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摘 要:“十三五”时期,滨州市将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制定了海洋强市建设实施方案,强化陆海统筹,推动海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经略海洋意识薄弱、海洋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及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本文结合滨州市实际情况,从突出规划引领、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做好领海特色产业、强化海洋产业政策支持、促进海洋经济科技合作与创新多角度,提出推动滨州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产业;科技创新;产业体系
本文索引:张越.<标题>[J].商展经济,2022(07):-026.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是人类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世纪,全球沿海国家纷纷把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高到发展战略的高度,我国高度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总书记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强调各省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海洋港口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构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下功夫。同时,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力量。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使海洋经济的量增长到一定阶段, 海洋综合实力提高、 海洋产业结构优化、 海洋社会福利分配改善, 海洋生态环境和谐, 从而使人海“ 经济—社会—资源环境” 系统实现动态平衡。发展模式应由数量维向质量维转变,发展动力由规模扩张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换,驱动要素由传统海洋要素向创新要素转换,资源要素向陆海一体化高效配置转变,通过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海洋经济的提质增效。
1 滨州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渤海湾西南岸,海洋资源丰富,岸线条件良好,区域内交通便利,港口航运和临海产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是山东省的北大门。滨州北部沿海海岸地貌以粉砂淤泥质海岸为主,管辖海域面积约为1895.93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长度约为126.44千米。“十三五”时期,滨州市将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制定了海洋强市建设实施方案,强化陆海统筹,推动海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1.1 海洋经济总体逐步提高
“十三五”期间,滨州市海洋经济保持总体平稳发展态势,海洋经济对滨州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成为滨州经济增长最快的领域。
1.2 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海洋渔业、海洋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海水淡化、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多个产业领域实现新突破:对虾产量、效益居全省第一位,培育出“渤海水产”对虾全产业链企业,建成3处底播型海洋牧场,全国单体体量最大的通汇30万千瓦渔光一体项目建成使用。滨州港对外开放口岸通过国家验收,渤海湾最大的天然气田渤中19-6凝析气田项目进入实质实施阶段。首个5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一期工程进入试运行,全国第一条海底输油软管生产线、第一艘液压步进环梁式海上升起平台在无棣海忠软管建成。滨城海底世界、惠民国创风能装备、阳信海藻纤维地毯、博兴永正研究院、邹平开泰抛丸等海洋产业项目起步发展,滨州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集群加速成型。
1.3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滨州市建立了以骨干渔业企业、科技人员为主体的滨州市海洋渔业科技创新团队,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搭建了“产学研用”一体化、多层次的协同创新平台。以正海、海城、友发、汇泰、海忠软管等现代海洋产业骨干龙头企业为主体,创建了省级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省级“海上粮仓”遗传育种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海洋工程协同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立了黄河三角洲(滨州)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服务体系、海洋渔业科技创新与公共服务平台。
1.4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效
全面推行湾长制,深入开展“入海河流消劣”和“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两大行动,渤海区域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圆满完成。完成排(污)口的调查溯源,建立“一口一册”管理档案,国控河流断面和国控入海断面全面消除劣V类,入海河流水质稳中向好,省控及以上地表水断面全部达标。
2 存在的问题
2.1 经略海洋意识薄弱
对经略海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滨州市内陆地区“不靠海不吃海”、沿海地区“重近海轻远海”的意识不同程度的存在,对海洋空间和资源的开发谋划不够,海陆统筹的理念、主动推动海洋工作的意识和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
2.2 海洋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
滨州市海洋经济总量小、底子薄、基础差,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发展较慢、上下游产业链条不完善,涉海领军企业不多,带动能力有限,滨州市海洋经济总量仅占全省2%左右,传统海洋产业比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上下游企业协作少、产业链条短,以原料供应、初加工和价值链中低端为主,产品附加值低。
2.3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海洋科技成果少、转化率不高、与海洋产业发展契合度低;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薄弱;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海洋发展研究机构、海洋产业专业人才缺乏,企业科技研发能力薄弱。
3 滨州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突出规划引领
统筹协调國土空间规划、“十四五”海洋经济规划,建立以海洋经济规划为核心,陆海联动的海洋经济规划体系。明确陆海产业链配置、临海特色产业园区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动陆海空间的协调和陆海产业的对接,以规制调节地方过度投资和重复建设问题,以政策引导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的错位与协同发展。坚持空间布局与发展功能相统一、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统筹陆海产业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要素配置,促进陆海产业融合。
3.2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主动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结合滨州实际,重点培育壮大海洋渔业、海洋食品、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化工、海洋新材料、滨海文化旅游、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智慧海洋等产业,积极扶持发展海洋新能源、海洋环保、涉海高端服务等产业,推进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1)推动海洋渔业向海洋食品、海洋生物医药发展。放大临海特色优势,打造滨州特色、全国一流的“虾贝虫藻鱼”经济聚集区。以海洋生物资源高效利用为主线,稳步提高渔业发展质量效益,采用高端技术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拓展延伸至海洋食品、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推动海洋渔业向深加工、高值化、品牌化方向转型,全面提高水产品附加值。
(2)推动海洋化工向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材料发展。以沿海原盐资源和滨州港油气集散地为基础,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生态环保型为主攻方向,超前布局,重点发展改性塑料、聚氨酯、高性能纤维、纳米化工材料、无机功能材料、特种化工涂料等海洋新材料,加快海洋盐化工、石油化工产业链条的深度拓展、跨界融合、增值延伸。
(3)推动滨海文化旅游向品牌化、高端化发展。以打响滨州滨海文化旅游品牌为目标,充分利用沿海秦滨高速等交通便利条件,京津冀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休闲度假为目的,以开发稀缺性、独特性的旅游资源为主线,整合域内沿海自然古迹、沿海生态、海洋文化等旅游要素,重点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海洋文化体验旅游、海洋产业融合创新旅游等,打造“科普教育、文化古迹、休闲体验、文化创意”四大旅游区域板块,推动滨海文化旅游向海洋旅游拓展、向内陆腹地延伸,促进滨海旅游业转型升级。
(4)推动海洋高端装备产业向智能智造发展。发挥海工装备制造骨干企业优势,加快产学研用联合和自主创新,重点研发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海洋装备制造、新材料制备核心技术,大力开发海洋风电、深海输油软管、海洋动力、人工浮岛、智能深海网具网箱、无人舰船、航空装备、非晶火成岩、海上钻井平台等高附加值产品,培育海洋高端装备“滨州智造”品牌。
(5)推动海洋服务业向“智慧化”发展。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港口服务的深度融合,建设智能化无人码头,初步形成智能化港口网络体系。加强与国家海洋减灾中心的科技合作,共建环渤海区域减灾中心,全面提高海域使用动态监测、海洋环境监测、海上预警预报、海洋防灾减灾、搜救抢险等综合管理能力。全面参与国家“智慧海洋”工程,建设智慧海洋大数据共享支撑平台、智慧海洋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海洋环境、海洋产业和海洋活动深度融合,逐步实现海洋信息透彻感知、通信泛在随行、超算互联互通、数据充分共享、应用服务智能,提高海洋事务决策的科学化、智慧化水平。
3.3 做好临海特色产业
(1)做强海洋渔业。以渤海水产、友发水产、正海集团、海城集团、海缘等水产苗种生产龙头企业为载体,建设南美白对虾育种中心、南苗北育基地,向前端延伸产业链,重点突破对虾种业,以国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及良种繁育基地创建为抓手,打造水产原良种生产体系。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和流通业,以渤海水产、昶昇水产、三一水产等骨干企业为载体,向产业链下端延伸,发展与渔业增长相适应的水产品加工、流通和服务,重点突破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
(2)推进海水淡化产业。推动“水盐一体化”发展,全面落实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重点推动鲁北碧水源等海水淡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海水淡化后的浓盐水及制盐废液高值化利用,加快浓海水中提取钾、溴、镁等系列产品开发,支持大型海水淡化工程“水盐化结合”一体化循环发展。谋划布局海水淡化功能区,在沿海工业园区周边布局海水淡化基地,将淡化海水作为非常规水源纳入沿海地区水资源统一配置,推进淡化海水进园区,为工业用水提供保障,减轻当地淡水供应压力。
(3)引导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服务好悦翔生物DHA藻油精深加工、乾元海马产品加工等项目落地实施,完成海蕾牌DHA藻油国家健字号审批,进入消费市场,实现滨州市海洋生物制品的突破。依托丰富的海马、对虾、贝类、藻类等海洋生物资源,发展海洋功能食品、化妆品、保健品、药品“四品”产业,打造“环渤海地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筹建滨州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
3.4 强化海洋产业政策支持
(1)强化经略海洋的组织保障。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落细工作措施,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加强部门协作,加快涉海审批流程运转,缩短审批时限,实施进境检疫审批网上办理,为涉海产业发展提供便捷服务,保障重大项目推进。
(2)加大对海洋领域的财政、基金、信贷支持力度。将现代海洋产业纳入市新旧动能转换重点支持范围,鼓励已设立的市级新旧动能转换基金优先支持现代海洋产业优选项目。实施海洋领域上市企业培育“种子计划”。针对海洋产业金融需求,开展海域使用权抵押、船舶抵押担保贷款、供应链融资等海洋特色金融产品,加大对海洋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
(3)加强海洋领域食品生产风险防控。落实涉海食品安全“三清单”管理机制,压实“两个主体”责任,避免发生区域性食品安全问题。持续落实市专利奖励、资助、质押贷款贴息、贯标和导航补助等知识产权激励促进政策,鼓励涉海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创造;推进食品加工聚集区建设,助力海洋产业发展。
3.5 促进海洋经济科技合作与创新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加速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科创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拓展海洋发展空间、优化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业态的重要作用,加快海洋经济纵向延伸、横向嫁接、跨界融合,创造更加高端、高质、高效的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海洋产业链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加快整合优化一批科技服务平台,帮助涉海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成立海洋高端智库,引育好海洋产业人才队伍,打造集战略政策研究、技术研发推广、检验检测、成果转化、产业促进、企业服务于一体的海洋创新发展综合体。
4.结语
滨州市海洋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经略海洋意识薄弱,海洋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及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此,应通过突出规划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做好临海特色产业、强化海洋产业政策支持及促进海洋科技合作与创新等途径,逐步改善当前滨州市的海洋经济现状。
参考文献
原峰,李杏筠,鲁亚运.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8S):4-6.
任晓静,张玉冰.山东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J].北方经济,2020(11):60-63.
张子莹,潘常虹.辽宁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J].商业文化,2021(7):136-139.
韩增林,李博.“海洋經济高质量发展”笔谈[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9(5):13-21.
刘康.创新发展路径推进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J].九三论坛,2020(1):41-43.
高曦.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J].经济师,2020(12):30-31.
孙才志,李博,邹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海洋经济,2021(1):1-9.
黄灵海.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2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