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陈静
内容摘要:中班年龄段是幼儿习得交往经验的关键期,作为适应社会的重要指标,他们的交往能力决定今后其社会性发展的结果。本文借助幼儿理解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以自主性游戏为平台,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通过同伴间的相互交往与共享,使他们能正视同伴间的冲突并作出自我协调;教师借助自主性的游戏形式,尤其是角色游戏中的间断性混龄交往,使幼儿在交叉交往中提高思考能力、学会帮助弱小;最后成人在教育中也强化了促进幼儿交往水平的策略,这些决定幼儿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最终使他们获得同伴的接纳,形成良性的同伴交往关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286
一、问题提出
幼儿园自主性游戏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有相对宽松的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交往的需要,在这样的轻松环境中,进一步拓展了幼儿的交往途径和交往形式,但幼儿对交往的概念感觉模糊、对交往的技能感到生疏,而成人忽略了幼儿在交往中的实际需要,往往只会对幼儿的交往进行静态解读……久而久之,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越来越少,与同伴之间良性的交往日趋淡薄。
二、研究措施
(一)正视同伴冲突的价值点
1.正确区分冲突和攻击
冲突和攻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冲突行为比攻击行为涵盖的范围要广得多。
自主游戏“玩转轮胎”中,用金色彩片装饰过的轮胎非常抢手,不一会儿就只剩下最后一个了。浩浩和乐乐同时看中,俩人抢了起来,并且都不愿意谦让,甚至还有要动手的迹象。由于教师之前一直在观察他们的搭建作品所以得知浩浩和小伙伴搭的是“飞船”,乐乐则和同伴搭了“火箭”,因此就建议他们能否将两者合体,把这个轮胎作为共同的“零件”,但怎么搭则需要孩子自己动脑。果然,俩人开始认真考虑起问题来,还有商有量呢!
幼儿为了解决冲突,常常采用争抢、攻击等不良的社会行为。成人应帮助幼儿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不同于他人的独立的个体,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和自我概念的形成。
2.理解幼儿冲突的意图和动机
在自主游戏“创意积木”中,多多和扬扬用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积木搭建了一个宽广、高低交错的公园;而小宇和依依合作的“公园”却总不尽如人意,在搭建的时候,将边上区角的一只皮球滚到了多多和扬扬的“公园”旁,只见他们的作品顷刻间倒下了。大家都说是小宇不对,多多说:“你是故意的!”小宇忙说:“我是不小心的!”
教师在幼儿发生冲突时,首先在掌控局面的情况下,观察幼儿自主解决的方式和能力,鼓励他们自己解决;如需要教师介入,则应根据幼儿的心理体系角度鼓励幼儿说出愿望,分析他们的行为,最终以“高兴”或“悲伤”或“内疚”或“气愤”的反应作出结论,使幼儿“看到”他人内部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
(二)重视游戏活动的独特性
1.充足的游戏三要素
(1)时间
《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试行)明确规定,在正常情况下,每天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不少于2个;每周开展区域活动或创造性游戏不少于2次,每次一小时左右。”可见,尊重幼儿游戏的权利,尤其是给予幼儿充分的游戏活动时间,是保证幼儿与同伴进行充分交往的前提。
(2)质量
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游戏方案应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要科学地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对每一个游戏环节予以充分的思考并作出调整,对游戏中幼儿的交往和参与度作出适当的计划,使他们拥有充分的和同伴互动的机会。
(3)数量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处于放松的状态,他们会做这样或那样的事情,于是便和同伴有了交往。他们需要在交往中获得认知水平和情感的满足,游戏活动的机会越多,孩子之间的互动频率也就越高,他们对自我、客体的认识也就越全面,社会交往能力显著提高。
2.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属于创造性游戏,是促进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有效途径。角色游戏的特点是“对人的活动和人际关系方面”有特殊的感受性,“虽然游戏情节是多种多样的,可它们的背后却隐藏着同一个内容——社会中人的活动和人们的关系。”
3.间断性混龄交往
众所周知,幼儿关于心理状态的大量谈论是发生在他们与哥哥姐姐的交往之间,不是发生在与比自己年幼的弟弟妹妹之间,哥哥姐姐比幼儿自己拥有更多更好的认知技能,因此大班幼儿可以帮助中班幼儿在“最近发展区”内解决问题,基于这些原因,中班幼儿更愿意与大班幼儿交往。
(三)解读幼儿交往的动态性
对于幼儿交往的解读,教师要从传统的静态解读转向动态解读,即在过程中解读,在具体的情境中解读,联系幼儿的过去、现在以及可能的未来进行解读。
1. 创设环境,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与同伴交往,尤其加强对性格内向幼儿的关注。
2. 解读幼儿心理,还给幼儿自由发展的空间环境。
3. 告诉幼儿正确的交往方式。
4. 请幼儿交流交往的感受。
5. 鼓勵幼儿对自己与同伴的交往进行自评。
6. 与家庭密切配合和沟通,制定幼儿的交往记录表。
三、结论——幼儿是个小小交往家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认真全面地解读孩子,对孩子作出回应,支持他们的学习。比如,当发现孩子为了某种原因引起争吵时,教师可以通过适时介入的方式支持幼儿的学习;也可以通过欣赏幼儿的言行,鼓励幼儿进行描述和说明、作出解释,支持幼儿之间的对话、观点讨论、交流想法和态度,提供更丰富的感受机会等。只有这样,幼儿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社会人,学习并掌握交往的含义,使自己成为一名小小的交往家。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心理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浙江省杭州市采荷第二幼儿园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