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建构游戏的“思”与“行”

时间:2024-08-31

缪祺

◆摘  要:建构游戏因为其材料的开放性,深受儿童的喜爱。又因为建构积木大多使用的是成品材料,不需要教师花太多心思在材料的准备上,所以在从前,老师们也会觉得建构区相对简单。但是在课程游戏化不断推进的今天,如何有效的提供材料、如何科学的观察、如何发展幼儿的经验成了我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在建构区也同样如此。下面,我结合实践与观察,谈谈自己的思考与行动。

◆关键词:建构游戏;幼儿园;实践与观察

一、提供适宜材料,满足游戏基本需求

思考一:建构游戏材料有哪些?

目前,常见的建构游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提升幼儿建构经验为主的单元积木建构。一般会有室内使用的清水单元积木,还有户外使用的大型碳化积木。另一类是以提升幼儿创造能力为主的建构。在这样的建构游戏中,更多的是使用各种生活材料、废旧材料进行创意想象。比如插塑积木、箱子、瓶子、奶粉桶、夹子、纸杯等。但是今天我们越来越发现真正意义的建构游戏应该是刚才所说两大类的前者。而且大量的书籍都表明了单元积木在建构游戏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数量几何及结构力学的经验发展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思考二:要提供多少積木呢?

《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一书中注明了每个年龄段的孩子至少需要多少块积木,斯坦顿和魏森贝格也提出了合适各年龄段的形状积木数量的建议。在我们实践经验中,也不难发现,小班幼儿在刚刚接触积木的时候,并不适宜大量的投放多种形状的积木,而要遵循少量多次,循序渐进的原则。当孩子对几种积木的形状特性熟悉了之后,再放几种形状。那么随着幼儿建构能力的不断发展,我们曾经在游戏中观察过,1个大班孩子一分钟会拿2—3块积木,20个孩子半小时的建构会使用到近1800块积木。最多的一次是15个孩子一个小时用了2500块左右的积木。所有这些数据表明,从小班到大班所提供的积木数量,不是一个定数,而一定要基于幼儿的经验来决定。

二、聚焦科学观察,解读幼儿经验发展

思考一:提高建构能力的关键点在哪里?

关于建构能力的几个阶段,不同的专业书籍上有着不同的文字表述。但是无论怎样表述,都是一个从平面到立体,再从二维立体到四维立体的过程。而这便是每个阶段提高建构水平的关键点。

在小班建构《动物幼儿园》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从最初的无序排列构成小池塘,平板延长构成马路,积木无序堆放构成滑滑梯。到后来的利用架空形成大门和滑滑梯,砌墙垒高形成小池塘。这就是一个从平面到立体的发展过程。

中班建构《长城》中,我们看到一开始孩子是使用整齐垒高的方式搭建长长的城墙,但是经过图片的再观察,如何搭出凹凸有序的城墙呢?这时候我们就看到了一个数序排列的探究过程。另外烽火台的搭建在最初的四维架空中,我们可以看到柱子和平板都是不规则的排列,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逻辑。到后来孩子们逐步的形成了对称这个概念,所搭建的烽火台也就更加的方正有规律了。

大班建构《我们的动物园》中,我们通过围墙、泳池、房子的构造,很明显的感受到他们四维对称的发展,因为这时候的四维架空不再杂乱无章,而是统一的高度,统一的长宽。而盖顶这个建构技能也在这个年龄段开始体现,因为孩子们知道,房子的屋顶不是中空的,屋顶造型也不只存在于建筑物的顶部四周,而是铺满整个顶部平面的。

思考二: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分析幼儿的经验发展?

在建构游戏中,除了建构能力,还有别的经验发展吗?答案肯定是有的,而且这些能力是在每一个阶段的建构中都会存在的。它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数学及科学能力的发展。

我们经常会听见孩子在建构中这样的交流:“我们需要5块积木,已经拿了2块,你再去拿3块。”在建构的过程中,幼儿也能更好的感知“上面、下面、旁边、里面、外面”这些空间方位。所以这些数概念和空间结构的感知都藏在了孩子对积木的探索中。在架空建构的时候,柱子放在哪个位置才能稳稳的支撑起上面更多的积木?这里面就包含了力的平衡,重力和压力的关系等等科学的探究。

二是社会及语言能力的发展。

在建构时,孩子们会更多的合作与交谈。比如小班的孩子在搭建滑滑梯的时候,因为木板放置的高度产生了争辩,一个孩子说:“滑滑梯不能这么高,因为这样太直了,小猴子会害怕的!”另一个孩子说:“猴子会爬树,才不怕高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的语言表达与倾听能力在发展,大家都能准确的描述自己的理由,并在从中学会了协商。我们也能看见孩子好不容易搭建了五层楼高,却突然倒塌了。孩子一边安慰自己一边对伙伴说:“没关系,没关系。我们还可以重新再搭一次。”这表明了良好的情绪管理也很常常在建构活动中发展。

三是审美及表征能力的发展。

建构游戏中孩子们探索对称、图案、设计、表征,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建构作品,并且尝试在细节上装饰整体建筑,这些都表明了幼儿的审美意识和表征能力的发展。比如小班的孩子在用圆柱单向垒高之后,选择用尖尖的圆锥体当屋顶。中班的孩子已经开始尝试小组讨论绘制设计图,并且会用积木表征出设计图上圆形的房子。大班的孩子则对建构的主题有整体的规划与设计,对建筑物的布局更有自己的见解。

三、提供有效支持,助推游戏高质量发展

思考一:教师支持的要点是什么?

建构区与其他区域游戏相比,一直是一个幼儿主导性相当高的区域。即使没有经验的孩子,也能很投入的搭建,通常不需要太多教师介入的成分。那么教师在建构区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要发展出高质量的建构游戏,教师仍然要关注许多有效支持的要点。

一是时间与空间的支持。一次深度的建构势必会持续一个小时以上,如果游戏的时间不能保证,那么很难有高水平的建构能力发展,当然这个时间的支持背后肯定是要提供足够数量的积木。另外,建构的空间很重要,如果场地过于狭小,那么孩子的想象空间也肯定被制约。

二是经验与动力的支持。很多老师常常会问建构需要主题吗?对于初期的建构,主题肯定不是必须的,因为孩子肯定是要经历一个认识积木,探索积木的阶段,这时候的孩子会根据自己的想象,用积木进行各种表征。等到了实质建构期,主题就成为了一种发展建构能力的媒介,但是主题的制定一定是要基于幼儿的经验。我曾经在开展《房子》这个主题的时候,根据幼儿经验的分析,通过各种不同特征的房子来不断刺激幼儿能力的发展。比如当孩子能够用简单架空来搭建房子的时候,我就通过不同的屋顶造型来发展幼儿的经验,比如天安门琉璃瓦式的屋顶、徽派马头墙式的屋顶、欧式尖屋顶等等。在这样一系列的经验及动力支撑下,孩子的建构兴趣及能力都快速的发展起来。

思考二:如何評价幼儿的建构游戏?

要发展高质量游戏,如何评价游戏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一个有效的游戏评价同样也离不开教师的观察,那么我们要从哪些方面来评价呢?

首先是通过与孩子对话,帮助其将自己的作品“语言化”和“概念化”。因为孩子虽然在建构中感知了一些图形和空间的关系,但是他们却无法用语言描述,或者有时候并不了解自己作品的意义。比如我们可以说:“你用了一块长方形放在上面,它正好和几块正方形一样大呢?”“两个圆柱体可以撑住一块长板,如果要撑住两块长板,最少用几个圆柱体呢?”通过这些对话,引发幼儿的思考和对自己作品的理解描述,有助于发展出更有深度的建构作品。

其次是通过照片记录,帮助幼儿实现同伴之间的经验传递。在游戏评价的时候,幼儿之间的讨论至关重要,因为讨论中可以产生质疑、批判等深度思考。所以在教师的观察下,要把幼儿遇到的问题或者产生的新经验用照片记录下来,然后幼儿通过照片来回忆自己搭建的过程和方法,分享自己的新发现和新问题。比如幼儿用四维架空的方式搭建房子,但是发现为什么每一层的四边都不一样呢?孩子们通过讨论知道了,原来要用一样长的积木来搭建才能实现对称。那么,我们在拍摄照片的时候,一定注意要聚焦拍细节,因为一张全景照片无法捕捉到幼儿发现的问题,那么在评价的时候,幼儿就无法产生针对式的讨论了。

以上就是关于建构区的一些思考。建构区是一个既要关注过程,又要关注结果的游戏区,因为幼儿一定是有搭建出成品的愿望,要实现愿望会遇到很多困难。而我们教师为了使幼儿的作品不断向深度发展,也一定是要为幼儿制造出更多的困难和挑战,这才是游戏的真正意义。我想,我们也要像儿童一样,成为一个爱提问的人,而且更多的要向自己发问,然后才有动力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参考文献

[1]张璐.师幼共参:幼儿自主建构游戏中的发展与策略[J].家长,2020(09).

[2]周年香.浅谈促进幼儿混龄角色游戏空间的自主建构[J].新课程研究,2020(03).

[3]董晓琴.游戏中体验 快乐中成长——一次幼儿自主建构游戏的随想[J].课程教育研究,2016(28).

[4]宋佳蕾.材料投放中的智慧——中班幼儿自主建构活动的推进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8(4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