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巧用移动终端 构建智慧课堂

时间:2024-08-31

陶香琴

摘要:初中学科教学中,主要以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从小学到初中接触科学探究,到现在已有一定的科学学习经历,他们对科学探究的意义和程序有了一定的理解,与小学学生相比,初中学生的科学探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特点。

关键字:移动终端;教学模式;沉浸式教学;指向性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提出,智能化教育是当代教育的必然选择。智能环境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甚至深入影响到教育的理念和文化。移动终端产品已大量进入教育教学行业,以平板、电脑、手机等硬件设备为载体的教师教学端和学生学习端,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的强有力的支撑工具。在课堂教学中,移动终端这种新技术的使用,为初中学科课堂的教学提升了一个新的空间,改变了课堂的教学模式,让课堂内容更加的丰富,有趣的交互体验,让师生的互动更加积极、有效,课堂品质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一、课前诊断

一般情况下,学生在系统学习科学课程前,通过学习和日常生活的感知,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些经验也可以叫做前概念。这些前概念具有情境性,不具备对错之分。但是这些前概念对于教育而言,可以让课堂在开展教学内容时,更加精准,对课堂效率有促进作用。在传统的教学中,调查学生的前概念通常在教学开端采用个别提问的方式,只能大概了解,而且形式单一。而通过借助人手一台的移动终端,前概念的调查会变得充分且完整。

在《生物与非生物》一课中,课前通过“举例生物与非生物”这一问题的引领,让学生在自己的平板上写下来,通过图片或文字的形式进行上传展示汇报,这种形式的前概念调查就非常充分。

前概念的调查还可以通过学情检测的形式进行。比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中,先通过三个问题进行学情检测。

(一)问答题:被子植物包含哪些结构?

可通过随机挑人的方法或者抢答的形式进行回答。这样提高了每位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植物基本结构,这是对小学知识的回顾,也为本节课后面的知识学习做好铺垫。

(二)选择题:构成一种组织的细胞在结构和形态上一样么?

这里可以用即问即答的方式统计学生作答情况。因为答案只有两个,统计起来简单方便,结果一目了然,对于学情统计方便简单。

学生的前概念非常重要,她是新知识建构的基础。借助移动终端,可以充分暴露学生前概念情况,再根据这些前概念进行下一步教学展开,充分体现以生为本,幫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科学概念。

二、课堂辅助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宗旨,开展探究式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对科学概念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包括课堂导入、探究活动、汇报结果等活动环节。

(一)导入环节

好的课堂导入时探究活动的开始,也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它是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动力。课堂导入简单、准确、指向性强。

比如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一课中,利用终端给学生播放一段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体细胞和组织。通过视频,可以让学生了解不论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细胞构成。

(二)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式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初中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移动终端能辅助开展有效活动。

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一课中,主要有两个探究活动,即观察人体细胞和植物细胞。在第一个活动中,老师可以通过推送已观察到的人体上皮组织,让学生观察他们的结构特点,并将结果写于纸上,老师通过图片上传功能,将结果进行小组讨论上传,并进行全班交流。第二个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在计时器限定时间内,完成观察,写下结果。这样学生人人参与,主动思考。学生在原有的前概念的基础上,明确细胞结构,建构概念。

移动终端的使用不仅仅可以用在视频、知识的投屏功能上,我们在科学学科使用上,还可以用照相机功能,将观察过程直接投屏在平板终端。动态的观察肯定比静态的观察更有利于学习,而且在观察过程中,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多感官体验,更具有沉浸式教学概念。这样的设计在以往的课堂上是难以实现的,但是借助终端来辅助教学,可以正在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

(三)交流汇报

交流汇报是学生通过体验探究活动,对知识的理解进行争论、说明、概括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碰撞和统一的重要环节。很多时候,探究活动搞得热热闹闹,交流活动却草草了事,这样教学效果将打了大大的折扣。传统课程中,交流汇报通过学生将自己的观察过程诵读的方式进行交流。这样展示内容有限。但是利用移动终端就可以完善交流环节。

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学生将细胞观察结果写于纸上,老师对学生的观察记录单拍照传到大屏上,对每组作品进行放大点评。另外,学生还可以将照片传到工作区,老师可以选择其中几张进行交流。这样交流汇报更加便捷,内容交流也更加深刻。

三、课后检测

课后检测是判断整节课教学效果的方式,是对知识的回顾和巩固。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可以设计两道题来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利用检测功能,将学生答题记录进行上传统计。如果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答对了,可以通过随机挑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题目讲解,讲解效果比老师亲自讲更好。如果答对题目小于百分之八十,可以让学生再小组讨论结果,进行二次作答。如果答对题目小于百分之五十,那么老师就有必要重新组织教学,进行重点分析。

总之,移动终端和各个软件结合,再将中学课堂深度融合,让师生、生生之间的 互动更加充分,探究过程和呈现的方式更加丰富,教学更加精准,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将初中科学课堂打造成智慧课堂。

参考文献

[1]褚玲霞.利用多媒体资源提高学生音乐素养[J].中国民族博览,2019(02):36-37.

[2] 张春苏 基于创客教育的教育技术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年 第8期 189-190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