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犹太学校里的男生彦陶》看犹太女性的成长

时间:2024-08-31

刘军

摘要:犹太传统女性不能受教育必须早早嫁人相夫教子,在文学作品中大多承担牺牲者的角色。辛格小说《犹太学校里的男生彦陶》里的彦陶为了读书不惜女扮男装,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由于承受太大压力和苦难,逐渐失去了自我认同感,感觉自己不男不女,并丧失了追求爱情的勇气。身份感和爱情的双重迷失并不能被看成是自我牺牲的开始,相反应该被看成是自我救赎的第一步。

关键词:犹太女性;自我牺牲;自我救赎

1978年的诺内尔文学奖颁给了辛格,一位被认为是最会讲故事的作家,获奖理由是“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既扎根于波兰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单纯从统计数字来说,辛格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并不多,而且在故事中大多只是次要辅助人物,或者是背景式人物。但是他的作品里不乏塑造成功的女性形象,例如《肖莎》中的肖莎,《敌人:一一一个爱情的故事》中的塔玛拉、玛莎、雅德玮加,《奴隶》中的旺达,《格雷的撒旦》中的莉切尔,《卢布林的魔术师》中的马格达,《犹太学校里的男生彦陶》里的彦陶。这些人物大部分固守犹太传统宗教,忠贞坚定,深为广大犹太男性喜爱;或遭遇犹太宗教和压迫抑郁自杀身亡;或在战争中饱受创伤,精神迷失。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透过辛格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刻画可以理解犹太女性在犹太历史中所处的地位,她们在犹太男性精神成长事业成功的过程中,自我牺牲来维系犹太社区的生存和稳定。(乔国强:2009)

不少批评家认为辛格笔下的女性大都表现出很强的犹太性,因循守旧、压抑、封闭、守旧,但是他的作品《犹太学校里的男生彦陶》里的主人公彦陶并没有向命运低头,她公然勇敢的向男权社会发出了挑战。犹太教禁止女性学习知识,不能接受教育,只能永远挥着铲子围着灶台转。辛格的短篇小说《犹太学校的男生彦陶》中的女主人公彦陶就是一位敢于和不公平命运抗争的女性。出生于传统犹太教家庭的彦陶并不希望按照父母的意愿早早把自己嫁出去,她不甘于结婚生子,养儿育女,服侍丈夫,孝敬公婆,她渴望自己像男人一样学习知识独善其身。在一个女生不能读书识字的年代,女人是不能进入学校的。相比犹太人对知识的尊重和渴望,女性不能接受知识而只能嫁人沦为男性社会的附庸。这一点的确反映出犹太社会传统对女性的不尊重。在和命运抗争的过程中,她在自己父母死后勇敢地站出来坚决同自己的命运抗争。她变卖了家产,“当亚奈夫存沉睡的时候,彦陶剪掉自己的辫子,在鬓角两边理出了鬓发,穿上她父亲的衣服。把内衣、经文护符匣以及几本书装进一个草箱里,出門向卢布林走去”,(Isaac Beshevis:1984:p150)她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叔父的名字,在遭遇几个调皮男生的捉弄后,临近一所学校的四年级学生阿维戈多帮她解围。事后,彦陶逐渐爱上这个男生。但是由于她身份特殊,他无法坦诚相待告诉阿维戈多真相。

彦陶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一方面她想继续学习不能恢复女儿身,另一方面她长期女扮男装,精神上的煎熬与苦难已经无法恢复自我。她说:“我既不是男的也不是女的。”(Isaac Beshevis: 1984:p164)她最后只能自我放弃,离开阿维戈多,将自己的身体永远放逐。这时我们感受到了彦陶身份认同感的缺失,在传统意义上,她应该放弃求学,恢复女性自我牺牲的传统角色,但是在彦陶心中,她渴望知识渴望摆脱愚昧,渴望认识到自己厨房菜场杂货店以外的世界。犹太人经历了太多磨难,经历太多打击,在不公正的对待中会失去正确判断自己的能力。

究竟是要自我牺牲还是自我救赎,这部小说揭示的主题发人深省,犹太教禁止女性学习知识,为获取学校教授的知识,女性必须女扮男装;但是正是由于女扮男装生活在男性世界里,女性长期压抑精神高度紧张,产生一系列心理障碍,导致了身份认同感的缺失。女性之所以接受教育追求知识就是为了认清自我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可是在自我救赎的同时却遭遇了身份和爱情的双重迷失。这里凸显了辛辣讽刺的矛盾冲突:如果找寻导致了迷失,那么如何才能找回双重迷失?女性应如何面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女性是否需要学习摆脱愚昧,如果学习本身就意味着迷失,那么如何才能找到自我,实现自我救赎。男性世界在感到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的时候会想尽办法阻止女性进入自己的传统领域并挑战自己的传统权威,所以各种罪恶会被强加在试图自我救赎的女性身上。看似女性的自我救赎在传统男权社会失败告终,但这种挑战本身就是抗议的呐喊,这个失败告终的尝试是自我救赎的第一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