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2007年郑重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要求研究中国史,提倡大国学。他说:“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
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生存方式,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广泛的渗透性。一个民族的文明离不开文化高水平发展。文化底蕴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根基所在,在社会发展中保持着无可比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成为推动和维护社会发展机制无可替代的力量。
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漫长的人类文明之路,中华文化有着许多创新和领先的辉煌,也在与世界各民族的不断交流、学习中丰富和发展了自己。
蒙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深远影响的发展阶段。蒙元时期是中国疆域最大的时期,也是众多民族大统一的辉煌时期。四十多个大小公国、诸侯并入中华版图,为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和大融合大发展开拓了无限广阔的前景。蒙元文化吸纳了欧亚大陆众多民族的优秀文化,海纳百川,具有显著的多元性和空前的繁荣。上都作为蒙元文化的中心有着不容忽视的历史地位和广泛深远的巨大影响。
蒙元文化“崇尚自然,恪守信义,践行开放”的核心理念,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道法自然等信条,都是一脉相通的。没有源和流之分,没有高和低之别,而是相互借鉴、融合、包容和发展的结果。
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呈现迂回曲折螺旋式渐进的状态,中国、希腊、埃及、印度的古文明在当时的历史局限下已经发展到了尽头。历史老人蹒跚地徘徊行进着。
历史的车轮在沉寂和缓慢中寻求生机。路漫漫其修远兮,人类一直在永不停息地上下求索。
蒙元大帝国的出现正是人类发展道路上的又一次奋进,又一次探索。据《黄金史纲》记述,十二世纪的欧亚大陆“是时有肆虐其民者十二国”皆暴戾无道,民不堪其苦。天生成吉思汗铁木真,以次剪灭十二国,有天下。”成吉思汗“在位二十四年,灭国四十”。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大一统的元王朝,打破了欧亚大陆上各民族间此疆彼界的限制,大大便利了空前宽泛广大地域内的各民族人民的往来和物资文化交流,也为中华各民族的统一和共同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山雨欲来风满楼”。强劲的蒙古旋风“横扫千军如卷席”,给欧亚大陆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景象。
十二、十三世纪蒙元文化的兴起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席卷欧亚大陆的蒙古旋风震撼了整个世界,也为人类文化的发展注进了新的活力。
有人说,十二世纪的蒙古族作为草原游牧群体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有人说,蒙古铁骑只会征战抢掠,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这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也许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事实。但更重要的是,蒙元帝国征服了四十多个大大小小的诸侯、王朝、公国,并且成功地进行了上百年的巩固和发展。铁的事实证明,“落后”论和“破坏”论是有失公正和客观的。恐怕离历史的真实太远了,远的有点离谱了。
征服四十多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国力能够作到吗? 社会发展的长久徘徊和诸多王朝、公国的衰败,呼唤着一个有生命力的强大势力出现。蒙元帝国的出现正说明蒙元领导集团集聚了一批精英人才并且与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需要的众多的僚属和民众有着相对和谐的关系。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出身蒙古乞颜部孛儿只斤氏族家庭,是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1182年在他二十岁的时候被推为部落首领,于1206年统一蒙古族各部。
关于“蒙古”一词的词意,有种种不同的解释。《黑鞑事略》认为:“沙漠之地有蒙古山。鞑语谓银曰蒙古,女真名其国曰大金,故鞑名其国曰大银。”刺失德认为,“蒙古云者,犹言简朴而孱弱也。”翁独健则认为,“蒙古者,以剿定诸国,故曰‘蒙’,取居中驭外之义,故曰‘古’”。而比较可信的解释应该是“长生(或永恒)的部落之意”。蒙古族是个敬天的民族,而天是个永恒的存在,故曰长生天。
成吉思一词也有种种解释。 《蒙古源流》中说,有五彩瑞鸟,每朝落在成吉思合罕帐前石上,发出“成吉思”的鸣叫声,所以称作成吉思汗。 《蒙鞑备录》则认为,“成吉思者,乃译语天赐两字也。”也有学者解释为“强大的”或“王者中之王者”。其实,“成吉思”一词在蒙古文献上是有记载的,在祭祀火神中,说到火的起源,就用过“成吉思”一词,即表示铁的性质的“强硬”之意,以其在人,可以理解为“强大”。
公元1260年,忽必烈在元上都即大汗皇位,建国号:大元。取《易经》 “乾元”之义。史称元世祖,在位三十六年。元世祖为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弟四子。自成吉思汗立国到元世祖,祖孙三代励精图治,是蒙元帝国的兴盛时期,也是蒙元文化的繁荣期。
元太祖成吉思汗建国励行《大札撒》,建立“忽日勒台”协商推举制度和典谟、训诰、誓命等政令规范,赏功罚罪,军政统一,雄才大略,成就了大业。以天力论和忠君说为思想文化基础,信仰萨满教,笼络人心,训化道德。
著名的全真教道士长春真人丘处机,于公元1229年应成吉思汗之邀,前往中亚为成吉思汗讲道。蒙哥汗时,鲁不鲁乞受法王路易九世之遣,穿越蒙古高原,传播了东西友好的讯息。阴山汪古部景教徒的西去和西方基督教的东来,在东西相互传递着福音。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及其父亲,带来了罗马教皇致蒙古皇帝的书信。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亚洲文明与欧洲文明,进行了强有力的大交流、大贯通、大融合,带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上都,又称上京、滦京,地处中原与漠北的交界处。上都是蒙元帝国继哈刺和林之后建立的第二个都城,也是标志着蒙元帝国走向辉煌的历史名城。
考古发现,元上都选址时运用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选择了金莲川这一“形胜之地”,背靠龙岗,面向滦河。如今元上都申遗成功,标志着蒙元文化再次兴起。
1251年蒙哥汗即位后,命其弟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为了对刑州、河南、陕西关中等地进行治理,忽必烈由漠北南下,驻帐于桓州、抚州一带,在滦河上游的冲击平原——金莲川广招天下名士,建立了“金莲川幕府”,形成了忽必烈总理中原军国事务兼有文韬武略的人才库、智囊团。确立了崇尚懦学的王道思想,兴复“文治”,以“实天下太平之基”。上都常有阿拉失、波斯、突厥等商人往来,被称为“色目商贾”或“回回商人”。意大利威尼斯商人尼古刺兄弟带马可·波罗到中国,在上都受到忽必烈极高的礼遇。马可•波罗在中国居住17年,深得忽必烈器重。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详细记述了上都的宫殿、寺院、宫廷礼仪、民情风俗,向世界介绍了上都,让世界了解了中国。
上都城有着众多的佛寺、道宫、回回寺和文庙。除了蒙古萨满教以外,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很活跃。著名的佛道两次大辩论影响深远。佛道两家争辩,由朝庭下旨组织辩析。两家相约:道胜则僧冠首而为道,僧胜则道削发而为僧。 第一次,1255年在漠北哈刺和林,佛教代表少林寺长老福裕驳倒了全真教派的首领李志常。第二次1258年,蒙哥委托忽必烈在开平召集汉地佛道两教代表人物进行第二次辩论。参加辩论的佛教僧侣300多人,道士200多人,达官显贵和儒士200多人,吐蕃(土波) 人班弥恒、八思巴作为统领释教的帝师和克什米尔僧人那摩等宗教首领也参加了辩论大会。各抒己见,不同思想文化争鸣,轰动朝野。
上都由于是蒙元政治文化中心,又在世界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所以通行着多种语言文字。官方通用蒙古文,其文字有畏兀字和八思巴新字。有汉文、藏文和亦思替非(古伊朗波斯)文。
孔庙、八思巴帝师寺地位崇高。儒学、蒙古字学、医学、天文学都很兴盛。有庙即有学。孔庙得到尊崇,儒学也广为传播。中华文化三大传统,儒、道、佛都有了深入发展。儒家思想核心是“仁”、“仁爱”,崇尚道德。道家以自然为法, “道法自然”,崇尚无为的自然主义,主张“天人合一”。佛家从“解脱”坐标观照人生,信奉“无常故苦”的价值判断,为人们提供了解脱方法和途径的精神依托。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儒家人世,道家隐世,佛家出世。三家融合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关切;二是对人生崇高境界的追求,三是重视心性修养。儒、道、佛的深入阐释和东西方多种宗教与学说的广泛发展都说明了蒙元文化的多元化与繁荣。
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漫长历史。蒙元时期文化有着多元性的特点,这是和贯通欧亚的广袤疆域与文化大视野和众多民族的大一统、大融合相一致的,这样的历史条件也是前所未有的。实际上中华文化也正是在不断吸收各民族、各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作为世界强国,中华文化对世界的文化发展和人类的文明产生了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
内蒙古民营企业国学商会
Email:nmgmyqygxsh@tom.com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