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无论是基于抗日史实,还是《吕梁英雄传》中的描写,吕梁山区的百姓面对日军的扫荡和屠杀,人口不断地减少,生活资源被无情掠夺,女性还面临着被强奸蹂躏的危险。最开始,还有一些人妄想通过向“维持会”妥协来换取苟且偷生,但现实一次次打碎了这种幻想,老百姓时刻面临着被屠杀的死亡危险和切断食物被饿死的危险。这些危险直白地告诉民众:不反抗就是死路一条。
那么,反抗何时发生?怎样发生?何时取胜?怎样取胜?都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即使没有共产党的出现,以社会存在和生产关系为基础,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亦会做出相应地反应,共产党给出了答案—— 有侵略压迫就有反抗。作品中的体现即是共产党在这场持久战中必定要将乡土力量改造为抗日力量,依靠人民战争的狂潮来战胜敌人。如何改造乡土力量,使其成为抗日英雄?归根结底是政治动员工作,我认为这是《吕梁英雄传》中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在这一视角下,作品中的核心人物——老武同志将有更多的象征意义与政治意义。
康家寨在当时本身就有共产党基层组织和干部,还推行了减租减息等政策,只可惜力量薄弱,在日寇的凶残攻势下,边区政府进行转移,农会张孝勤便在“维持”后被逼走,康家寨被敌寇和走狗蹂躏。即使有雷石柱等人展开了一些应对行动,但也没能出现逆转的趋向。
在第七回和第八回中,老武同志的指导和正式出现使得局面出现转机,康家寨开始转向反击。耐人寻味的是,老武同志的出现是伪装卖货郎为群众送物资,治病开始,扮演了“及时雨”的形象,逐步获得了康家寨民众的爱戴与信任,随后才合理地组织开展斗争工作。这一过程,无疑是共产党使用“政治动员”法宝的过程,因为毛泽东深刻意识到,只有“和群众在一起,关心群众的痛痒”1。体察群众生活、解决群众难题。给群众带来切实的好处,才会真正起到良好的政治动员作用。在这里不得不提到,老百姓对共产党的信任早已建立在之前的减租减息等政策之上,一些贫农靠着共产党改变了生活状况,作品中有多处老百姓回忆日军到来之前翻身过好日子的叙述,老武出现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作品中有多次村寨因日军扫荡受损等变故,都是依靠老武向上级申请来物资钱粮帮扶解决,无疑是在反复论证着“政治动员”的真谛。
作者并没有对老武同志进行外貌形象的描写,但我们大概能感受到他是一个四十岁左右,平易近人,有勇有谋,且斗争经验丰富的老共产党员。在某种程度上,作者将老武同志塑造成了一个“全知全能”的形象,例如:
在第十四回中,他把内部形势分析得头头是道,连雷石柱这个本村人都对他的了解程度感到惊异。这一切以老武的自白为解释:“‘一个共产党员,对周围的情况,随时都应当了解。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2党的工作方法、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便展现出来。
老武总是能在民兵束手无策之时展现高超的智慧,在第十一回中,康明理得知王臭子要向日军报告老武的八路军武工队身份之后,与众人讨论,“老武摇了摇头没说话,只是眉头越锁越深,用手撑着腮帮思谋……”随后,老武便安排了妙计,用“反间计”借敌人之手杀掉敌人,使自己转危为安。
老武是党中央与群众的“信鸽”,传达党中央的根本原则与最新政策,规范着民兵的行为与行动。在第五十八回中,老武在开会时对民兵进行了局势分析与思想教育:“敌人的力量,一天比一天弱;从今以后,你们应该加紧在敌人内部活动,用一切办法和敌人汉奸斗争!……第一是要壮大自己的力量……第三,要好好地联系群众。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群众服务;要依靠群众的力量办事情,我们和群众站到一条线上,群众就会保护我们的,工作也好做。……”3 老武作为负责这片区域的武工队员,他的使命是贯彻党中央的战略决策,传递情报,发展片区内的民兵力量,最终取得区域胜利。从这个角度看,老武所拥有的“全知”是党中央的政策与决策,老武的使命还有对民兵的规训与塑造。在康家寨民兵队伍中,老武并不是队长,但却具有隐性的“最高权威”,是队伍的精神向导。由于民兵并非正规的共产党军队,老武在这里显然承担了共产党军队中“政委”的角色:对民兵进行党的教育,开展政治工作,发展党的组织,有了老武的存在,这支民兵队伍与其他武装力量有了质的区别,这使他们能够做到纪律严明、不怕牺牲,从而出敌制胜。
黃子平谈到的共产党“改造军队”相对应的文学生产机制—— 一个共产党员单枪匹马来到一群土匪当中,将他们改造成为一支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红军或八路军队伍。……实际目的是要将一个强有力的意识形态召唤到场。老武的到来是否具有象征意味?笔者认为,他正是象征着共产党的降临,确如黄子平所谈到的“一个强有力的意识形态的到场”。4
在作品的一开始,康家寨惨遭日军蹂躏,雷石柱等人带领一些抗日年轻人开始对抗行动,但没有逆转趋势,因为这时候的他们是一股乡土力量,在组织和思想上是没有方向的。局势正是因老武的“降临”而发生了细微的改变,但整个战况却得以逆转—— 由被动到主动。
不可置否,老武在多个情境中智勇斗敌,化险为夷,具备传奇英雄人物的特色,但与其他民兵相比,不同之处在于老武作为了某种抽象的存在,我们在他的身上几乎体会不到“典型人物”的具体特点。既然如此,我们本身也不应该将老武作为某一人物形象来对待,如上文分析,老武是党员的代表,老武是“党”的化身,老武是一种精神,老武是一种意识形态……老武的形象塑造至关重要,他不仅需要作者贯彻革命文学中正面人物形象的塑造理念,还需要进行一些抽象化、理念化、符号化的加工。同时,老武在作品中的作用也不言自明,在具象化的视角下,老武是一位朦胧的,带有特殊光环的传奇英雄,只有在他的带领下,吕梁儿女才能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8页。
[2]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版,第59页。
[3]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版,第248页。
[4]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78-80页。
作者简介:
辛搏文(1995年—),男,汉族,山西蒲县,在读硕士研究生,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研究方向:文学批评与文化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