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秋季看秋景

时间:2024-08-31

谢文艳

摘要:秋季开学,恰逢两篇与秋色有关的课文,这两篇文章有多处可以进行比较教学,通过对比教学后,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4-089

首先,作者的身份,创作的背景迥然不同。《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12月。1925年一月,中国共产党的“四大”在上海召开。九月,毛泽东在广州参与国民党的“二大”筹备工作,十月他被推选为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33岁的毛泽东,革命事业蒸蒸日上,自己的才华不断得到施展,踌躇满志的他要在革命事业上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对革命,对未来都充满了信心。当时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迅猛,革命的火种已经被点燃,大革命的高潮已经到来。面对这样的大好形势,面对湘江秋景,毛泽东以一个革命的身份抒发的是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对反动派的蔑视,对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故都的秋》作者郁达夫,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1934年八月创作这篇散文。1926年,郁达夫的儿子在北京因病去世,他有好长时间都沉浸在悲痛之中。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被占领。1933年,日军攻占了山海关,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四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这期间他的思想苦闷,家愁与国恨的交织,让郁达夫的秋色中充满了悲凉的气氛。虽然是同一个时代,但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生活经历,让作家对景物的感悟截然不同,但无论怎样,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抒发,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感触。

色彩的不同

色彩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奇魔力,会给人的感觉带来巨大的影响,无论是《沁园春长沙》的瑰丽色彩,还是《故都的秋》的单一色彩,两位作者都充分利用色彩,为自己要表达的主题选择了合适的色调。

《沁园春长沙》从开篇的“万山红遍”开始,就铺叙了色彩艳丽的一副秋景图。远处是染成红色的群山一片,殷红布满视野,这还不够,“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接下来是碧绿清透的河水。红色的山,绿色的水,水面上还有许多撑着白帆的小船来点缀,是一幅多么让人赏心悦目的景象。再抬头看“鹰击长空”,蔚蓝色的天空上,雄鹰在翱翔,仿佛心中的壮志,随着那雄鹰直冲入云霄。一位政治家,革命家宽广的心胸,在这一派色彩艳丽的秋景中显露无遗,不得不说,色彩在这首词中对作者思想的表达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使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故都的秋》中有这样一句话,“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这些颜色从色彩学上来说都属于冷色调,这些颜色能让人感觉安静踏实,能让人产生宁静,深远,悲凉等感受,这正好与作者在文中开篇提到的,“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相吻合。文章中直接描写景物色彩的笔墨不多,但这寥寥几笔,却恰到好处的表现了全文主旨。可见,作者选取景物之准确,写作水平之高超。到北平去赏秋的时间,正是作者创作低迷,情绪消沉,离群索居的三年时光中的一段时间。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没有直接写秋草的的颜色,可是读者可以设想,如若秋天草叶枯黄,作者于小院中一坐,品茶赏景,本是宁静清闲。但动荡的社会环境,再回忆他儿子在北平去世。触景伤情所流露出来的,正是悲凉的心绪,作者用客观景物的颜色,表现了他深沉的主观情感。

选景角度的不同

《沁园春长沙》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开篇,给了读者一个广阔的背景。深秋季节,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的湘江边上,站在那里,作者放眼四望,以激昂的笔调,由一个“看”字统领下文,描绘了一个立体的秋景图。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远处群山,然后就是环绕着群山的“漫江碧透”。同时,作者还不忘江上扬帆起帆,“争流”向上的“百舸”。接下来作者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把视角进行了大幅度转换,从秋日蔚蓝的天空中雄鹰高高飞翔,到水底里鱼儿自由自在的游动嬉戏。词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都选取了典型的景物进行了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山河越是壮丽,越是暗示着大好的革命形势等待着作者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更是要确认“这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从而看出毛泽东志存远,意在天下。作者从多角度描写这幅壮丽的秋景图,景中有情,借景抒情,使感情抒发的顺畅自然,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受。

《故都的秋》中作者要表达的是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作者来到阔别已久的故都,没有去陶然亭钓鱼台看芦花赏柳影,也没有到潭柘寺去听钟声,而是到北平“租人家一椽破屋”,静静地坐在院子里,品赏着故都的秋味秋韵。

作者所选取的都是最平常的景物,用最亲切自然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品茶说明其清闲,用听到驯鸽声说明周围之静,用墙上的牵牛花衬托其内心的悲凉,第一處景就使文眼中清,静,悲凉之感油然而生。

接下来作者依然将视角对准了北平最平常的事物,北国槐树的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都是,扫帚扫过的丝文都会留下来,让人觉得清闲又觉得落寞。秋蝉的叫声,这像是北平家家户户都养着的秋虫,到了秋天就要哀唱生命即将结束。中国古诗中的秋蝉,承载了各种情感,有时感时伤事,有时表达离愁相思,这是最能让人感受到秋意的事物,作者忧郁孤独的心境,通过这衰弱的蝉声表达的淋漓尽致。

全文中选取了故都最普遍而又最具有典型性的景物,既对北平秋景进行了客观描绘,又折射出作者当时的主观心境,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每一部优秀的作品都有其精湛的创作手法,恰当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每一篇文章,只要认真体会欣赏,都会让自己受益匪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