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凌仲
摘要:数学教学中的语文因素是常见的,教学中不会提及,但有的关键因素却不得不用,如“字、词、句、篇”。
关键词:数学;语文因素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6-100
数学无论有多抽象,有多高深,都要由文字叙述,这种语文因素是习以为常的,教学中不会提及。但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语文因素,则需要咬文嚼字地去辨析一番,从辨析中感悟数学的精密性,也感悟出对这些关键的表述不可粗心大意。
例一,字的辨析。有的知识点,教时教得十分正确,学生也听得十分清楚,但遇到相仿的字出现了就易弄错,所以对某些字的意思,在出现相仿的字后就应进行比较和辨析,使学生找出差别的地方,这样会理解深刻印象鲜明。如甲数为12,乙数比甲数提高了2倍,这是教学倍数的时候出现的题。当学生对倍数概念有了认识后,那个“了”字就要引起注意了。当又出现甲数为12,乙数提高到甲数的2倍,那个“到”字就要引起注意了。当这两道题都出现后,就应将它们进行比较辨析,否则易混清弄错,这是与生活经验和心理学原理有关的。生活中,当初走一条陌生的路时,不可谓看得不清楚,走了多少遍,习以为常,也没走错过。但有一次走另一条与之相仿的路,不知不觉就走错了。因为走原来的路已形成了思维定势,走与之相仿的路就不再十分留意了。走错之后,他就有必要把两条不同的关键地方找出来进行比较。从此以后,就没再走错了。仍以上面两题为线索,将两题同时出示,让他们说出结果,若有说错的,就辨析错的原因。或者是语文没学好,对了和到的理解不准确。或是由一字之差粗心大意。这样一辨析,找到出错的原因,他们就再不会出错了。又例:教梯形概念,先画出一些梯形,有等腰梯形,有直角梯形,有既不等腰又非无直角的任意梯形,让学生用一句话表达概念。同学们都说“有一组对边平形的四边形叫梯形”。个个都认为说得准确,这时老师又画了一些平形四边形,说“这些不也是有一组对边平形吗?”学生感觉有错但又不知该怎样表达才完全正确,于是纷纷去翻书上的表达。啊!原来少一个“只”字,是“只有一组对边平形的四边形”。老师指导辨析:为什么要加一个“只”字。通过讨论,弄清用“只”限制了另一组对边也平行。即“一组对边平形另一组对边不平形的四也形叫梯形”。这样模糊的概念就变得清晰鲜明了。评析:这种教法还体现了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若由老师注入式地进行辨析,学生也懂,但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没经过由发现到思索再得出结果的过程。在培养学习能力上就棋差一着了。
又例:数学描绘社会现象中还有一些词也需要辨析。如“同时”、“同地”、“同向”、“相对”、“相遇”、“追击”、“相差”等等。这些词所表达的概念,应该说每个学生都有生活经验,但他们是熟视无睹的未进行深刻的心理体验,所以遇到题中的这时词时,要费力的去理解,有时还会理解错。对这些词的辨析,单独讲解效果不好,还是要放在具体的数学题中去理解。如甲乙二人放学后同时从学校相背而行,甲3公里/小时,乙4公里/小时,2小时后二人相距多少里?同時又出一道:甲乙二人放学后同时从学校同向而行,甲3公里/小时,乙4公里/小时,二小时后,二人相距多少里?并让学生画出示意图。这样,就把相背与同向理解得清楚而不易混淆了。画示意图理解只是方法之一,为了加强理解那些词或短语的意思,还可以让学生用这些词或短语编应用题,并解出结果。例如,学生编的应用题:甲乙二人从两地相对而行,甲每小时行6里路,乙每小时行8里路,他们三小时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远?例式为:6×3+8×3=18+24=42,或(6+8)×3=14×3=42。甲乙两地相距42里。这就完全证明了这个学生理解了“两地”,“相对而行”的意思了。又例:甲乙二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同向而行,甲时速为4公里,乙速比甲速快2公里,3小时后,甲乙相距多远?这个学生编出了题却列不出式子解答,说明他是模仿书上的题编写的,那些对数量关系的词语的表达,他其实没有理解。如甲速比乙速,相向而行,等等。这时老师可以让别的同学给他解答。同学列式有两种(一)1、乙的速度是多少?4+2=6(公里),2、甲3小时走多少公里?4×3=12(公里),3、乙3小时走多少公里?6×3=18(公里),4、3小时后甲乙相距多远?18-12=6(公里)。(二)3小时后甲乙相距多少公里?3×2=6公里。为什么前者理解得那么繁杂,而后者理解得如此简单。这就说明后者通过词语的表达,抓住了关键点少走了弯路,后者理解的是要求3小时后甲乙相距,只要知道每小时乙比甲快多少公里?就迎刃而解。既然明确告诉了乙比甲每小时快2公里,何必还回头去计算一番呢?这又说明,对数量关系的词语的理解,就要把词语与数量关系紧密结合。
又例:用写作文的形式学习数学是学好数学的又一途径,写作文怎么能扯上数学呢?回答是完全可以,而且会生动活泼,如把某些知识文学化。例:“我叫三角形,别看我普通,可是那些粗心的人还寻我不着,当寻我不着时,我可以告诉他们,我在这儿。我在望到的架梁上,我和我的同伴们手拉手肩前肩,撑起巨大的房盖,要是没了我们三角架,房盖就会垮塌。”评析:这是用三角形自述的拟人化手法,介绍三角形在生活中的用途。这种方法形象生动会令人耳目一新,增强知识趣味性。又如:《乘法除法比本领》。在一次评选数学项目英雄的会上,乘法和除法比起了本领,乘法说:“我会把若干个相同加数连续相加费时费力的情况扭转过来,使过程变得简便易行,我应评为英雄”。除法说:“我会把一堆苹果平均分配给人们,分得十分平均,没一个人有意见,我该评为英雄”。乘法说:“你能分配,但没有我的乘法九九表不行”。除法说:“如果没有我,就不能用乘积除以一个乘数等于被乘数,用上了,就能验算乘法是否正确”。最后他们变成了朋友,合作做事,每每得胜。评析:这也是似人的形象化手法说明乘法与除法的功用,以及互为逆运算的数学原理,这就是数学学习中利用语文因素的例证。
所以,数学教学中,要重视语文因素的作用。
参考文献
《数学形象化教学》团结出版社(200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