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应认真考虑以非洲市场来解决国内问题

时间:2024-04-24

《华尔街日报》21日载文称,中国政府目前正在考虑为2万亿-3万亿元人民币 (合3000亿-4500亿美元)左右的不良贷款承担责任,这些贷款发放给了地方政府的借贷机构。文章称,这样一个救助计划的规模大得惊人,约占中国GDP的7%,超过美国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的规模。此次救助计划的规模几乎相当于本世纪初中国重组其四大国有银行时剥离的坏账总额。

实际上,《华尔街日报》报道的并非新闻,安邦《每日金融》研究简报早在6月2日报道:有消息称,中国银监会计划在未来3个月内清理多达近3万亿元的地方政府债务,相关损失将由中央政府和国有银行分别承担。不过,据进一步了解,此动议只是财政部少数部门少数人参与的一个闭门讨论,银监会和发改委都未参与。该内部会议谈到了针对平台贷款风险未来可能的一个解决方案,但对可行性未充分论证。

虽然这只是一个不成熟的动议,但它揭示的问题却非常重要:中国过去两年的经济刺激计划产生的不良贷款即将冲击中国的银行系统。如果只看中国各大银行公布的数据,这种担心似乎毫无必要,因为银行的不良贷款数量仍然很低,并在持续下降。然而,如果说2009-2010年匆忙发放的17万亿信贷中没有多少坏账,这是完全违背逻辑和常识的。问题只是在于:坏账会在什么时候开始显现?

对于这些注定会出现的潜在坏账,现在国内外市场关注的重点是,到底会产生多少坏账?中国政府会以什么方案来处置坏账?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模式还能不能解决问题?要处理这些坏账,几大商业银行将如何融资来满足资本金的要求?等等。不过,在我们看来,这些思路基本都限制在中国市场之内考虑问题,而且在战略上缺少创新。这种模式下,很难找到突破性的解决之道。

坏账的显现和严重程度与整体经济形势有重要关系。过去两年中国实行了堪称“放纵”的信贷政策,一方面造成了现在的高通胀压力,另一方面也埋藏了大量的坏账风险。如果未来高通胀形势不改、紧缩政策不断,再加上国际市场环境低迷,中国经济的放缓程度可能会比较严重。反之,如果中国找到拉动经济的新力量,同时还能缓解通胀压力,那对维持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将有莫大好处。然而,如果限于国内市场,则很难找到政策突破口。

在我们看来,中国应该跳出中国市场来看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安邦此前所提的推出非洲“马歇尔计划”。中国可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下,面向非洲市场推出10年共4000亿美元的援助开发一揽子计划。在这个框架之下,中国可向非洲市场输出大量商品,向非洲转移大量的过剩生产制造能力,同时利用金融资源优势向非洲输出人民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在非洲取得突破。

有人会说,4000亿美元是否太多?这个问题其实不用担心,每年400亿美元的资金规模,不到2800亿元人民币,10年总共的资金规模还不到3万亿元人民币,中国完全可以维持这个资金支持力度。我们要说的是,在国内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在国内多印4000亿美元的钞票可能会加剧通胀,在投资效益上可能是浪费,但在非洲市场花4000亿美元则可能会获得巨大的成功。

更重要的是,这4000亿美元是面向非洲市场,但它最终可以用于拉动中国的经济,并且去非洲换回我们想要的东西。这相当于以非洲的4000亿美元的市场,来拉动中国的生产制造,是一个绝对有效益的“3万亿”刺激计划!在战略层面,中国政府应该加以慎重考虑。(AHJ)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