一些社会阴暗面。比如和颐事件后有老司机指路了一些有××窝点信息的网站。那些就是你的黑名单。

09#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像揭露印度社会强奸问题的纪录片《印度的女儿》里面说的:“别教我的女儿该穿什么,教你的儿子别去强奸。”这个过去被忽视的问题可以从我们这一代开始重视起来。

10#鼓励自己和朋友做爱管闲事的热心人。在帮人这件事上更值得“宁枉勿纵”,即使受点儿气也对得起良心。

11#但一定要做好保护措施,量力而行,注意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给世界最大的善意,但也不要完全忽视了世界可能存在的恶意。

12#有空可以更广泛深入地学一些法律知识,至少有人企图加害你的时候能像撒贝宁一样脱口而出“三年以上五年以下”,唬住别人。

13#万不得已一个人出行时尽量往热心人群,比如北京朝阳群众、上海“老娘舅”里扎堆。

14#不要风头一过就忘了。等下次事件再出现的时候,这次的事又成了一个遥远的案例。

15#多看看《防范伴你行》之类的警讯。也请警讯节目不要总是将话题集中在老年人被诈骗和小偷小摸上。

特别跟姑娘们说几句

16#你可以选择任何你喜欢的生活方式、穿着打扮,但不要放松对世界的警惕。

17#如果天生貌美、性格豪爽,那更要分外小心。这不是偏见,这是至少目前不能忽略的避险策略。

18#女性自我防卫教程可以转,但别把这当成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问题的根源并不是女性的战斗力弱。

19#这些防范教程也别不过脑地全盘接受。先想想可行性,再想想有效性。

20#比起硬碰硬的防身术,更应该学一些以巧致胜的武术。

21#可以买点儿防狼工具,但确保不会伤到自己再下单。

22#出门在外还是尽可能结伴而行的好。

23#多看新闻,起码要知道家暴已经入刑了。

那对更广泛的我们每一个人来说

24#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安保到位,如果服务员重视顾客的安全,如果酒店方重视消费者受到伤害后的感受,如果监控不只是用来回放……

25#别光当个愤怒的键盘侠,更重要的是在真实世界里事到临头了能有所为。此次事件,一个网友的评论还挺发人深思的。他说:“为什么网友很热心路人很冷漠?到底是网友不出门还是路人不上网?”

26#宣泄情绪前先明白自己正确的诉求到底是什么,想推动的到底是什么。如果只是一头热地盲目声讨,那恐怕还不如沉默。

27#看看Legal High、Gold这样的日剧,给我们习以为常的逃避责任、依赖别人、我弱我有理、你荡你活该的想法来点儿重击。

28#还有《犯罪心理》等犯罪类的美剧,多知道点坏人的招数,也学点儿对付坏人的办法。

29#可以关注一下各类社会热点事件发生后企业第一时间的表态,这很可能就是你遇事之后它们的处理态度。如果你不喜欢,那就丢进黑名单。

30#Dont judge,不要论断。既能让你不随便判断别人的性格为人而产生轻慢的态度,也能让你不随随便便就认定争执的男女是情侣、夫妇,是闹着玩。借用知乎网友一句话,“dont judge”和价值观和宽容与否真没关系,它的出发点只是防止人们犯蠢罢了。

31#不要做阴谋论者。可能一次推动社会改变的契机就被扼杀在阴谋论里了。

32#强调女性权利仍不过时。起码有很多人都还没有明白任何人伤害他人的身体都是不对的,即使是再亲密的关系。

33#如果姑娘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防范工作已经做得足够好了,但仍然难逃被袭击的不幸,那么大环境请跟上。

34#必要时也要给官方提个醒,告诉它们力到底该往哪儿使。

35#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起码是无害的人)多,不要真的因为不会武功就不敢出门了。它还是值得我们去看看的。

我们期待这些改变

36#官方除了劝女性自保,教女性自卫,还能多想想如何改变这个令人不安的环境。

37#更重要的是可以清楚地告诉大家哪些行为就是犯罪,尤其是传统陋习里被认为不是事儿的。

38#对各种针对女性的侵犯和伤害行为的惩罚面应该更广,力度更大。

39#“这事儿不归我们管”真的能再少一些。起码能帮忙干预一下,或是帮忙找到能管的人吧?

40#比起事后教人防范,官方平时不如定期多出些安全防范指南。别出了事微博转的建议还都是网友画的。

41#各种公司在出事后能直面问题并且迅速反应,有良好的危机公关意识和技术,有充分尊重的态度,有体己心,并且真的能改—这点最重要。

42#对很多不作为甚至作恶的坏公司,全体消费者能提高抵制意识,不要在贪便宜和侥幸心理的指导下成为这类公司的帮凶。简而言之,就是要让它们付出代价。消费者应该也必须有自己的价值判断。

43#O2O App是不是能给下单用户开启一键报警、一键呼救服务?

44#类似的创业公司能看到这片蓝海吗?比如嗒嗒救人、呱呱帮忙之类。

45#或许接下来还需要做很多工作来缓和人们,尤其是女性,对这个冷漠社会的恐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