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聂伟伟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建立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加强课程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得学生能通过课程学习走进生活、走向社会。生物是一门研究自然科学的学科,其包含生命起源、演化、构造、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蕴含丰富的生活元素。然而,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模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偏向模板化,所呈现的课程教学内容缺乏生活气息,导致学生既无法产生学习兴趣,又难以提高实用能力。为了使学生提高兴趣、加深理解,教师可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来辅助学生的生物学习,彰显生物课程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活化;创设情境;策略
现代教育秉承“以人为本”思想观念,要使教育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生活化教学是高中生物课堂中的“老生常谈”,将生物问题与生活情境连接,有利于加速学生理解,并提高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教师要使生物教学回归生活,结合生活化元素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避免出现学术化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的问题,从而提高生物课程的实用性。基于高中生物知识抽象性强的特点,教师可创设生活化情境,将生物知识寓于生活现象中,促进学生对生物概念、事实与规律形成更直观地理解。
一、利用生活实物创设生活化情境,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
生活现象源于生活,生物实验内容也通常为生活常见现象,为此,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可直接运用生活现象创设生活化情境,利用常见生活实物代替生物模型,这种更直观可触碰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生活中的实物具有真实性,学生通过观察触碰真实事物,可以获得切实体验,感受生活现象与生物知识的联系,继而引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细胞呼吸”这部分知识时,笔者将生活实物制成教具,让学生利用熟悉的实物来理解生物现象。首先准备三个空的塑料瓶,在三个瓶子中分别放置加入酵母菌的面团,三个瓶子中分别装了刚揉好的面团、发酵一天的和发酵两天的,然后在瓶口套上气球,静置一段时间观察变化现象。通过对三个瓶子气球的观察,学生发现发酵两天的面团会使气球变得更大,从中可以认识到酵母菌的呼吸作用,并体会到生活事件中的生物现象。
二、灵活运用语言创设生活化情境,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简单化
高中阶段的生物教材知识更为抽象,而学生形象思维发达的特点会致使他们感到抽象知识枯燥乏味。为此,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灵活运用语言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得抽象内容具象化、复杂知识通俗化,这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使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简单化。并且,教师可借助文学化的语言为学生创设诗情画意、富有内涵的生活化情境,促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更多隐性生物现象。
如:在教学“细胞的物质运输”这部分时,笔者将细胞比喻成工厂,物質进出细胞等同于工厂输入原料、生产成品、运出垃圾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形象地认识细胞的物质运输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又如:“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中描写了秋天的景象,教师可引用这句诗让学生学习树叶的变色现象,在气温降低,紫外线强烈的环境下,叶绿素逐渐分解,光合作用中糖分运输遇到阻碍,使得花青素变成红色,如枫叶、槭树。
三、运用媒体技术创设生活化情境,增强教学直观性与互动性
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教育行业也意识到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旨在于使教育模式跟上时代发展趋势,构建更符合现代学生认知需求和学习兴趣的课堂模式。为此,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活化情境,利用图像、动画、音频等形式促进学生的多感官认知,将微观抽象的生物知识点宏观具体化,从而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互动性。
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这课时,教师便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胎儿发育过程”的动画,动画呈现了细胞逐步发育成人形胎儿的过程,并且其中包含了“胎儿手指从聚合到分开,胎儿发育经历有尾阶段”两个新颖的知识点。通过动态展示,学生能够对细胞的分化与分裂过程形成更整体的把握,并且动画视频还向学生传达了生命的奇妙,有利于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
总而言之,在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下,社会发展形势、新课程改革目标与个体终身发展需求都明确指向教育的本质目标是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使得他们成为具备终身学习观念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新时代人才。顺应人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极为重要的。这便需要教师要转变传统应试化教育理念,运用更具发展性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此,教师要合理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运用生活问题引发学生的头脑风暴,促使他们在生活化的生物现象中主动建构知识,进而能够运用生物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科学现象与问题。
参考文献
[1]蔡少怡.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学生活化教学[J].高考,2018(21):97.
[2]张彩军.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J].记者观察,2018(18):6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