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后小仙
(复旦大学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 200433)*
近几年,中国社科院出版的蓝皮书,对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排名,具有很大的社会反响。然而事实上,省域经济风险问题是各地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最需要关注的问题,各省区在追求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各类指标排名的过程中,往往会给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风险,因此,对省域经济风险问题进行专题性研究,在当前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省域经济是推动中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各省级政府纷纷出台政府主导性投资推动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些投资计划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极容易导致投资过热,给地方经济带来系统性的危机与风险。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总额约为12.5万亿元左右,约占GDP的31.25%,同时,各地在产业结构调整、资源环境利用等方面也都存在着较多的矛盾与冲突。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加快发展,对省域经济进行风险评估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就愈益凸显。省域经济安全危机是一种异变性危机,是指某个省域经济偏离了稳定状态,出现危机的因素和状态。治理省域经济安全危机,不仅需要对其运行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认识和评价,而且要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潜在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分析。省域经济安全问题的出现,并不是一个突发的现象,而是一个逐步发生的过程,在危机发生之前必然会有相应的先兆,这就使预测危机、发布风险信号、制定化解策略成为可能。本文围绕省域经济风险评估问题,构建省域经济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该评价系统可以检查监督省域宏观调控措施的有效性,衡量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为省级政府引导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决策参考。论文在构建省域经济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安徽省1995~2009年经济运行的相关数据,对安徽省经济风险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安徽省经济安全运行的政策选择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对了解和把握安徽省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与潜在风险,在后危机时代实现科学发展与跨越发展具有政策指导作用。
经济风险往往都是有先兆地具体表现在一些特定的风险指标的不寻常变化上,经济风险评价是对多维复杂经济系统风险程度的静态评价,其指标体系是对系统安全程度的具体监测和衡量。构建省域经济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重要在于指标的选取以及指标权重的确定。
省域经济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系统,省域经济风险更是各种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总体而言,省域经济风险的影响因素可以大致分为经济增长、财政金融、产业安全、社会可持续等几个类别。这些指标分别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对省域经济风险产生影响。建立省域经济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为了评判省域经济风险状况,本文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政府财政收支平衡、省域产业结构合理、社会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省域经济安全的衡量目标,初步建立省域经济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用以监测省域经济年度数据异常。该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是省域经济风险状况,分为经济增长、财政金融、产业安全、社会可持续四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又有若干个三级指标加以描述,鉴于文章篇幅有限,初步建立的指标体系不在此细述。
对初步建立的省域经济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进行信度检验,以考察指标体系对经济风险问题是否具有相当好的解释力。信度检验是为了检验指标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一般考察α信度系数,其计算方式为:
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正向标准化后的初步指标体系做信度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省域经济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可靠性分析
表1显示指标体系克朗巴哈α值为0.864,标准化后项目克朗巴哈α值为0.867。说明指标间有较高一致性。但是,考察总体项目统计表中修正项目总体相关一栏,有些指标相关值明显小于其他指标,在此删除。经过信度检验之后的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构建一套适合省域经济层面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省域经济运行状况及时做出判断和评价,并为省域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根据省域经济的构成和特点,按照全面性、系统性、普遍性、特殊性、可行性等设计原则,我们构建了由1个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比较完整的省域经济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参见表2)。由于省域经济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数量多、涵盖范围广,既有宏观经济指标,也有产业和社会发展指标;既有投入指标,也有产出和效益指标;既有经济要素指标,也有以经济要素产生直接影响的其他相关指标。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是构建省域经济风险评价模型的依据,是对省域经济运行状况进行有效评价的基础。
表2 修正后的省域经济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用固定资产增长率、基础建设投资额(万元)、社会零售商品总额(亿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元)、外贸依存度等指标反映省域经济增长的风险状况。经济保持一定增速对国家和地区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证明,我国经济增速保持在8%~10%将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和就业,增速过高可能出现经济过热,过低则会增加失业率,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消费、投资、外贸是我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因此本指标体系分别从这三个方面选取,此外,加入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两个指标以反映目前增长水平下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
2.指标体系从地方财政、地方银行和地方保险业三个方面评价省域经济的财政金融风险状况。由于我国保险业发展较为缓慢,且对经济风险影响较小,不设立该领域的具体指标。地方财政指标选取了财政赤字/GDP,以反映省级政府对经济风险的应对准备是否充足,同时选取人均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支出、人均税收等指标评价在当前财政政策下居民福利和债务负担;选取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反映当前财政政策下居民生活水平,选取地方银行贷款规模增长率等区域金融指标反映省域经济流动性状况。
3.指标体系用实际利用外资额、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工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劳动成本(平均工资水平)、企业研发费用占社会研发费用的比重等指标,分别从资本、结构、成本、研发等角度评价省域产业发展现状,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省域产业结构状况、企业生存状况和生命力。
4.指标体系用研究人员数、10万人受高中以上教育人口、R&D经费支出(万元)、城镇化率、人口密度、城乡消费水平比(农村=1)等指标评价省域经济的可持续状况,这些指标涵盖了人口、环境、科技、居民生活等方面,反映了省域经济的目标约束,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区域经济在知识、人口等条件制约下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以及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趋势。
省域经济是一个开放、复杂、动态的系统,它的运行状况与质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除了受到国家宏观层面的影响外,同时还取决于当地政府部门的决策水平和执政能力。在考察省域经济风险状况的时候,应着重于经济风险的决定性因素,对于那些对省域经济风险影响较大的因素,应赋予较大的权重。我们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二级指标权重,然后在各二级指标下运用因子分析法确定各二级指标综合得分,结合二级指标权重计算总得分。
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二级指标权重。确定指标权重是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过程中的核心环节,不同的赋权方法会导致具体评价得分的不同。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较多,基本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是主观赋权法,如专家群议确定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二是客观赋权法,如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熵值法。客观赋值法虽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但考虑到在经济实践过程中,各指标对省域经济风险的重要程度和统计学数据的表现不尽相同,因此,本文选择层次分析法确定二级指标权重,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到二级指标权重向量W=(0.1,0.15,0.3,0.45)(如表3)。
表3 二级指标权重计算表
其次,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指标做信度与效度检验。为了判断采用因子分析法的可行性与科学性,需对基于实践数据的省域经济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做信度与效度检验。其中,信度检验采用公式(1)的克朗巴哈α值法。如果输出α值大于0.8,则说明指标内部一致性较好,可以客观描述省域经济风险。在信度检验基础上,对有效样本数据进行KMO抽样适当性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统计量是用于比较变量间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指标,KMO统计量取值是在0和1之间,当所有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平方和远远大于偏相关系数平方和时,KMO值接近1。Kaiser给出了常用的kmo度量标准:0.9以上表示非常适合,0.8表示适合,0.7表示一般,0.6表示不太适合,0.5以下表示极不适合。Bartlett球度检验以原有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为出发点,用于检验相关阵是否是单位阵,即各变量是否独立。它是以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为出发点,依据相关系数矩阵的行列式计算可得其近似卡方分布。如果统计量卡方值较大且对应的sig值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时,零假设不成立,说明相关系数矩阵不太可能是单位矩阵,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适合做因子分析。
最后,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二级指标综合指数。为了描述简便,对本文所构建指标体系建立由综合指标层A、二级指标层B和三级指标层C构成的层次结构模型,综合指标层只有一个元素,即省域经济安全,二级指标层为描述综合指标的m个指标B1,B2,…,Bm,三级指标层C是描述综合指标和二级指标的个指标C11,C12,…,C1n,…,Cmn,各二级指标下的指标数目n不等,分别为ni,i=1,2,…,n。利用K组样本分别对二级指标层Bi下的指标Bi1,Bi2,…Bin进行因子分析,为了负向指标正向化和消除量纲,采取最大值最小值法对m个指标值组成的指标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如公式(2)所示。
式(2)中,min (C1j,…,Cmj)表示Cij对应列的所有元素的最小值,max (C1j,…,Cmj)表示Cij对应列的所有元素的最大值,Zij为Cij经过标准化后的数值。
对m个指标矩阵Zk×n,分别求解其初始公共因子Fi(i=1,2,…,p)和因子荷载矩阵A,并求Zk×n的特征根λ1≥λ2≥…≥λn,以及相应的特征向量u1,u2,…,un。则对于每一个指标矩阵Zk×n中的n个指标,可以用p个公共因子的线性组合表示,如公式(3)所示:
其中,Z为标准化后的矩阵,A为Zk×n的因子载荷矩阵,F= (F1,F2,…,Fp)T为公共因子矩阵。ε= (ε1,ε2,…,εp)T为特殊因子矩阵。
公因子个数p可以根据相关矩阵的特征值确定,由于相关矩阵的特征值均值为1,故通常去特征值大于1的数作为公共因子数。在实际分析时,为了更清楚的知道每个公因子的实际意义,往往对载荷矩阵进行极大化旋转,使得每个公因子上的最高载荷变量的数目最少。最常用的是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旋转后的因子荷载矩阵如公式(4)所示。
式(4)中,A为因子载荷矩阵,T为使旋转之后新因子方差最大化的正交矩阵。
运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分别计算m个指标矩阵的公因子得分矩阵,如公式(5)。
计算各二级指标Bi下指标矩阵的综合因子得分Si,i=1,2,…,m,如公式(6)。
式(7)中,Si为二级指标Bi下各指标矩阵的综合因子得分向量;W 为各指标矩阵对应的二级指标层的权重向量。
数据的可获得性是本文中设计指标遵循的原则之一,省域经济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单项定量指标数据一般可以通过查阅地方统计年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地方政府预算及其执行情况报告、工作总结等相关资料获得。对于其中不能通过查阅数据库获得的指标数据可以通过设立相关的测度指标或进行专项调研的方式获得,定性指标需进行问卷调查的形式来获取。根据己选定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采集安徽省1995~2009年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合成,对安徽省经济风险状况进行实证分析。
按照公式(2)对指标数据进行正向标准化后,利用SPSS19.0软件对指标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果如表4、表5所示。
表4 基于安徽省数据的省域经济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可靠性分析
由表4可知,指标体系克朗巴哈α系数和修正的克朗巴哈α系数均大于0.95,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表现指标体系中指标之间有着强烈的一致性,从而能够有效地诠释安徽省域经济风险状况。
表5显示出指标体系的KMO值均接近或者大于0.7,巴特莱特球度检验的卡方值较大,且对应的概率值均为0.00,小于给定概率0.025。综合表4和表5结果,可知本文所构建的省域经济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均与经济风险问题有较大相关性,与指标体系反映目标相符,能够客观反映出省域经济风险状况,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法对省域经济风险进行评价。
分别对4个二级指标下的三级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按指标矩阵特征值大于1的个数确定公共因子个数,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别得出4个二级指标的因子负荷表和因子得分矩阵。根据上述因子负荷表和因子得分矩阵,可以计算得出二级指标层得分矩阵。由公式(7),结合表3及二级指标综合得分Si,可计算得出1995~2009年安徽省经济安全综合指数为-0.998、-0.934、-0.822、-0.742、-0.634、-0.442、-0.480、-0.452、0.063、0.197、0.383、0.675、1.121、1.465、1.600。分别绘制安徽省经济风险综合指数曲线图与安徽省经济风险分类指数曲线图(如图1、图2所示)。
表5 基于安徽省数据的省域经济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效度分析
图1 安徽省经济安全综合指数曲线图
图2 安徽省经济安全分类指数曲线图
以复杂性经济风险理论为基础,以衡量风险程度为侧重点,建立了数据便于获取、多层次的省域经济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经过检验,该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性能,可以反映省域经济风险状况。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二级指标权重,以省域经济风险指标数据统计学特征为依据,在各二级指标下分别应用因子分析计算子系统综合得分,从而对省域经济风险总体和子系统进行了评价。由安徽省经济风险综合得分指数,结合省域经济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年度数据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省域经济综合得分代表了省域经济风险得分情况。1995~2009年安徽省经济风险综合得分曲线反映了安徽经济风险的变化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安徽省经济安全状况总体呈上升趋势,从1995年的-1.01到2009年的1.72,这种趋势变化的原因在于:一是自我国发展市场经济以来安徽省经济保持持续增长,这使得经济风险指标体系中所涉及的指标数值本身呈上升趋势,然而,考虑到指标体系中将近一半(11个)指标都采用增长率或者所占比重等比值形式,而这些指标往往在各二级指标下的因子得分表中得分较高,这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由上述原因所引起的变化;二是在给定的时间段内,省级政府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新兴产业和科技投入扶持力度增加,这表现在数据基础建设投资额、固定资产增长率、R&D经费支出的增长上。
2.与此同时,四个二级指标体系的综合指数也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产业安全二级指标体系,从1995年的-1.87上升到2009年的4.09,根据我国省域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在省域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往往是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这反映了省级政府在依托本地区资源特色、发展优势产业方面做得较好,从而使得省域产业结构和效率都有较大提高。
3.财政金融综合指数从1995年的-1.67上升到2009年的3.12,增长幅度也很大,在2006年以后增长趋势更为明显,研究表明是由省级政府加大财政支出和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引起的。此外,考察财政赤字/GDP数据变化,从-0.61%变化到5.87%,这反映了省级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发挥政府财政政策这一工具的作用,从最开始的追求财政盈余转变到适度加大政府支出,以刺激省域经济发展。由于财政金融指标体系的考量主体是政府,这种变化趋势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在加大财政支出、税收和控制财政赤字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可持续性指标指数从1995年的-1.79增长到2009年的2.42,趋势稳定。
4.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的15年间,经济增长类指标指数波动较大,基本呈现由下降到上升的趋势。其中1995~1998年、2008~2009年的经济增长类指数呈下降态势,从指标数据来看,这种变化是由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暂时下降造成的,结合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这两个时间段和市场经济改革、金融危机相重合,说明上述外部因素是导致安徽省域经济增长风险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证明了省域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1]顾海兵,张一弓.后30年:中国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总体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0,(1):10-14.
[2]景玉琴.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学家,2006,(2):70-76.
[3]叶卫平.国家经济安全定义与评价指标体系再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4):93-98.
[4]张金水,连秀花.国家经济风险评价模型的一种改进[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70-75.
[5]张汉林,魏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安全量度体系构建[J].世界经济研究,2011,(1):8-14.
[6]Leon Clarke,Weyant John,Birky Alicia.On the source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assessing the evidence [J].Energy Economics,2006,(28):579-595.
[7]Moore Arent,Norland.R&D advancement 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impact on evaluation of public R&D [J].Energy Policy,2007,(35):1464-147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