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

时间:2024-08-31

张水秀

自然地城镇化建设离不开农民工,随之而来的就是这部分农民工带来的子女在城市里读书比例越来越高,成为一个重要群体。每学期初,都有农民工子女不断的来插班读书,给正常的教育教学,日常生活形成了巨大“冲击”。经过调研发现,农民工子女暂存以下问题。

一、农民工女子流动性大,给学籍管理增加了难度

农民工的工作不稳定,决定了其子女在校读书也随之不稳定。有的学生期初刚办手续转进来,期末又要转出去。有的学生家长为了把孩子“挤”进来说尽了好话。可是如果因换工作或其他原因把孩子转走,招呼也不打一声,让老师四处察访,不辞劳苦地办理转出手续,这样消耗了大量的时间、财力和人力。更有甚者,学生转走了,家长电话号码换了,教师连学生的“下落”也找不到,在“两基”检查时,学校往往因此被点名批评,这种让老师很是伤脑筋。

二、刚转入的农民工子女基础参差不齐,大多数基础较差

刚转入的农民工子女基础差,因为各省市、地区使用的教材不同,各学校对学生要求不同,各家庭对子女重视的不同及学生学习习惯不良造成的。此外,一些基本的社会综合知识,他们知道的也很少。这一系列不足,使刚进城的农工工子女与“老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这是教育教学中最现实、最核心的问题。

三、大多数农民工子女刚进城读书时行为习惯较差

这些孩子从乡下转下城里,一切要从头来过,他们对快节奏的教学活动一时不太适应,往往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这是旧习惯和新要求的冲突。由于习惯上的差异,使这些孩子在站队、就餐、休息、做操等时容易被“扣分”,给班级带来了负面影响。

四、一些孩子自卑心理阻碍了他们的发展

对于刚转入城里学校的农民工子女,一切是新的。他们看见原来就在城里学习的同学无论在学习方面,生活方面,还有其他方面(如社会关系、人际交往等)都是很优秀,因而很从容;反观自己却无从说起,特别是学习成绩还跟不上,父母工作辛苦没有时间子女辅导学习,也没有能力把子女管理的更到位,由此有些子女产生焦急情绪。如果通过努力学习成绩还是提不上来,有的孩子就产生了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乃至自己的一切都比不上他人,再努力也没有用。

农民工子女来自农村,有著乡下人的纯朴,大山般的意志。“穷人孩子早当家”使他们变得更独立、自主、坚强。一般来说,他们不会因为老师批评一两句耿耿于怀。学习上只要有一丝起色,就会兴高采烈,从而加倍努力。刚来的孩子可能有些胆怯,一旦融入班级,会迸发出巨大的热情,竭尽全力地为班级增光添彩,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人。

这些孩子带着问题出来,在新环境还要适应;我们有义务与责任让他们蜕变。我们只有把更多的关爱倾向这些孩子,才能使他们早日融入班级,这是坚持实事求是,因材施教的原则。

如果要有效地解决农民工子女在以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建立“家校互访”制度,做到彼此了解,争取家长配合,减少学生流动

农民工子女频繁地转进转出,给学籍管理带来了麻烦,最主要的是学生下落不明。笔者认为“家校互访”制度可发挥作用,即:每月到学生家里去一次,每两个星期请这些家长来一回,面对面汇报情况,交流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家里情况,争取家长在要把孩子转走时跟老师说一声,再把接收手续寄回来。老师还可以利用电话、短信、网络信息、微信等与家长交流,让家长感到老师对孩子的重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种融洽的家校关系会让学生和家长难舍的,也会让他们更尊重老师。纵使有什么原因要把孩子转到其他学校去,也给老师说一声,否则感情上对不住老师----从情感上牵制学生。这样,学生下落找到了,学籍管理的困难也就小多了。

(二)循序渐进地转化农民工子女中基础较差的学生

转化后进生要“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确切来说要制定一个长期计划,一点一滴地做起,比如一个学期、一年后这些孩子达到什么水平才算完成,不能要求基础差的孩子一下子赶上来。在转化期内他们有反复、有下降是正常的。学习上“后摄抑制”现象较多——后面学习的知识影响大脑对前面知识的反映。这里要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理顺知识结构、加强练习,才能“温故而知新”。

一般来讲,在数学方面,首先要解决孩子的计算问题,从计划、过程到结果,从效果到速度,要求他们形成自己的特色,坚持每节课做几道计算题,有助于他们提高计算能力。计算能力上去了,学习其他内容就有基础。在语文方面,要逐步训练:就写作来说,因为他们积累的语言少,作文兴趣不高;教师要求他们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心里所想的事,不一定要求他们语句通顺、重点突出,只要有一句是实实在在的话就可以了。在讲评修改时围绕“这一句”展开,尽可能多念这些孩子的作文,懂得和其他学生欣赏,有意烘托他们,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出兴趣。长期坚持下去,作文水平也就上来了;综合知识欠缺,教师可以为全班学生安排读书活动,增大阅读量。

(三)严格管理,真诚关心,帮助孩子们尽快适应新环境

农民工子女刚进城就读行为习惯不好,并不是他们主观愿望。教师要及时监督和帮助。如课前要做好准备,这些孩子一开始不习惯,必须一个个检查,做好了才能离开;学生不注意保洁,不讲普通话,不使用文明礼貌语言,可让其他同学及时帮助和纠正(这里不允许“老生”嘲笑“新生”)。

一些孩子“违规犯纪”,可能给班级的评比带来“损失”,班主任或其他老师也不宜发火,而是要耐心地给他们分析原因,鼓励他们勇于改正错误,用实际行动把“损失的分数”夺回来,教师在严格要求“新生”同时,更要表扬他们的进步,肯定他们的“贡献”。在转化孩子的行为习惯时,要打“持久战”,争取一个月、两个月乃至一个学期,坚信他们能达到“久炼毛铁能成钢”的效果。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活动,增强农民工子女“校园主人翁”的意识

成天到晚地给孩子们讲这种不能做,那个不能说,要这样作,要那要说,孩子很反对这种说教式的管理。只有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让“新生”与“老生”共同参加,相互融合,体会集体力量,感受集体的温暖。领会到一个学生应该为集体做出贡献,这样老师高兴,同学高兴,自己也幸福。

总之,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城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农民工子女进城就读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也是学校里的主人,理应重视他们,尊重他们的特殊性,心平气和地面对他们所谓的一些问题。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这些孩子的问题会解决、能解决,他们也会像城里孩子一样不断进步中更优秀。让我们用师爱去温暖他们,用诚心去帮助他们,做他们的阳光、雨露和土壤,让他们在这里绽放出美丽的花朵,让城里的月光把他们的梦想照亮。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