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加坡河城市滨水空间更新策略 对盘龙江沿岸建设的启示

时间:2024-08-31

王慧琳

【摘要】在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建设浪潮中,昆明市盘龙江沿岸的传统建筑和街巷悉数消失,高层商业建筑和单元式的住宅拔地而起,但现代化建设并未将盘龙江打造成为市民津津乐道的公共生活空间和城市名片,这与城市规划的盲目性不无联系。因此本文通过对盘龙江现状的剖析,再对比新加坡河滨水空间的更新策略和成功经验,以寻求提升盘龙江沿岸空间活力的途径。

【关键词】新加坡河;盘龙江;滨水空间;规划设计

1、盘龙江概况

盘龙江是唯一一条横穿昆明市区的河流,发源于嵩明县境内的梁王山北麓,南至滇池东岸官渡区福海乡海埂村汇入滇池,全长95.3km。盘龙江穿城而过,孕育了世代昆明人,但终究没能避免城市发展和更新带来的遗憾。

20世纪90年代开始,政府逐步拆除盘龙江沿岸的传统院落民居,新建单元式住宅小区和高层商业建筑。但城市的更新建设没有使盘龙江焕发新的生机,其良好的水域环境并没有激活临近空间的活力,被誉为“母亲河”没能将昆明的历史风貌展现与世人,这不能说与盘龙江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不无关系。

2、盘龙江滨水空间现状

2.1滨水区域缺乏公共空间根据《昆明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6)》,盘龙江沿岸的建筑红线须退蓝线50m,但目前大部分退距后的空间多以粗放的绿化进行覆盖,并未营造宜人的公共空间,反而因无亮化照明、环境脏乱、安全隐患等原因成为市民避之不及的灰色空间。

沿岸部分地段进行了街头绿地设计,但由于其驳岸的限制,绿地缺少亲水空间。且绿地空间形式较为单一,开敞空间和活动场地有限,不能满足市民多样化的休闲活动需求。

城市中心区河段,因建设较早,两岸建筑退距不足。部分商业建筑将其邻接的岸线空间占为己用,形成了半封闭的状态,局限了沿岸公共空间的建设,导致盘龙江滨水空间难以发挥积极的社会效益。

2.2沿岸建设用地性质与功能不协调

公共空间的不足源于城市规划设计缺乏对滨水空间及临近区域的整体思考。95.3km的盘龙江南北贯穿,经过南、北两个居住组团和以商业为主的中心区。从现状来看规划没有考虑其岸线长、区域功能需求多样的特点,整个沿岸的带状空间形式基本相似,导致规划定位的模糊,临近建设用地性质与功能的不协调使空间丧失特点和活力,滨水空间受到局限。

2.3传统风貌的丧失使滨水空间缺乏文化载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房地产业的兴起,盘龙江两岸的传统民居院落和街巷悉数消失,城市的文化要素和历史脉络无处可寻,老昆明的生活场景只能在南屏步行街的几个铜像雕塑前捕捉,传统风貌的确实使滨水空间的营造缺少了载体和与市民的精神对话基础。

2.4滨水空间景观缺乏规划设计

盘龙江沿岸的植物覆盖率较高,但缺乏整体感。盘龙江贯穿盘龙区、五华区和官渡区三个区域,各自对位于行政区划内的河段进行规划设计和管理维护,没有全流域的整体规划,因此滨水空间的景观系统性和整体性较差。

两岸单调的带状空间没有形成良好的景观结构,缺乏游线的规划和空间节点上的景观建设,加之未对两岸进行建筑高度控制,使得城市核心商业区的空间尺度产生了不协调,河面视觉感和开阔感减弱,沿岸形成了一定的灰色空间,影响了整体景观环境。

3、新加坡河概况

新加坡河是新加坡的生命之河,贯穿整个城市,总长3.2km。19世纪20年代因免税政策发展转口贸易,使新加坡河成为一个繁忙的港口,两岸逐渐发展成为商贸中心。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随国家经济战略的转型,航运衰落导致新加坡河两岸的航运服务功能随之减弱,加上多年航运导致河道严重污染,滨水区功能衰退。1977年,为使新加坡河及滨水区重新焕发活力,政府发起了清理河道运动,并提出“以河道为主轴,面向河道发展”的思路,进行滨水区更新,打造岸线空间,强化公共区域,重塑滨水活力,经过20年的努力,至1996年新加坡沿岸已成为著名旅游景点以及文化中心,是集旅游、文化、商业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名片。

4、新加坡滨水空间的跟新策略[2] [3]

4.1保留滨水沿岸的历史风貌和环境

新加坡河滨水空间的更新保留河流沿岸的历史建、构筑物,采用功能置换的方法,赋予历史建筑以新的使命。例如新加坡邮政总局的古典主义建筑变身为浮尔顿酒店,棚户建筑和货仓等重新粉饰后引入了餐饮、酒吧、娱乐、商店、艺术工作室等形式重新植入文化要素,结合适宜的户外空间和街巷尺度,成功从生产型岸线转型为生活型岸线。

4.2分段规划定位

新加坡河滨水空间通过与城市功能的综合考虑协调,从上游到下游按不同功能分为三段:第一段为罗泊申码头区,更新以住宅、酒店为主;第二段为克拉码头区,跟新以商业、娱乐为主;第三段接近国会大厦,跟新以体现市政文化特色为主。分段规划不仅使岸线公共空间多元化,而且使空间定位清晰、主旨明确,有利于指导滨水区的整体协调发展。

4.3打造景观连续系统

新加坡滨水区有连续、完整的水上系统和步行游线。乘船游河是体验新加坡河魅力的最佳方式,置身河道之中,两岸景观缓缓略过,从小商业的喧闹到古典建筑沉淀,再到金融中心的繁华,如与时光对话般将城市的过往与风韵娓娓道来。步行游线开阔的空间既为市民提供了多样的活动场所,又通过慢行系统构建完整的空间和景观结构,结合沿线建筑的退距、层高等的风貌控制,形成通透的景观视廊,打造出极具艺术感染力的城市滨水空间。

结语:

新加坡河的复兴使之一跃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全球化和本土化的文化空间载体,为市民生活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和条件。这归功于滨水空间的持续发展思想、动态规划方法和科学、谨慎的规划态度,其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总体规划和空间设计,能使盤龙江重新焕发活力,为昆明的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提供良好的滨水空间。

参考文献:

[1]王涛.城市滨河区域规划初探——以昆明市盘龙江为例[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年第25期.

[2]陈敏,易峥,王芳,等.文化传承视角下新加坡河滨水区更新经验启示[J].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文化),2015.09.19

[3]朱寿庆.新加坡河滨水区域规划建设的启示[J].城市,2011.07.2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