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曾德玉
摘要:“五育”分别承载着自身的育人目标和价值,在各司其职、各尽其力的基础上走向“五育”融合,杜绝各育之间的相互割裂、对立甚至相互矛盾,从根本上形成有机关联、整体融通、综合渗透的系统思维,从而产生叶澜教授所言的“系统教育力”,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整体发展、个性发展。
关键词:“五育”融合;适应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8-349
引言
“五育”融合育人策略强化了小学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得各科之间的衔接度得到了有效提升。在新的时期,小学教育中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要求“五育”融合实践快速开展,充分发挥小学生个人兴趣、特长,将其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为小学生将来更好的发展奠定能力基础。
一、优化课堂设计,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教师要优化课程内容结构,优化语文课堂中强化学生实践应用。德育教育的选择与开发要将系统性和针对性相结合、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高尚性与基础性相结合,教师要从语文教材中挖掘更加新颖和有价值的德育内容,注重与生活建立实践桥梁,使德育内容更真实和更具有说服力。注重优化课堂,深挖教材中德育内容,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思想,利用文化教育的力量助推社会的发展,德育是知识教育文化基石,是主体和共同体上的思想理念认同,有效注入积极向上的德育精神和正確价值观。德育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知识素养和品质素养,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精神,全面提升公民的高尚品质。
比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课文中,教师要深入理解德育教学目标,深挖教材中德育内容,培养学生理解五壮士在面对侵略者时同仇敌忾义愤填膺的民族情感,使学生更具有民族精神。语文课堂优化设计,要从语文的教学目标出发,从教材的听、说、读、写中进一步实施。首先,要从“听”的拼音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传统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拼音发音、书写,忽略德育渗透教学,使得课堂沉闷无趣,教师应设计更加灵动课堂氛围,带动学生拼音练习,在有趣的课堂中展开教学。其次,要从“说”中进行德育渗透。小学阶段学生口头表达是教学的重点,要使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魅力,在“说”中构建良好的情操,要注重语言沟通艺术,注重日常与师长、同学、家人的沟通方式,提升“说”的德育渗透。另外,要从“读”中进行德育渗透。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语言表达的基础积累,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建立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同时也是“写”的前提基础。最后,要从“写”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要选择一些更能凸显德育教育的写作训练,以加强提升学生的写作理解和情感表达。比如选择“劳动最光荣”“我的祖国”“我的家乡”等写作题目,提升学生情感表达能力,从写作中也能了解到学生思想动态,分析学生德育发展情况,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
二、利用景物课文渗透美感教育,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是针对一些国家、城市的风光或者人文景色进行描绘,通过阅览与学习这些课文内容,能够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审美感知,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并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其之后的学习活动提供支持与动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时,其中主要描述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带给人们的审美感受及当地的风土人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与威尼斯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为学生带去良好的视觉感受,使其能够对外面世界的美好充满向往,使其好奇心能够获得极大的满足。教师可以通过引导,使学生能够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前提下,坚定自己在未来努力的信念,使其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步入健康的成长道路。
三、组织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劳动能力
学习的一大目的在于应用。从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许多教师都忽视了除知识教学以外的教学过程,导致小学生群体中语文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频频出现。针对这一点,新课改强调语文教学中应当适量开展实践活动,鼓励教师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视为教学重点。笔者认为,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劳动教育巧妙融入其中。因为劳动便在生活当中,而生活当中又处处有语文,借助生活这一载体,劳动与语文能够达成较好的融合。因此,在探究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时,教师不妨从组织劳动教育相关主题的语文探究实践活动入手,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劳动能力以及语文应用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以“劳动最美”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定更详细的副主题。在完成这一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应用课堂上学到的交流技巧、调查技巧以及记录技巧等,同时还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与写作,因此能够获得语文应用能力的提升。而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又能借助参观或走访等形式了解到更多与劳动相关的人、事、物,从而对“劳动”这一过程有更多的感悟。最终,学生需要将探究过程与结果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与班级同学分享。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在汇报与聆听他人汇报的过程中了解更全面的劳动相关信息,强化对于劳动意义与价值的理解。
四、从构建情境着手,渗透思政教育
教师在教学中构建情境,可以为小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其教学效果也会比纯粹的理论讲解更好。同时,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都有促进作用,对发展学生的良好品质也有一些帮助。小学生对“国家”“国家象征”等内容的理解并不深刻,他们可能只知道要热爱祖国、维护祖国,但是对怎样是维护国家利益是没有概念的。鉴于此,教师可以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为学生构建学习情境,强化学生对爱国行为的认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升旗的视频,并在播放完视频后,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在升旗的时候,视频中的人都是怎样的表现?有没有嬉笑打闹?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讨,就会明白升国旗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在生活中要对其抱有敬畏之心。同时,国歌、国徽等也是国家的象征,对国歌进行篡改、毁坏国徽的行为都是不对的,爱护国旗、尊重国歌才值得被表扬。
结束语
小学阶段是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时期,此时学生的个性特点已经表现得十分明显,学习优势、兴趣爱好初步形成,因此,小学教育工作者要全面落实“五育”融合策略,真正将“德智体美劳”的育人功能发挥出来,从根本上提升小学生综合素养,奠定小学生学习与成长根基,使其能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张凯.五育融合培养小学生适应力的策略[J].文理导航(下旬),2020(12):75+80.
[2]本刊编辑部.五育融合背景下的小学教育[J].平安校园,2020(06):20-22.
[3]王延峰,周盛华.小学“五育”融合的实施——以邹平县第二实验小学为例[J].现代教育,2017(02):23-2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