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李小丽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9-297
丹尼尔威林厄姆的《学生不为什不喜欢上学》是一本很引人入胜的书,单从名字上看就足够惹人注意,倘若静下来慢慢品读,难免拍案叫绝,写的既实用且深邃。作者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了记忆与思考的关系,深入分析了学生不喜欢上学的缘由,并提出了许多操作性很强的建议。较之其他教育理论著作,这本书更加平易近人,通俗易懂些。下面我来简略谈谈观感。
较之记忆,思考是缓慢的、费力的且不可靠的。一个人一天时时刻刻会接触无数的信息遇到许多的事情,假若这些信息与事情都是陌生的,就不得不去逐个思考,结果是再怎样小心翼翼与深思熟虑,都会疲于应付身心交瘁。恍若林黛玉初进贾府一般。事实上,人们凭借记忆与经验总能轻松应对一天的大小事情。学生在校每時每刻要面对不同的功课,学习全新的知识,大脑从早到晚要不停地高速运转,即便如此也很难掌握这些新的知识技能,这才是学生厌学的本质原因。基于此,作者点明了解决之道。
思考有三个要素,背景、工作记忆与长期记忆。一言蔽之,记忆是思考的关键所在,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务必要在记忆上下功夫。背景要靠日积月累,比如小孩子从小背诵古典的诗词歌赋,某天在街上邂逅一美女,会脱口而出“肤如凝脂”“出水芙蓉”的优美词语,其效果要远强于“哇塞!真漂亮啊!”背景知识的积累总能在关键时刻彰显其价值。另外,大量的阅读与数字运算,潜移默化中会提升一个人的语感与数感,即便遇到陌生的文章与数字计算,也能很好地凭借语感与数感将问题巧妙化解。非但如此,背景知识的长期积累还能提升认知能力,为学习更加抽象更难的知识打好铺垫。然而,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抑或学生的自我教育,都忽视了背景知识的积累,往往将焦点局限在课堂内容上,难免舍本逐末。可以说,背景知识的积累是温和的、渐进的且一劳永逸的。
影响思考的第二个因素是工作记忆。工作记忆就是思考的空间,思考空间的大小又因人而异。举例来说,一道立体几何题求二面角,空间想象力强的、计算能力优异的学生,能在脑海中构建图形,作辅助线分析问题,并通过复杂的运算得出答案。然而,更多的学生不借助笔纸图形,对怎样作二面角求二面角的问题,是举步维艰的,无从下手的。两相比较,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记忆空间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思考的成败。第二,记忆空间的范围大小取决于长期记忆。
怎样超越记忆空间的局限,或者说怎样给记忆空间减负,是摆在教育面前的重大问题。先从一个例子说起,象棋高手与计算机博弈总是败下阵来,莫非是计算机远远聪明于人。其实不然,计算机能储存了无数的象棋模型,象棋高手每走一步要经过长久的深思熟虑,计算机总能迅速从储存空间中检索出应对策略,一个慢一个快,一个输一个胜。实在叫人瞠目结舌。其实这个事例说明了一个很简单了道理,计算机的思考,其本质是记忆的检索。丹尼尔威林厄姆提出这个观点,颇为石破天惊,却甚合我意。思考的本质是记忆的检索。基于此,有了后面的论述。
假若学生能变“思考”为“记忆”,那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大大提升。怎样帮助学生达到这个境界,是摆在教育者面前举足轻重的课题。书中给出了许多实用的方法。
刻意训练。没有充分的训练,不可能掌握任何一种脑力活。经验丰富的修车师傅只需听一听汽车声音,便能准确判断出车子哪里出了故障;长期钓鱼的行家,往河边走一走就知道要在哪里下勾。这既是思考,更是经验与记忆。以此类比,学生针对那些掌握薄弱的知识点,务必要进行大量的刻意训练,试图将知识技能、图像记忆压缩在脑海里。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也阐述了一个道理,从记忆那刻起来,遗忘就开始了,遗忘起初很快,尔后慢下来。基于此,为防止遗忘,学生还要将曾刻意训练过的题目定期回放、复习。比如在直线的点斜式不熟,先要刻意练习,尔后在学习圆锥曲线时拿出来温习,尔后在学习立体几何直线与直线、平面的空间关系时,也可拿出来温习。作者认为,长期的温故知新,可促进知识的迁移。比如解析几何里的直线斜率、点斜式等知识能促进空间几何里的直线与直线、平面的学习。总而言之,大量的刻意训练与定期的回放复习,不仅能促进知识的迁移,加深记忆的印象,更能让知识模块化、自动化。一旦所有知识结成线连成网,遇到类似问题便能从记忆里迅速检索出解决之道,问题迎刃而解,此刻思考变成了记忆。思考也分场独立型与场依赖型,对于场依赖型的学生而言,有时会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模型中遇到熟悉的模型也分辨不出,就尴尬了。作者并未提及此点。我以为,应对之策依旧是反复的记忆,反复刻意有针对性的训练,这方法显得有些被动,但别无他法。
学生总能把游戏内容与偶像剧剧情牢记在心,却对学习内容过后就忘。实在叫人大跌眼镜。游戏与偶像剧有起承转折的故事情节,带有浓郁的情感色彩,所以容易记住。那么在教学上何不借鉴过来,生动有趣的呈现教学内容,比如讲到物理学的浮力,何不讲讲阿基米德发现浮力的历史故事。再者,学生对深度思考过的问题记忆深刻,比如一个问题独自思考了三天三夜才想出来,过程曲折艰难的很,那这个问题或许一辈子都会记忆深刻。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其一要改进教学方法,将枯燥的内容故事化情节化;其二,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体验成功思考的趣味。
作者认为一部分记忆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即理解记忆。另一部分记忆属于机械记忆,比如元素周期表,历史人物年代等等,其对策有谐音记忆法、押韵记忆法、形象记忆法与歌谣记忆法。在此不赘述。
《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学》这本书,我看了三遍,看重了其在教学上的指导意义。
湖北省潜江市高石碑镇小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