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郭译丹
摘要:《梯玛歌》是流传于湘西土家族的吟唱式长篇史诗,具有民族性、原生性、地域性、民俗人文性以及文化艺术性等特点。这些多元属性也为《梯玛歌》的英译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因此,本文基于功能对等理论,以《梯玛歌》英汉对照本为例,对文本形式、韵律形式、文化形式等方面的英译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应的翻译对策进行有效阐释,以期为湘西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助力。
关键词:《梯玛歌》;功能对等理论;翻译对策
1.引言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孕育了中华文化深厚博大的内涵,流传下来的文化典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和加深,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文化“走出去”,在更广阔的话语系统中建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国家形象,提升文化影响力,已经成为急迫的时代命题。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加强民族文化的典籍外译与传播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策略。
《梯玛歌》作为湘西土家族文化典籍的翘楚,涵盖了开天辟地、原始神话、生产劳作、信仰禁忌、婚丧嫁娶等内容,可谓是湘西土家族的一部“百科全书”。作为湘西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梯玛歌》不仅向世界人民生动展示了土家族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而且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因此,《梯玛歌》的英译肩负着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使命。其汉文本经保靖县马王乡巫师向宏清口传,彭荣德、王承瑶以散韵结合的形式整理译释而成;英译本则是2018年由中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张立玉教授主持翻译、多名青年教师参与翻译,并最终经由美国学者H.W.Lan以及石定乐教授审校。多年来,因譯著空缺导致国外对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的研究较少,且多集中于民歌翻译研究以及民族文学作品翻译研究;而国内诸多学者对《梯玛歌》的英译研究起步较晚,研究角度较为单一,多从“文化”角度入手或是对英译本进行总体评述。总而言之,虽取得一定成果,但缺少对英译中的问题进行系统总结与分析。本文旨在以翻译功能对等为理论指导,结合《梯玛歌》英汉双语对照本,探讨湘西《梯玛歌》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再此基础上对相应的翻译对策进行系统阐释,希望以此抛砖引玉,为建构少数民族典籍翻译提供些许经验。
2.《梯玛歌》的英译问题概述
《梯玛歌》是由湘西土家梯玛以土家语为表述语言,在祭祀仪式上吟唱的神歌。然而,与一般的湘西民歌不同,《梯玛歌》集诗、歌、乐、舞为一体,富有韵律以及节奏感,对土家族的历史、民族的迁徙、天文地理、信仰禁忌、宗教哲学、生产劳作、生活习俗等,都作了宝贵的记述,可谓是湘西土家族的长篇史诗。然而土家语有语言无文字,因此在翻译《梯玛歌》时,先是将土家语版本通过汉字对译、汉字意译转录为汉语文本,从口头材料转换为文字材料,然后在汉语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英译。汉文本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梯玛歌》的文本形式、韵律形式以及文化内涵,这为英译工作带来挑战,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2.1书名的选择与翻译
《梯玛歌》,又称作《梯玛神歌》。首先,在选择书名翻译时应该注意到两个名称的不同点。《梯玛歌》具有一定的宗教性质,以土家族民间祭祀仪式为载体,世代梯玛口口相传。然而,除了宗教方面的内容,《梯玛歌》事实上还囊括了土家族历史、天文地理、生产劳作、生活习俗等方面内容。因此,如果按照“梯玛神歌”来翻译,反而将该词狭义化,此为不妥。
其次,《梯玛歌》是土家族梯玛在梯玛活动中用土家语演唱的一种古歌。“梯玛”一词是土家语的音译,既指土家族的原始宗教仪式,又指土家族的巫师——敬神的人。因此,翻译“梯玛”时,若将其译作“priest”、“wizard”之类的表述,则忽略了其文化独特性,此为不妥。
2.2文本形式
前文提及《梯玛歌》集诗、歌、乐、舞为一体,富有韵律以及节奏感。它既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神歌,也是一部载歌载舞的诗篇。汉文本保留了土家语《梯玛歌》的文本形式,其文本亦诗亦歌,既能用歌曲的方式吟唱,又能以诗歌的方式吟诵。因此,在英译过程中,首先需要保留原文本形式,若翻译时只顾内容不顾形式,则失去了原文的美学价值。
其次,梯玛的舞蹈动作以及手持法器会根据所吟唱内容的不同而改变,每一章节中的动作与伴奏互不相同,而文本中出现的法器等物称名词对于读者而言相对陌生,翻译时仅靠文本内容并不能帮助读者理解。
2.3韵律形式
《梯玛歌》句式自由,散韵结合。《梯玛歌》多为单一的曲体结构,曲调多反复,旋律自由,音乐多为吟诵式特征。在文本中,多通过章节内的排比、章节间的反复等修辞手法表现出韵律感,增强感染力;除此之外,文中还常出现如“啊”、“呀”之类的语气助词,富有口语化特征。因此在英译过程在,首先要尽可能的还原文本中的修辞手法以此再现韵律形式,其次要保留其口语特征,如果语言过于正式则破坏了其原生性。
2.3文化内涵
《梯玛歌》是湘西非物质文化之一,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土家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经过汉语转录后,在汉文本中仍保留了大量具有土家族文化特色的词汇。《梯玛歌》长达50章,共148节,这里每章的章节标题便是文化负载词的集中体现。比如第一章题目“报家先”,这里的“家先”指的便是去世的先祖们,“报”在此处有“敬告”的意思,此处为祈求先祖的保佑;第四章题目“三月堂”,这里是指梯玛设三月堂祭拜梅山神,梅山是狗的意思,即祭拜狗神,此处展现的是土家族的动物崇拜。以上这些在翻译过程中,不仅需要将原意清晰的表现出来,也要将其所蕴含的文化展示出来。除了章节小标题,在文本中也有大量的文化负载词需要注意。
《梯玛歌》作为土家族的一部民间文学,其中有部分内容如第二十六章“七月堂”的第一节“七月堂丑话辨”中,“这部分内容污秽,不堪入耳”[3 P436],如果在英译过程中逐字翻译,反而会起到负面效果,不便于树立良好的民族形象。
3.功能对等理论下《梯玛歌》英译问题的对策探析
“功能对等”并非是指译文可以只顾意义不顾形式,而是在实现意义对等的同时,也尽可能的实现形式对等接下来,本文将以功能对等理论为切入点,从文化负载词、文本形式、韵律和文化内涵等维度对《梯玛歌》的英译策略进行详细探究。
3.1书名音译
例1.原文:《梯玛歌》
译文:Tima Songs
前文提及《梯玛歌》又称《梯玛神歌》,而且“梯玛”一词多义,是汉文本中保留下来的土家语词汇,具有土家族鲜明的民族特征。在《梯玛歌》汉英双语对照本中,译者选择《梯玛歌》作为书名,并且以音译的方式保留了土家族文化特色。“歌”字意指配乐能唱的文辞,在现代无论有无音乐伴奏的唱都可以称为歌,这与英文中的“song”一词意义对等,并且又以复数形式点明其文本内容的丰富性。
3.2形式保留
《梯玛歌》汉英双语对照本采用“自由诗”的形式来保留原来的文本形式。自由诗没有规则的音节、韵律及其他正规设计,依靠言语的自然节奏,讲究切合自然音乐。自由诗既不分行,也不押韵,即使分节分行也完全按照作品内容而随意排列。这一形式特点与原文本形式不谋而合,“以诗译诗”,从而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形式对等。
除此之外,还在文中增添插图以展示手持法器的样式,如第二章“安正堂”(P12)中的“纸菩萨”,译者用图案展示了“纸菩萨”的制作过程。通过这种方式,丰富了译文的文本形式,再现了原文本的表演形式。
3.3韵律再现
例1.原文:悬崖陡,
马群跑,
似平地逍遥。
水流急,
浪涛涛,
乃登天之道。
三元始祖啊,
天路迢迢。
译文:Cliffs are deep,
But horses are running leisurely
As if galloping on the plains.
With swift current
And roaring waves,
Here is the road to heaven.
Oh, Sanyuan Shizhu,
Here is the long road to heaven.[3 P22]
例2.原文:麂子拼命跑,
舌头红绒绒。
黄狗拼命跑,
尾巴摆得凶。
鱼儿拼命钻,
只少舌头动。
译文:Like a muntjac,
It is running desperately,
With its red tongue so shinny.
Like a brown dog,
It is running desperately,
With its tail swinging so fiercely.
Like a fish,
It is swimming desperately.[3 P70]
例1是《梯玛歌》第二章“安正堂”的第二节“颂神”中五个部分的开篇内容,这五个部分采用相同的开篇,使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渲染出强烈的感情。译文则原封不动地将这一修辞手法展现出来,保留了原文的韵律感。例2是《梯玛歌》第二章“安正堂”第六节“拖魂”的节选内容,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梯玛实施拖魂时的紧张场景,在译文中也采取了相似的句式将排比修辞展现出来。
此外,《梯玛歌》中富有口语特征的语气助词也全被保留了下来,并未对其进行删减,重现了韵律形式的口语化。
3.4文化详略
例1.原文:第一章 报家先
译文:Chapter One Reporting to Family Ancestors (Bao Jiaxian)[3 P1]
例2.原文:第四章 三月堂
译文:Chapter Four The Lunar March Ritual[3 P147]
例3.原文:第七章 请师傅
译文:Chapter Seven Inviting Timas’ Masters[3 P173]
例4.原文:第十七章 起兵
译文:Chapter Seventeen Qibing[3 P281]
在《梯玛歌》汉英双语对照本中,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一般分为四种,第一种如例1所示,直译出其内在含义并兼用音译保留其原有的语言表述方式;第二种如例2所示,直译出内在含义,并对暗含信息進行增译,“三月”即中国的农历三月,因此用“lunar march”;第三种如例3所示,特定文化专有词汇如“梯玛”用音译表示为“Tima”,其他部分直译出意义;第四种如例4所示,特定文化专有词汇使用音译保留其独特的文化特征,与译语文化有所区分。并且除了以上四类翻译之外,译者还在文本中针对每个文化负载词插入注解,加以详细解释,这便是对于文化的“详”译。
而在《梯玛歌》汉英对照本中,第二十六章七月堂第一节七月堂丑话辨因为“这部分内容污秽,不堪入耳”[3 P436],因此译者对于这些内容做了删节。译者做到了对于民族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便是对于文化的“略”译。
上述例子通过对文化内涵的详略安排,译者对其中的民族文化有所取舍,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文化的传递,对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4.总结
作为湘西土家族的文化典籍,《梯玛歌》所具有的地域性、原生性以及民族性等特质既成就了它的独特地位,也为它的宣介推广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历经土家语到汉语再到英语的转换,以及口述材料到书面文字的记录,层层过滤下,民族文化间的较大差异导致翻译过程中问题迭出。“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码,也是文化间的互通交流。”[4 P119]从功能对等理论出发,探究《梯玛歌》汉英双语对照本的翻译对策,译者并没有在翻译过程中实行“一刀切”,而是在实现意义对等的基础上,进最大努力实现形式对等、风格对等,并且力求还原真实的湘西土家族民间文化,从而加深国外友人对湘西的理解,实现推动湘西文化走出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沈晓华. 论少数民族典籍书名的英译:问题与应对方案——以中文学术期刊译例为中心[J]. 民族翻译,2020,(01):60-66.
[2]王宏印,陈珞瑜.梯玛神歌传世界,摆手歌舞复摇摆——读《梯玛歌》与《摆手歌》两部英语译著有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9(05):181.
[3]彭荣德,王承尧汉译、注;张立玉等英译、注.梯玛歌:汉英对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4] 牟佳,周桂君.传播学视阈下纪实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历史认知研究[J].外语学刊,2019(6):11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吉首大学校级科研研究生项目: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梯玛歌》的英译问题及对策研究(20SKY17);2019年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19B471);2020年湘西州一般性社科课题(SK202006)的阶段性成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