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济群
一个人是什么比拥有什么重要得多。你拥有什么,和你只有暂时的关系,而你是什么样的心态和人格,则会长久影响你的生命。不仅在这一生,还会生生世世地产生作用。
没什么都不能没精神
近年来,抑郁症患者与日俱增,不少人为此饱受折磨,走上绝路。即使在看似健康的群体中,也有不少人被焦虑、茫然、缺乏安全感所困扰,心事重重,不得自在。如果我们有过这样的经历,或周围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就会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健康究竟有多么重要。
怎么才能获得心理健康?这就必须重视精神追求,进而开发生命的良性潜质。
现代人关注的往往是“我拥有什么”,却不重视“我是什么”。其实,一个人是什么比拥有什么重要得多。你拥有什么,和你只有暂时的关系,而你是什么样的心态和人格,则会长久影响你的生命。不仅在这一生,还会生生世世地产生作用。
改革开放后,人们对物质压抑已久的渴求得到释放。其爆发力是如此之强,几乎以席卷一切的态势,冲击着所剩无多的传统道德。很长一段时间,社会上甚至流行着“道德多少钱一斤,良心多少钱一斤”的调侃。如果没有精神追求,道德自然就一文不值。
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什么?是个人心态的扭曲,是家庭伦理的丧失,是社会公德的缺位,是生态环境的破坏。新闻中,触目可见各种恶性案件,正是道德缺失后的必然结果。所以,我们在保障生存的同时,应该注重精神追求,具备道德修养。因为道德是锻造人格的原材料。只有通过对道德的践行,才能成就健康的心灵,高尚的生命品质。
这些精神财富是物质不可取代的,是每个生命需要的,也是整个社会需要的。
放下了,就不要拖泥带水
正见轮回是苦,我们才能生起解脱的意愿,才能对世间的一切完全放下。否则,即使暂时厌倦了追名逐利,一旦有更好的机会来临,又会直奔而去,开始下一轮的追逐。
我们对世间有多少兴趣,就会有多少执著和挂碍,相应的,也就有多少不解脱。所以,出离心的检测标准,就是对轮回盛事不再有任何期待。反之,只要还有一点挂碍,就只是相似的出离心,只是疲惫后的暂时休息。
说到出离轮回,是不是从六道跳到第七道去?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所要出离的不是时空,不是环境,而是产生轮回的根源,也就是惑和业。
佛典中,将轮回的规律总结为十二缘起,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个环节。因为无明,我们把身体当做是我,把情绪当做是我,把错误知见当做是我,从而不断造业。这种业力又推动我们再去起惑,再去造业,形成一个又一个苦果。
生命就是这样一场无始无终的轮回游戏,一集结束,新的一集立刻开场。惟有解脱,才能让这场戏曲终人散,落下帷幕。
修行就像打仗,不仅要知道敌人是谁,还要知道目标在哪里,知道用什么武器才能打败对方。佛法是心地法门,所以,心才是真正的用功办道处。古德云:“大事未明,如丧考妣。”不明白自己的心地,没找到生命的本来,不懂得如何断惑证真,实在是悲痛欲绝,如丧考妣。但大事已明后,同样还是如丧考妣。此时虽然心地已明,仍要对付无始以来的串习,仍要处处谨慎,加功用行。
解脱路上,你启程了吗?
成功的综合评分
什么是做人的成功标准?
我觉得,首先是身心健康。有健康的身体,有相应的道德文化修养,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是为了事业失去健康,甚至出卖良心。
其次是过得开心、幸福、有质量,而不是让工作占据生活的全部,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压力重重,疲惫不堪。
第三是家庭美满,妻贤子孝,并对家人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不是因为忙于工作或应酬而无暇顾及家人,甚至因自身品行不端令亲人感到痛苦。
对普通人来说,具备以上几点,不仅自己安乐,也是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
而对另一些更有能力、有担当的人来说,成功还意味着创立一番事业,使员工因为你的事业得到成长,使大众因为你的事业从中受益。同时,还具有公益心和利他心,愿意将经营所得回馈社会,惠及大众,从而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能够做到这两点,就能从自利上升为利他。
总之,对成功来说,做人和做事不可偏废,其中又以做人为根本。现在的人为什么对成功产生困惑?就是因为对成功的定义从开始就错了——单纯追求做事的成功,忽略做人的成功。结果把事情做成后,却发现健康问题、人生问题、家庭问题乃至社会问题接踵而至。
身体不健康,就无法享用物质财富;心灵不健康,无论拥有什么依然烦恼重重,不得自在。如果一个人身心不健康,即使拥有再多财富,在别人眼里再“成功”,又有什么意义呢?
不想太累,其实有方法
现代人普遍活得很累,原因是什么?
无非是因为贪著,因为心对外境粘得太紧,对财富和权力粘得太紧。当我们有十分在乎时,会带来十分的压力;而当我们有一百分在乎时,就会带来一百分的压力;当这种在乎超过一百分时,我们就会被自己制造的在乎彻底压垮。
或许有人会说,我们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家庭中,都有各种身不由己的责任,随便一句“放下”,不是不负责任吗?须知,不粘著不等于不努力,而是在积极努力的同时,不被结果和成败所转。
怎样才能放下粘著?这就需要学习佛法智慧,这是解粘去缚的特效良药。
我曾和心理学界有过多次交流,并就“《心经》与心理治疗”“《金刚经》与心理治疗”等主题进行探讨。为什么古代文人对《心经》和《金刚经》情有独钟?就是因为这些经典可以帮助他们透彻世间真相,厘清物我关系,从而知道自己在这个世间应该如何定位,如何自处。
《金刚经》有个著名的偈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当我们真正能以这种智慧来审视事业、情感、家庭和人际关系时,内心就会多一些超然物外的豁达。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一样可以积极开拓事业,一样可以承担家庭责任,一样可以处理人际关系。当所有这些不再对你形成干扰,人生才会因此自在。
总之,不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佛法智慧对我们都有莫大助益。顺境时,让我们有努力的方向;逆境时,让我们有超然的心态。
什么才是输在起跑线上
在我们今天所受的教育中,往往把传授知识和技能放在首位,严重忽略了做人的教育。
这一情况不仅存在于学校,家庭也是如此,甚至早在孩子出生前就开始了。中国自汉代起就有“胎教”,古人认为,胎儿容易被孕妇的情绪和言行影响,故孕妇必须遵守相应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但今天的胎教是什么呢?往往是打着“激发胎儿无限潜能,让宝宝赢在起跑线上”的广告。
我们以为的教育,就是知识、能力,就是分数、考级、各种证书……而这一切,最后将导向所谓的成功——更多的财富,更大的事业,更高的地位。却从未想过,要给孩子哪些关于做人的教育。
那么,忽略做人会带来什么问题呢?
如果把做事当做惟一目的,没有做人的标准,很可能急功近利,干出很多不该干的事情,甚至不择手段,铤而走险。如果这是属于道德范围的不良行为,就会使人良心不安,被愧疚折磨;如果这是属于触犯法律的犯罪行为,还会受到法律制裁,付出沉重代价。
可见,单纯把做事和结果作为成功标准,有着种种潜在的过患。
真正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做事,还伴随着做人。在传统的东方文化中,特别重视为人处世之道,以成为君子乃至圣贤为人生目标。在佛教中,则是以成就佛菩萨品质为修行目标。也就是说,做人才是根本,做事不过是做人的一个方面,一种手段。
所以,我们应该本着做人的原则去做事。在做事过程中,完成我们的人生追求,印证我们的人生价值。如果立足于这个角度,做人和做事就能有机结合在一起。
人生这笔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商者崇尚的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这也是很多百年老店得以长青的根本。仅仅在几十年前,这样的遗风还随处可见。但改革开放后,“利润最大化”却开始以压倒性的攻势取而代之,成了所有人的追求目标。这种价值观的迅速改变,固然有多年贫困生活后的反弹因素,但更重要的,是道德和做人教育的缺失。
当人们没有做人的标准时,自然会以做事的结果为导向,以牟利为压倒一切的标准。于是乎,工厂生产假货,农民滥用农药,商家欺诈销售,甚至连医院、学校都想方设法地创收。
当一切在向钱看的时候,我们都成了受害者或施害者,并使整个社会陷入人人自危的恶性循环中。
怎样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将做人和做事结合起来,并把做人的成功放在首位。比如企业家,他们的行为不仅关系到自己,也直接影响到许许多多的人。如果能在遵循道德的前提下合法经营,经营企业就是自利利他的善行——既能使自己获利,也能使员工受惠,还能为社会提供产品,创造财富。这也是保证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为大家信任你,社会需要你。
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可以让内心坦荡,没有任何不安和愧疚。如果为利益不择手段,做了不该做的事,就像埋下一个隐患,随时要担心它的爆发。即使没有遭受法律惩罚,也会受到良心谴责,惶惶不可终日。这样的话,即使赚得再多,或成了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就像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那样,终有一天,会因真相暴露而遭人唾弃。
人生也需要经营,这笔账,该算算清楚。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