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一项制度的快速死亡

时间:2024-04-24

崔鹏

中国股票二级市场的熔断制度从2016年1月4日实施到1月7日暂停,只有4天。虽然证监会的处理方式是“暂停”,但可以推测,不太会有人再按一下“暂停”键让这项制度继续运行。谁会去捅这个马蜂窝。

所谓的熔断制度并不复杂,它指的是在沪深300指数上涨或者下跌5%时整个市场暂停交易15分钟,在沪深300指数上涨或者下跌7%时,整个市场停止当天的交易。实施这项交易制度的目的是降低股票二级市场交易者的投机性和杠杆比率,从而降低整个市场的波动幅度和系统风险。但是很明显,它有负面效应,即通过降低市场的流动性使市场的活力下降了。

不过在这项制度在岗的4天时间里,7%的熔断阈值两次被触发,而且都是因为下跌。整个广义市场都沸腾了(这里说的广义市场指股票市场参与者之外的看热闹的人)。各种关于熔断机制多么糟糕的逻辑立刻塞满了各种信息渠道。

但这是真的吗?

反对声音中提及最多的是“磁吸效应”。所谓的磁吸效应就是指实行熔断机制后(这里指的是下跌的),证券价格接近触发熔断时,想抛出股票的投资者害怕流动性丧失抢先交易,希望买入股票的投资者为等待更好的价格延后交易,造成证券价格加速达到该价格水平的现象。

看似有道理,但是如果把这种所谓的磁吸想象放到早已存在的跌停制度上,其逻辑是一样成立的,只不过熔断把这种现象的限定幅度提升到了7%。

还有分析者认为熔断让很多投资者损失了流动性,所以面对失去流动性的可能性人们就会更大笔地抛出。但是,每个周六、周日市场都是没有流动性的,市场却并没有出现每个周五都下跌的情况。从历史统计看,反而是周一市场出现暴跌的概率远远高于周五。仅从流动性受阻的现象来看,市场没什么不能接受的。

综合地说,熔断对于股票的涨停和跌停,最大的区别只是幅度问题,它起到的作用应当类似于医学里的安慰剂,可惜服用时间不够幸运,使得人们误认为它是砒霜。其实,在熔断制度实施的4天时间里,还有其他经济事件发生,上市注册制在推进,人民币离岸市场汇率出现暴跌。其中,人民币离岸市场的问题和资本市场关系更加密切一些。因为离岸市场人民币汇率下跌,对更重要的人民币在岸市场存在一定预期效果。如果主体市场的人民币汇率也随之剧烈地同向变化,那么说明资本流出中国有加快的可能。当然在岸市场,中国有关部门的干预能力要强于离岸市场,而从经济的实际运行来看情况也并没有那么糟。

那么,股票市场的投资者为什么不把市场下跌的责任归结于其他,而是选了熔断呢?或许大幅度的市场振动就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特点。一个可以猜得到的原因是,追究熔断是可以找到具体部门和人员负责的,而其他的原因……如果有什么不顺利的事,人们倾向于负责的人越具体,“解恨”的效果越好。熔断的责任问题可以直接追究到有关部门甚至其管理者。

熔断和暴跌是否有直接关系是很难验证的(正向反向都很难)。不过退一步说,即使熔断是个恶劣的交易制度,那些磁吸效应的发现者,那些有关部门的决策智囊,在这个“恶毒”制度被提出和正式实施之间的时间在做什么?在这篇专栏里我并不想指责,只是想建议,涉及众多人利益的交易制度是不是可以像很多药品推向市场之前那样,做一些一定范围内的社会学试验,尽量降低新制度可能引起的社会“过敏现象”。

另外,值得告诫投资者的是,对于熔断这种事的评论,你最好运用一下自己的判断能力,不要陷入到无休无止、媚俗的“段子”里。“段子”实际上和“鸡汤”差不多,一点点可以增加生活滋味,多了就有害精神卫生。特别是,关系到你的投资决策时,别信段子。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