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实践

时间:2024-08-31

杨九菊

◆摘  要:语文读写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内容和根本,在语文常态教学中,如何使读写教学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笔者在长期的一线教学中,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有了一些有效的尝试和看法,与大家共享。

◆关键词: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策略

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因此读写结合的训练在整个语文教学环节中是尤为重要的。

读写结合,将读与写置于同一教学时间、教学空间,整合读写目标,在阅读名篇佳作中积累写的语言和素材,酝酿写的情感与冲动,学习写的技巧和方法,提升写的认识与角度,为学生由感而发,自由表达奠定基础。也是在写中拓展与延伸读的内容,深化读的主题,抒发读的情感,实践读的方法与语言积累。读写结合,水乳交融,一定能使读与写互为羽翼,相得益彰,为语文教学开辟一条实用有效的新路。

一、读中批注,写在课堂点滴处

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应成为教师的一种潜意识,成为一种既定目标。读写结合应落实于课堂教学的细微之处,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读写结合不是要求动辄写成段成篇的文章,可以从一两个词入手,从一两句话开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批注不失为一种读写结合的好办法。当学生在独立的研读文本,析字析词的过程中,在对文章重点句段的品读中,自然会产生零散的、瞬时的体验和感悟,此时,让学生用符号、用图画、用文字,把它们记录下来,这就是学生读文后的一种倾吐和反馈,就是读后的“写”。

在学生的批注中,教师应有层次地引导学生从字词入手、进而到句段的层次来写批注;引导学生从预习时的“初次批注”,到品读后适当调整补充的“再次批注”,使批注由词到句,体现层次,从而真正发挥批注的作用,使批注成为“练写”的常态途径。

二、读中学法,写在方法指导处

读写结合,不只是追求学生自主的原生态写作,即所谓的“原创”。而是要通过引导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感悟表达与写作的方法、技巧,适时适度地通过阅读教学指导学生表达与写作的方法,由读导写,以读促写,使阅读的过程成为学生感知写作技巧、教师指导写作方法的过程,真正实现读写结合。

一篇经典课文,不光是其丰富的内容、鲜明的主题值得学生学习,其精湛的文笔、巧妙的写作方法也值得重视。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从一个词、一句话,从谋篇布局中去发现作者独具匠心的写作方法,适时适度地选择适合本年段学生的写作方法学习点,引导学生练写。可以写几个优美的词组、一两句优美的话,或者一段、一篇。

在教学课文《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时,学生学习“如果不能成为大道,那就当一条小路;如果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做一颗星星。做河里一条最活泼的小鱼,做林中一棵最挺直的小树,做草地上一朵朝气蓬勃的小花,做天上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鸟……决定成败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是要做一个最好的你!”一段后,我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读句子,适时点拨,体会作者在写作中以“如果……就……”“做……”排比反复的形式,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写出了如何做一個最好的自己。我适时安排学生学习写作方法,练习写作,效果很好。

三、读中明理,写在独特认识处

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认为,作文难,难在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不足,导致学生对现实世界不能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立意、去感悟,导致写作时无话可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文章中优美的景物、生动的故事、高尚的人物,让学生感受自然景物的美、明白生活琐事中常常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认识生活中平凡而伟大的人物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提升自己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学会从多个角度去观察自己生活的这个美好、和谐社会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以独特的视角、较高的立意作文,提升作文能力。

在学习老舍先生的《养花》,引导学生认识普通劳动中的酸甜苦辣也是一种写作素材,让学生记录自己平凡劳动中不一样的感受;在教学冯骥才的《花脸》一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独特的记事角度,写写自己过年时难忘的事和明白的道理

四、读中激情,写在情感激动处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年龄特征,使得他们的写作不可能完全建立在理性的思考上,他们更多地需要借助对现实生活的认知感受,从而产生对所写事物的“激情”,使写作自然表达。在阅读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教学中情感的激动点,创造时机,让学生激情写作,从而在读中练写。当然,对阅读教学中的激情点的确定,不仅要建立在教师深入分析教材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进入阅读和写作情境。学生的“激动”,一定要建立教师“激动”的基础上,密切关注学生自身的生活积累,使学生的“激动”有认识准备、有生活经验积累、有正确表达的方向,从而避免“无病呻吟”。

依稀记得多年前,一位老师在教学经典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让学生读了一两遍课文,初知大意后,就饱含感情地为学生范读课文,读到动情处甚至声泪俱下。学生先是有点“懵”,教师觉得奇怪,于是又播放音乐,学生跟着老师声泪俱下地朗读课文。整堂课似乎学生全都沉浸在一种悲痛的情境中。但结束时,教师让学生写写“你想对周总理说些什么?”,学生的写作大多都停留在“周总理,我们舍不得你”“周总理,我们相信你”等程式化、表面化的表达上,没有发自内心的真情、高立意的表达。究其原因,不难明白。周总理鞠躬尽瘁、为国为民的动人事迹,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没有对当时历史背景的了解,没有对周总理具体事例的了解,要在阅读中入情入境,是没有“土壤”的。而学生那看似入情入境的“声泪俱下”地朗读,却只是教师的感情“强迫”,是学生的“无病呻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