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姜宣君
教学是科学,科学的真谛在于求真,我们一定要学习研究并严格遵循教学规律;教学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我们一定要结合实际创造性运用教学规律,以求教学各个环节的扎实;教学的更高追求是动脑,做到自觉创新,以求教学各个环节的有效。下面,我从历史教学中三个习以为常的现象,谈谈自己的初步探索。
第一,注重基础,不是死教课本、死学课本;教师讲解代替不了学生思考。
我们常说教学要以本(课本)为本,以纲(考纲)为纲;试题“万变不离其宗”。这话很对,特别强调要重视课本知识;要注重基础。但是,重视课本知识,不能而且绝对不能死教课本,死学课本,甚至异化为一节课划出十来八个知识点,记记就了事了;注重基础绝不是一味地降低难度,甚至异化为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思考。这种做法看似简单有效,其结果是学生越学越难,越考越差,根本不利于成绩的提升。真正的注重课本基础是要深入挖掘教材知识的内在逻辑;深入挖掘课本知识中蕴含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仔细研究知识点如何考查,考到何种程度;深入思考学生已有的经验与将学习的知识之间的关联点;深入思考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这样,课堂上主要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即着重引导学生朝着我们对重要知识之间关联点的设问来思考,接着通过大多数学生的眼神和个别学生的回答,我们能判断出教学效果来。这一过程虽然艰巨然而却受益极深,学生既學会了思维,感到有种克服困难的成就感,又掌握了方法技能,更为关键的是学生真正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历史知识的突出特点是细碎繁琐的,这要求我们还必须在上好课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按照章、节、子目的标题来建构知识体系。让学生对每节知识做到宏观知识体系化、微观知识精确化、重点难点知识准确再现。
第二,能力培养,不是死记硬背、自然形成;知识传授不该挤掉能力培养。
大多数人认为:历史多记多背就能学好。这话突出了记忆在历史学习中的作用。但是,过分要求记忆会造成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更有甚者认为,历史学习记记背背,无须课外阅读,这对文科生来讲是个巨大损失。不进行大量阅读会造成视野的狭窄、思想的肤浅。更进一步讲,缺乏阅读造成智力背景的不广阔,使大量的不随意记忆变为了随意记忆,甚至该理解的、该运用的都变为要识记的。长此以往,连引以为荣的“记忆能力”也会随着知识的增多而不断丧失,文综要求的四种基本能力就无从谈起。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是要帮学生提升能力,进而生成智慧。历史知识的丰富性、趣味性、史鉴性的特点,决定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智慧生成是三位一体的。能力的提升绝不是外在于知识的传授单独进行的,它应该而且也必须是随知识的进度来具体的落实在每堂课上。如: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可以让学生概括段意或练习审题来获得。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迁移能力),可以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或者探求知识内在的联系来获得。大量阅读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学生在阅读中接触更多事物的同时,会不由自主的思考事物的内在联系,甚至会进行自我教育,反躬自省。阅读,益处多多,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我们一定要鼓励学生在课余尤其是假期里大量阅读。
第三,练习测试,不是机械训练、分出等次;“眼中有分”而不能“目中无人”。
我们都清楚,在现行考试评价体制下,最终要通过学生的一纸答卷来选拔学生,来考核教师。所以有人就认为,只要反复不断地强化练习就一定能提高成绩,甚至把学习异化为做题了。不可否认,成绩的提高必须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但我们坚决反对急功近利式的机械训练,把学生当成练习的机器,考试的机器。练习的真正目的在于巩固、深化基础知识。因而,我们应教会学生把着重点放到通过练习包括测试发现的问题上,只要把发现的问题解决了,学生就会对学过的内容有更新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历史学科知识点多,学生仅在课堂上不可能全部掌握到位,所以历史学习正是在这种“新发现”的不断积累中螺旋式上升的。正式考试的分数更是师生关注的焦点,但我们反对按成绩把学生划分等级,只抓几个高分学生,结果是好学生越抓越少。绝不能“眼中唯分”的对大多数学生“目中无人”。我们应该透过一个个冰冷的分数看到一个个鲜活的学生。考好的学生,等待老师的指点,希望更上一层楼;退步的学生,期待老师的帮助,力图重新站起来;进步的学生,要求老师鼓励,渴望向更好迈进;考差的学生,渴求教师爱心,内心更需要关注。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与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一定要用爱去唤醒爱,用心灵去赢得心灵。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我们共同进步(各类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的有力保障。另外,在练习考试这一环节还有制约学生提升的两个问题:
1.学生答题没有思路,感到无从下手。一定要让学生审清题、抓突破、找思路。面对每道题包括以前做过的原题,学生都要学会问自己:这道题考什么、怎么考、如何答?这样练后,学生会逐渐掌握做题的技巧。
2.学生考后没有反思内化的习惯。反思内化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而且一定要抓实。面对讲解后的每份题学生要学会问自己:哪些地方是真的懂了、哪些地方是似懂非懂、哪些地方是真的不懂?在似懂非懂彻底搞懂后,成绩一定会大幅提升的。
最后,再着重强调,我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一定要自觉学习教育经典著作(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是教师手头必备的“圣经”,《帕夫雷什中学》是一本“活的教育学”),来加深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一定要自觉学习教育报刊杂志(如《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参考》《人民教育》等),来形成符合教改的先进理念。这样我们便会在深刻认识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形成坚定的教育信念。这是自觉进行教改的前提条件,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决定性因素。以此来坚持不懈地审视研究教学过程,坚持不懈地反思总结教学得失。“苦心人,天不负”我们就会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水火不相容”中找到诸多相通点;就会在“山重水复”的无路处找到“柳暗花明”的开朗感;就会变被动的穷于应付为主动的游刃有余。“有志者,事竟成”我们把成绩的提高牢固建立在激活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建立在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在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基础上。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