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企业何去何从
初秋、子夜时分,国际广场18层最大一间办公室的灯光依旧明亮。卓凡房地产公司老板陈总燃起一根雪茄,从房间走了出来,整层楼只有他的轻微脚步声。陈总深深吸了口烟,叹口气,又踱回到办公室,关掉大灯,打开了微红的台灯。
陈总最近的心情实在不佳,公司内外的一些事情很是令他郁闷。两周的时间,陈总飞机行程几万里考察项目。从上海到天津,从天津到西安,西安到成都,再到武汉,之后又临时去了趟乌鲁木齐。“项目、项目,咋就拿不到合适的项目?难道真的要断顿了?”陈总自言自语。
陈总本是个对政策、市场极为敏感敢于判断的人,但考察了十几个项目,对房地产发展的形势有些迷茫了:看上的地盯得人多,不是从证券市场富贵起来的大款,就是香港的地产大鳄,拍的价格越来越离谱,地王是一个接一个,从一线到二线城市,像是中了邪。这还不算,诸多行业有钱的主,一古脑进入了这个圈子,出手阔卓,“举牌不看价,拿到算
英雄”。
卓凡公司一直坚持认为:“要做开发商,不做地产商”。陈总认为,囤地是没有技术含量的,主要精力要放在开发建筑产品上。卓凡公司一年的销售额不大,这几年稳定在8-10亿元之间,但它所有产品在同时期都是这座中国西部城市最亮的名片,几个大型商业综合体更是拿了无数奖项,赚足了海内外投资者的眼球。3个10万平米左右的商业项目,保守估计净赚30亿元。
可现实问题是,到明年春天公司就无项目可做了。陈总急啊,无数个念头闪过脑海:拿地?可是看上的没有低于20个亿的。继续做房地产,没米下锅肯定是不成,可面粉都比面包贵了,这不正常啊?增加持有,要压资金;优良资产打包上市,可与基金的谈判又不大顺利,转型谈何容易?
刚出差回来的那天,在公司楼道里,两个小员工谈论公司无项目可做赶紧找退路的话,让陈总不经意间听到了,连普通员工都开始紧张起来了。
企业到底何去何从?
烦心的事儿不单单是一桩。这半年陈总骂人越来越正常了,几位副总挨骂的次数也是越来越多。
挨骂最多的是他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子弟兵王副总。想当初公司起步那几年,这个年轻人脑子活、勤快,找关系拿项目总是能出其不意,可企业规模大了、部门多了、项目多了,这个家伙却好像不会干了。做部门经理时,王副总所在部门的工作相当出色,井井有条。可现在呢,作为常务副总,他分管的几个部门矛盾重重,他总是协调无力。管理上,眉毛胡子一把抓,不仅其他几个资深副总,就连他自己从外部引进的部门经理都不买他的帐。王副总本人也挺郁闷,几次和老板谈话都表达了对其他几位副总的不满。
其他几位副总履历很相似,都是工程专业。一开会,总有两种声音,用陈总的话来讲:“打官腔、谈工程”,是卓凡公司总经理办公会最大的文化特色。公司早已从项目制管理转为集团化管理,虽然成员企业不多,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高层管理者的不适应、不转变,使陈总很是为难。换人?下不去手,都是一起打拼出来的兄弟;不换?人的阻碍又是客观摆在面前的问题。
为了解决人的问题,陈总花重金从港资企业挖来了总经理,希望带来新的管理思想,适应公司集团化发展的需要。可三个月不到,问题出现了,总经理的规范管理思想遭到了子弟兵、元老派的一致反对,管理又是一片混乱。
卓凡公司看起来问题很多,陈总处于困惑中。
给创业兄弟寻求合适的退出通道
陈总面临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一个是管理问题。
房地产的激烈竞争已成事实,淘汰、洗牌已经开始迅速出现。大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加快增发、加紧圈地;没上市、想上市的大公司疯狂买地,积极包装;规模小、地域性的公司通过合作探索项目管理等新的经营模式;一些国字头的企业一方面积极拿地,另一方面时刻关注政策的变化,希望在调控过程中依托自己国企的身份多分一杯羹……优质地块的“招拍挂”比拼,和中小房地产公司渐行渐远。
从卓凡公司的情况看,作为非上市公司资金实力有限;上市融资一两年内又难以成行,几年内要做大的想法不大现实。要发展,还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做强上。公司多年来积累了相当的商业地产开发经验,还是要在这方面下功夫。虽然很多大的开发企业已经逐步增加商业地产的比例,但面对住宅开发的大好销售预期、回款预期,很多企业还是没有下定决心更多参与商业运营环节,毕竟占用资金量太大,谁都想在初始阶段积累的更多。
卓凡公司作为第二梯队阵营的开发商,公司积累了相当的商业地产开发经验,也有知名度比较高的区域性品牌。卓凡公司需要明确自己地产开发整合商的定位,加快和国内外尤其是国外设计、招商、咨询、物业管理等知名公司的合作,多分人一杯羹,尽快在商业地产开发理念、设计、运营管理等环节比竞争对手多走一步。在大家还在预备阶段,就开始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自有资金充足,不做土地储备,虽然发展遇到问题,但卓凡公司抗风险、尤其是财务风险的能力很强。适当增加持有型优质物业,通过与优秀运营商合作,将物业逐步增值,再考虑出售。考察小规模的商业地产、与传统住宅商合作进行商业开发,都是公司可以考虑的发展方式。积蓄实力,保住实力,等待行业波谷的出现,对谨慎的陈总来讲,具有方向性的意义。
再来看卓凡公司的管理问题:公司的管理问题需要关注两个基本出发点:一、公司处于管理转型阶段;二、人是解决管理问题的核心。
初步集团化发展的公司,一般会在管理模式上不适应,经常会在操作管控、战略管控、财务管控之间游离、争论。模式并不是最重要的,能够做到集权有力、授权明确、信息畅通就好。
转型阶段多数管理者还处于项目管理的习惯思维,喜欢事必躬亲、习惯用怪招、出奇招解决问题。在项目管理中,尤其是前些年不够规范的市场里,需要公司领导亲自操办的事情很多,也需要积累很多非规范的做法。但市场越来越规范、公司队伍越来越大,按企业自身发展规律办事的成分是逐渐增加的。
转型需要寻找突破口,组织、人、规范一起抓,从理论上讲是对的,但任何转型时期的变革和推动,一段时间内只做一件事的实用功能更强。管理者重与不重、舍与不舍是决定转型收效与否、大小的最关键管理艺术。
市场规范了、进步了,陈总也开始转变了,希望有新的发展。但很明显,他的副总们还没有跟上他变化的节奏。“要么人的思想改变,要么用新思想的人”,陈总需要进行抉择,长痛是痛、阵痛也是痛。如何给创业的兄弟们考虑合适的退出通道,陈总应当提上日程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