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李依宸
摘要:作为数学教师,在备学生时应当考虑到孩子的各方面学情,还要注意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学数学。这样做不仅可以令学生更容易理解,还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生活;数学;新知;练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1-101
前不久听到了同事这样的描述:“付的钱减去花的前等于剩的钱,他竟然听不懂。这孩子是有多笨啊?"真是孩子笨吗?不是的。只是因为这个数学问题远离他的个人生活实际,才导致孩子无法理解这个数量关系。类似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作为数学教师,在备学生时应当考虑到孩子的各方面学情,还要注意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学数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知
小学生的思维较为形象化,他们获得的大部分数学知识都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基于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善于创造良好的视觉冲击,善于借助生活情境导入新知,在数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沟通桥梁。
在学生心理上,当学习内容和熟悉的生活实际越接近,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就越快。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出发引人新课,努力拉近新知与学生的距离。在教学《位置与方向》一课时,我先联系生活实际,请学生试着描述一下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然后再讓学生尝试描述其他人的位置。这样从生活实际入手,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学生在思考与描述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新知。
在学生已经构建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后,再引人新课,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联系生活实际教学新知的理念在教材中也有很好地体现,人教版教材中也新增加了不少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如:分类、位置、统计等内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
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教师巧妙地利用教室这一学生熟知的生活环境组织教学,先请学生观察,再尝试描述,教师再总结数学表达方法,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不仅学得快,而且学得主动,学得透彻,更主要一节课学习结束后,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同时他们还强化了合作互助的意识。长此以往,学生的合作意识、创造精神怎能不得到发展呢?
二、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教学
教材中有一块很重要的阵地,加减与乘除的计算,这是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应用最广泛的基础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必要基础。因此,教学时必须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具备一定的计算水平,做到计算相对准确,最好还能具备较快的计算速度。从形式上看,数学计算是对数据的整理,但在本质上,它是反映了生活、生产劳动以及各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因此教学时更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总结计算方法。
如学生第一次学习加法时,我没有直接出示计算结果,而是先引导学生从生活的体验中感知“加法”的含义。我是这样做的: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每人拿出3支铅笔,再请他们将铅笔合在一起,请同学们数一数一共有几支铅笔,从而令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这样从学生平时看得见的具体事物出发,一下子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解方程时,我运用比喻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方程里的未知数想象成一个人,每个人都是按顺序穿衣服的。以3(x+2)-4为例,括号里的数字2和人一起被包在了里面,那么这个2离人最近,就可以把它想象成贴身的衬衣;括号外面的3在化简后可以紧贴着括号,离人也相对近一些,我们就可以把它想象成人穿的毛衣;最远处的4和人之间隔着一个减号,距离最远,我们把它想象成外套。人在脱衣服的时候都是从外往里一层一层脱的,那么解方程的时候就按同样的顺序进行消数。这样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比喻后,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解方程的运算顺序,既生动又有趣。
当然,我们最后不要忘记再引导学生回到数学范畴严谨地思考问题,告诉孩子对于上面的方程,其实是按照逆推运算顺序来解题的,正常运算时应为“+×-”的顺序,解方程时就是反推运算,因此消数的顺序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二者之间不可割裂。
三、联系生活实际设计练习
既然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那么结合学生意悉的生活实际设计练习,让学生有机会学以致用,学生会找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同时也更愿意学好数学。
课上所学的知识还需要通过作业练习来加以巩固,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现在教师们所留的普遍都是重复性作业。这种做法只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起不到提高成绩的作用,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教师布置作业时,能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对所学知识就会产生亲切感,从而提高完成作业的质量。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时,我除让学生完成书上的练习外,还让学生走到街上去,先数一数某段距离之间有几棵树,再结合自己的发现出一道数学题并解答。再如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引导学生思考:这类问题还可以有哪些拓展,还可以把哪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学生们畅所欲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动脑、动手、动口,而且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解答,这样不仅拓展了知识的广度,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是数学教育不变的目标,要靠长久努力,要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不断深化,使之逐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不仅要看学生掌握了多少数学概念、法则,会解多少道难题,更要注重学生能否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一定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拉近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括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参考文献
【1】马建月.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学周刊A版,2018,000(023):108-109.
【2】周永梅.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探析[J].华夏教师,2018,No.098(14):79-80.
作者单位: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实验小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