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摘要】以往控规中只保证了公共绿地等开放空间的指标,但忽视了对城市活力起着重要作用的步行空间。塑造安全、流畅、舒适、系统的慢行空间,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氛围,增加市民生活、购物、娱乐、休闲、游憩等活动空间的联系,提高城市生活活力。本文以梭鱼湾地区的城市设计为例,探讨了构建以人为本的慢行系统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慢行系统;公共空间;街道空间;城市设计
1、导言
梭鱼湾地区定位为大连市的城市副中心,隶属钻石海湾(东北亚最具价值的中央活力湾区)“一湾两岸”的核心区,是展示未来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区域,中轴地区是梭鱼湾地区的核心区域,承担了文化休闲、娱乐、商业商务、办公、医疗卫生及配套等核心职能。作为城市“退二进三”、企业搬迁改造后的新建区域,控规中已经预留了大量的开放空间,但是被道路、用地分割,不能成网,连续性交差,其次,各级道路尺度整体较大。因此,如何在城市设计中打造慢行系统,完善城市设计,是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活氛围、激发城市活力的关键。本文结合梭鱼湾地区的中轴地区这一核心区域进行研究,从多面探讨以人为本的慢行系统的构建。
2、开放空间的网络化
梭鱼湾地区作为新建区域,在控规这个层面的规划中,无论是绿地的规模还是数量都有足够预留。但在以往其他地区规划中缺乏下一层级的深入设计,大量的城市公共绿地被客观存在道路、用地分割,呈现斑块化的状态,无法连接成线、更不可能贯通成网,连续性和贯通性差。
在中轴地区中开发地块以外的公共绿地较多:一类为中心几大块状公共绿地,面积较大,各个地块规模在2-3公顷左右;另一类为带状的公共绿地,宽度在20m左右,沿城市主干路两侧设置。在城市设计中,应注重地块内部的开放空间的设计引导。
2.1构建网络化的慢行空间
构建各街区内部慢行空间体系,各地块内部设置慢行交通通道(以公共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为主,也包含街巷等小尺度空间),与外部的线形、块状公共空间衔接起来,与外围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良好衔接,营造畅通、无障碍的网络化步行友好区域。
2.2增加小尺度的开放空间,完善各层级开放空间体系
结合商业生活的街道,在地块内各慢行空间交织的核心区域,设置小尺度开放空间节点(以公共绿地、广场为主),形式以块状为主,规模在1000-2000平方米左右,这种尺度的开放空间日常利用率较高,能起到汇聚人气的作用,营造更多休闲生活氛围。
从规划的各个层级提供多种类型、尺度绿色开放空间,其中街道开放空间并不依附于交通性的干路,结合商业生活的易于步行的街道展开。
2.3滨水地区友好的步行环境
打通两侧地块内部通向滨海空间的带状通道,串联了散布于社区内部的街头公园绿地,利于人流的引导(分散和集聚)。
3、交通体系的引导
以中轴核心区为例,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围合而成的区域为整体考虑,构建外围车行交通引导体系,控制外围车辆的进入。中轴区域地下空间进行整体开发,停车形式以地下为主,释放地面空间,供市民使用;区域外围设置多处地下地库出入口,同时通过交通管制、地面停车价格调控等措施,减少核心区地面小汽车的进入;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强轨道交通站点、公交线路、非机动车的接驳,从而降低核心区域地面机动车的数量,减少机动车对人行、非机动车出行的干扰,加强了各街区之间的联系,营造安全、良好的步行友好区域。
由于地下空间的整体开发,中轴公共綠地的地下一层以商业、轨道交通站点换乘、人流疏散等功能为主,在中轴公共绿地的详细设计中,应注意地上、地下步行空间的转换与引导,对地下空间的步行流线进行引导。
4、街道空间的重塑
4.1窄马路、小街廓
研究美国巴尔地摩港、澳大利亚悉尼港、香港维多利亚湾等著名地区发现,滨海地区公共区域街区尺度在100-200m之间,中轴地区控规道路街区尺度在200-300m,建议在下一层级规划中,在较大地块的详细设计中,增加小尺度路网密度,窄马路、小街廓,完善、细化步行网络,使市民乐于步行,丰富街道生活。
4.2定义街道尺度、界面
按照商业街道、生活服务街道、交通性街道、景观休闲街道、综合性街道将地区道路进行分类,分别采取不同的界面控制方法:通过设计临街建筑立面,控制一致的街墙高度,营造连续的立面;保证建筑群体具有较高的贴线率,从而界定整齐的场所空间,营造城市场所,使商业、生活街道保持整体延续的氛围。滨海公共区域设计为非连续的街道界面,引导活力、有趣、景观、开敞的空间,提供开阔的活动交互空间与良好的景观视线。
4.3建筑退界
以往的控规中,各地块建筑退界在5-20m之间,存在普遍退线较大、街道界面连续性较差的情况。在地块详细设计的层面中,建议沿街建筑裙房的退线在3-5m之间,增加的贴线率,生活性街道控制在60%以上,商业街道控制在75%以上,专注于人体尺度的微空间营造,塑造宜人的街道空间。
结语:
对于以往城市新建区域的来说,普遍存在摩天大楼玻璃幕墙过多、街道连续性很差、缺乏邻里生活氛围的情况,人性化、安全、舒适的慢行系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文探讨了梭鱼湾中轴地区的以人为本的慢行系统构建的各项城市设计策略,期望能对其他同类城市地区带来一些启发。
参考文献:
[1]陈双燕,卢波.苏州市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探索与实践[J].江苏城市规划,2014,(07).
[2]肖德源,刘瑾.浅析老城区慢行系统的构建——以苏州环古城河慢行系统为例[J].城市交通规划,2015,(02).
作者简介:
杨芳(1987.3-)女,湖北人,本科,中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