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摘 要:《麦金托什》是毛姆短篇小说集《叶之震颤》中的第一个故事。故事以南太平洋岛屿为背景,主要讲述了行政官沃克尔与其助手麦金托什之间的故事。本文通过文学伦理学批评,探析故事主人公们的伦理困境以及伦理选择,并分析他们悲剧结局所带来的启示和教诲。
◆关键词:伦理困境;伦理两难;伦理选择
作为英国二十世纪杰出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毛姆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叶之震颤》是其根据在南太平洋的见闻创作的短篇故事集。目前国内对这个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后殖民视角解读以及对作品中中国人形象的分析。傅悦在后殖民语境下审视了《叶之震颤》的时代和地域背景,解析殖民者所构建的“他者”刻板印象如何在历史的发展浪潮中觉醒与消亡。王夢潇则从毛姆笔下的海外中国人形象着手分析,认为毛姆的书写一定成程度上颠覆了西方对中国人形象的一些刻板印象。本文将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入手,分析《叶之震颤》的中《麦金托什》悲剧发生的伦理环境、伦理困境以及人物不同的伦理选择给我们带来的道德启示。
1伦理环境
伦理环境又称为伦理语境,是文学作品存在的历史空间。被誉为“世界旅行家”,毛姆对不同的文化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其中包括了南太平洋的原住民文化。1916年的南太平洋之旅为其短篇小说集《叶之震颤》提供了故事素材。故事发生在在位于太平洋南部的萨摩亚,这里曾经是德、英、美三国共同瓜分的殖民地。《麦金托什》中,二十六岁的沃克尔在德国占领时期就来到岛上成为了种植园主。之后他在德国政府的授意下成为行政官,其地位在英国占领这座岛后更加得到巩固。执政的二十多年中,沃克尔始终以专制的手段统治这座岛屿,声名远扬。主人公麦金托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岛上,成为了沃克尔的助手。
2伦理困境
伦理困境是指文学文本中由于伦理混乱而给人物带来的难以解决的矛盾和冲突。故事中,沃克尔和麦金托什分别因为伦理身份的混乱陷入了不同的困境之中。在岛上拥有绝对权力的行政官沃克尔原本只是一艘运煤船上的一个铲煤工,船长经常对他拳脚相加。一次机缘巧合,沃克尔赌马中了一千多英镑的奖金,一跃成为新的船长,并最终因卖掉运煤船又大赚了一笔。来到岛上之后,因为白人的身份,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厚待,被德国人任命为行政官,成为了岛上的统治者。底层出身的背景让沃克尔切实地关注着岛上居民的生活:他致力于修建一条环岛公路,“小岛的繁荣很大程度上仰赖于此”;他也会“照看当地人的劳动,保障他们的椰子干换得公平的报偿”......诸如此类的描述让人不难看出沃克尔对这座小岛的喜爱和维护之情。但同时,巨大的权利也蒙蔽了他的头脑,使他成为一个傲慢自负的统治者。他蔑视规则,认为自己的裁决便是“神意的判决”,他无情地嘲笑当地人的无知与软弱。尽管沃克尔为这座岛屿付出了半生(他手头有各种赚钱的机会,但他比当初委任这一职位的时候更穷),当地人却认为他“如同恶魔一般的狡猾”。伦理身份的转变给予他腐败的权利,使他成为了一个自负的上位者,不屑于规则与沟通,最终导致了他的灭亡。
与沃克尔不同,麦金托什出身较好,他原本“在伦敦过着政府官员那种被受庇护的日子”,因为一场肺炎他不得不来到太平洋做事。麦金托什与小岛格格不入。他厌恶这种“囚犯”般的生活,“最新的报纸也不过是三周之前的”;他无法理解上司对当地人的感情,身为白人的种族优越感让他瞧不上当地人。即使在他心神不安的时候,他也只与混血商人杰维斯稍作来往,“那人是个混血儿,但他的白种人成分让人可以跟他聊一聊”,但杰维斯身上一半的岛民血统仍让他看起来“一身的奴性,卑躬屈膝,谄媚逢迎”。麦金托什抱着好奇心与期待来到岛上。白人行政官的美名远扬,传奇的故事给他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英雄色彩。而成为沃克尔的助手之后,两人迥异的性格和行事风格以及沃克尔无所顾忌的讥讽嘲笑,让麦金托什“渐渐看透了这个人的真实面目,闹嚷嚷的好脾气后面,他察觉出那令人痛恨的庸俗狡诈、自负和盛气凌人”。伦理身份的巨大转变与期望的落空让麦金托什始终无法从混乱中解脱出来,深陷愤怒与怨恨之中,最终成为他人生悲剧的导火索。
3伦理选择
文学作品中,斯芬克斯因子在人身上以自然意志、自由意志以及理性意志形式体现出来,分别对应人的原欲、欲望和伦理意识。通过故事开篇的描述,读者不难发现麦金托什一直处在伦理两难的境地,犹如困兽一般苦苦挣扎。“他有一种要做出狂暴事情的愚蠢冲动,必须牢牢克制住”。周遭的环境让他需要“攥紧双拳强忍着”,望着窗外的“光艳的景色”,他却“只感到憎恶”,甚至“打了个寒颤”。对行政官的怨恨以及岛上生活的厌恶让他几乎控制不住心里的恶兽,他无数次在脑海中构想着对行政官的报复。当沃克尔无视他的意见时,“一种巨大的渴望摄住了他,想要羞辱一番这个下流而又残忍的人......一股冲动在脑中一闪而过,想用一颗子弹打穿对方脑袋”。好在大多数时候,理性意志终究占了上风,“他不让自己多想,马上拂去这个念头”。但一味的隐忍和接受显然不能解决问题。沃克尔全然不知他的怨恨,而他自己也陷入了”一种狂热的偏执”。最终,在沃克尔与当地人因为修路的工钱产生冲突时,麦金托什抓住了机会,将手枪“不经意”地放在报纸下,借当地族长儿子马努马之手杀掉了沃克尔。
麦金托什的内心是挣扎的,自由意志与理性意志之间的博弈让他处在一种恐惧、无助的状态之中。在马努马拿到手枪之后,他开始劝阻沃克尔单独出行,因为他深知死亡已经在他的身边潜伏。他甚至建议沃克尔一起打牌,明知打牌的时候只会被他羞辱,但“有种莫名的东西让他坚持说下去”。此时,理性意志依旧存在,他徒劳地想要阻止悲剧的发生。而沃克尔的傲慢与自负让他再一次屈服于内心的渴望,“一丝淡淡的笑意在他那双冷静、阴郁的眼睛里闪过”,自由意志开始侵占他的身体。再一次被拒绝之后,“那丝微笑从他的眼睛蔓延到他的嘴角”,麦金托什彻底被自由意志侵蚀,顺从了自己内心的渴望,冷漠地看着沃克尔走向死亡。此时的麦金托什已经脱离理性的约束,像变了个人似的,他甚至开始欣赏岛上的风景,一切似乎变得美好。而当真正看到沃克尔中枪后奄奄一息的状态时,“他头疼的要死。那种感觉就像无数凶残的生物在脑中打斗,竭力要挣脱出来”,理性意志再一次挣扎着夺回身体的控制权。沃克尔临终的遗言让他意识到,这个老人是真心爱着当地人民,甚至不惜掩盖自己死亡的真相,呢喃着“宽恕他们”。“宽恕他们,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麦金托什崩溃了。他是虔心信教的,他也清楚地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他能预想到一个放纵的选择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他的内心却承受不住了。正是这种伦理自觉使他认识到了自己的罪孽,最终采用了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惩罚自己。
4结语
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文学的价值在于它具有伦理教诲功能,即文学为人类的伦理选择提供了指引。《麦金托什》让我们看到了伦理身份的转变可能带来的伦理混乱和困境,也让我们明白了人生中伦理选择的重要性。陷于伦理困境中的沃克尔和麦金托什分别选择用傲慢与隐忍武装自己,掩盖各自的羞怯与愤慨,而没有在伦理结,即冲突形成的第一时间尝试解构,让误会与怨恨越积越深,最终形成无法调节的矛盾,悲剧收场,这不禁令人反思。人与人之间不应是相互对立的,而是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只有给予彼此多一分尊重、包容与理解,才有可能帮助彼此摆脱伦理困境,实现自我救赎。
参考文献
[1]傅悦.《叶之震颤:南太平洋故事集中》“绝对他者”幻象的消亡[J].合肥师范学院,2020(1).
[2]王梦潇.毛姆笔下的海外中国人形象---以《阿金》《叶之震颤》两部短篇小说集为例[J].信阳农林农业学报,2020(9).
[3]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
[4]解毅楠.毛姆短篇小说集《叶之震颤》中对西方文明的颠覆[J].青年时代,2019.
[5]毛姆.叶之震颤[M].于大卫,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9).
作者简介
吴泽琼(1992—),女,汉族,籍贯:广东省饶平县,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